人体生理学自测

上传人:8****9 文档编号:125339236 上传时间:2020-03-17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1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生理学自测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人体生理学自测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人体生理学自测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人体生理学自测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人体生理学自测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生理学自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生理学自测(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理学第一章自测一、单选题(共25题,每题1分)1.1.血浆属于A.机体的外环境B.机体的内环境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E.细胞内液2.躯体运动神经属于A.感受器B.传入神经C.中枢D.传出神经E.效应器3. 可兴奋细胞包括A. 神经细胞、肌细胞B. B.神经细胞、腺细胞C.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D.神经细胞、骨细胞、腺细胞E.神经细胞、肌细胞、骨细胞4. 食物进入口腔后,引起唾液腺、胃腺和胰腺分泌,属于A. 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神经一体液调节D.自身调节E.反馈调节5.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绝对平衡的状态B.由机体内部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的动态平衡过程

2、C.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状态D.机体一切调节活动最终的生物学意义在于维持内环境的相对恒定E.负反馈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途径6. 听到开饭铃声时产生胃液分泌反应,属于A. 条件反射B.非条件反射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是E.体液调节7. 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相比,下述各项中错误的是:A.体液调节的速度慢B.体液调节的作用持续时间长C.体液调节的作用范围广D.体液调节不参与维持机体的稳态E.体液调节是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之一8.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A. 排尿反射B.排便反射C.血液凝固D.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E.分娩9.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A. 反射B.反应C

3、.适应D.正反馈调节E.负反馈调节10. 人体生理学的任务是阐明A. 人体物理变化的规律B.人体化学变化的规律C.人体细胞的功能D.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的规律E.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11.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比,下述各项中错误的是:A.神经调节的速度快B.神经调节的作用持续时间短C.神经调节的作用范围小D.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应E.神经调节是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之一12. 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指:A. 细胞内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B.细胞外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C.细胞内液化学成分保持恒定D.细胞外液化学成分保持恒定E.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相对恒定13. 机体中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指:A. 细胞外液B.

4、细胞内液C.脑脊液D.组织液E.血浆14.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A.调节幅度小B.作用广泛而持久C.作用迅速、准确和短暂D.反应速度慢E.调节的敏感性差15.可兴奋细胞兴奋时,共有的特征是产生A.收缩反应B.分泌C.神经冲动D.反射活动E.电位变化16.维持机体稳态的最重要的调节过程是: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自身调节D.正反馈调节E.负反馈调节17. 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是:A. 体温调节B.排尿反射C.肺牵张反射D.血糖浓度的调节E.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2、 多选题(共1696题,每题1分)18.关于内环境的稳态,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A.稳态是指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

5、相对稳定的状态B.稳态是由机体内部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的动态平衡过程C.稳态是指细胞内液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恒定不变的状态D.机体一切调节活动最终的生物学意义在于维持内环境的相对恒定E.正反馈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途径19. 生物节律的构成包括A. 昼夜节律B.生物固有节律C.生物节律与环境同步D.月周期节律E.日周期节律20. 与神经调节相比较,体液调节的特点是:A.缓慢B.广泛C.持久D.迅速E.短暂21.负反馈调节的特点是A.维持机体的稳态B.使生理活动不断增强C.可逆过程D.不可逆过程E.滞后现象22. 自身调节的特点是:A. 准确B.稳定C.局限D.灵敏度较差E.调节幅度较小23

6、. 下列生理功能中,哪些属于生命的基本特征?A. 新陈代谢B.兴奋性C.神经反射D.生殖E.植物性功能24. 下述情况中,属于自身调节的是A.平均动脉压在一定范围内升降时,肾血流量相对稳定B.全身动脉压升高时,引起血压下降至原初水平C.在一定范围内,心肌纤维初长度愈长,收缩强度意大D.人在过度通气后,呼吸暂停E.寒冷刺激产生寒战25. 与体液调节相比较,神经调节的特点是:A. 作用迅速B.作用范围局限C.作用持续时间短D.潜伏期长E.反射是其基本的调节方式第二章一、单选题(共40题,每题1分)1.人体内O2、CO2进出细胞膜主要是通过:A.单纯扩散B.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C.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D

