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三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318521 上传时间:2020-03-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2-2013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2-2013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2-2013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2-2013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2013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三次月考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三次月考试题.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X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高一 语文命题人 XXX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阅读题)一、阅读故都的秋选段,完成13题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

2、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

3、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1. 作者写对故

4、都之秋的想念是,着重写了租住一椽破屋时的所见所闻,而对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等名胜,只用一笔带过。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 )A. 作者是浙江省富阳县人,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产生一种想走异地,饱尝故都之秋的心情。B. 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都缺乏秋味,体现不出故都之秋来,只有“一椽破屋”有沧桑感,更能体现秋的味道。C. 作者在住所的话中写过“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不愿去陶然亭等处,当然就写不出那些地方的的秋景。D. 写租住破屋是所见所感,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

5、悲凉”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主观感情,而陶然亭等景观虽富于秋色,但不足表达作者的情感。2.对文中画线语句分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寥寥数笔,勾勒出槐树的落蕊,把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B.作者用白描式的语言,凭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把秋天槐树的特征,有动有静地 表现出来,文字像轻轻漂浮的白云,感情热烈明快。C.作者用简洁清丽的语言,从自己的主观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文字细腻清新,充满了诗情画意,使读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D.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表达出作者淡淡的喜悦

6、和淡淡的哀愁。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列举了