7、.原发性主动转运E.继发性主动转运A2. 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主要是通过:A.单纯扩散B.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C.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D.原发性主动转运E.继发性主动转运E3. 在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变化过程中,复极化后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的恢复主要是通过:A.单纯扩散B.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C.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D.原发性主动转运E.继发性主动转运D4. 运动神经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主要属于:A.单纯扩散B.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C.原发性主动转运D.继发性主动转运E.出胞作用E5. 在一般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分子ATP,钠泵运转可使:A. 2个Na+移出膜外B.2个K+移入膜内C.2个Na+

8、移出膜外,2个K+移入膜内D.3个Na+移出膜外,2个K+移入膜内E.2个Na+移出膜外,3个K+移入膜内D6.细胞膜内外正常的Na+和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A.膜在安静时对K+通透性大B.膜在兴奋时对Na+通透性增加C.Na+、K+易化扩散的结果D.膜上钠-钾泵的作用E.膜上ATP的作用D7.以下关于细胞静息电位形成过程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细胞内高K+浓度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前提B.细胞在安静(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较高C.细胞膜两侧形成的电场所产生的电场力是K+进一步外流的阻力D.静息电位在数值上接近于K+平衡电位E.降低细胞外液中的K+浓度,可使静息电位的数值增大

9、B8.以下关于细胞静息电位形成过程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细胞内高K+浓度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前提B.细胞在安静(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较高C.细胞膜两侧形成的电场所产生的电场力是K+外流的动力D.静息电位在数值上接近于K+平衡电位E.增加细胞外液中的K+浓度,可使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减小C9.在细胞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当达到K+平衡电位时:A.膜内外K+的浓度差为零B.膜内外的电位差为零C.膜内K+的浓度低于膜外D.膜内Na+的浓度高于膜外E.膜内的电位低于膜外E10.在细胞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当达到K+平衡电位时:A.膜内外K+的浓度差为零B.膜内外的电位差为零C.膜内K+的浓度低于

10、膜外D.膜内Na+的浓度低于膜外E.膜内的电位高于膜外D11.在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变化过程中,由静息电位向0电位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为A.极化B.超极化C.反极化D.复极化E.去极化E12.在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变化过程中,由锋电位顶点向静息电位水平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为A.极化B.超极化C.反极化D.复极化E.去极化D13.在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变化过程中,从0电位到锋电位顶点的部分称为A.极化B.超极化C.反极化D.复极化E.去极化C14.关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产生机制的描述,以下哪项是正确的?A.刺激只要使静息电位发生去极化,即可产生动作电位B.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过程是由K+内流形成的C.动作电位的复极化过程

11、是由K+外流形成的D.增加细胞外Na+浓度,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变E.降低细胞外Na+浓度,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变C15.人工地增加离体神经纤维浸浴液中的K+浓度,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将:A.不变B.增大C.减小D.先增大后减小E.先减小后增大C16.静息电位的数值接近于:A.钠平衡电位B.钾平衡电位C.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和D.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差E.锋电位与超射值之差B17.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去极化主要是由于:A.K+内流B.K+外流C.Na+内流D.Na+外流E.Ca2+内流C18.人工地减少离体神经纤维浸浴液中的Na+浓度,则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超射值将:A.增大B.减小C.不变D.先

12、增大后减小E.先减小后增大B19.人工地增加离体神经纤维浸浴液中的Na+浓度,则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将:A.增大B.减小C.不变D.先增大后减小E.先减小后增大A20.神经细胞动作电位接近于:A.钾平衡电位B.钠平衡电位C.钾平衡电位与钠平衡电位之和D.静息电位与钠平衡电位之和E.阈电位C21.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超射值相当于:A.钾平衡电位B.钠平衡电位C.钠-钾综合电位D.静息膜电位E.最大复极电位A22.阈电位是指:A.造成细胞膜对K+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B.造成细胞膜对K+通透性突然减小的临界膜电位C.超极化到刚能引起动作电位时的临界膜电位D.造成细胞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E.造成细胞膜对Na+通透性突然减小的临界膜电位D23.下列有关动作电位同一细胞上的传导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动作电位可沿细胞膜传导到整个细胞B.传导方式是通过产生局部电流刺激未兴奋部位,使之也出现动作电位C.在有髓神经纤维是跳跃式传导D.有髓神经纤维传导动作电位的速度比无髓神经纤维要快E.动作电位的幅度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减小E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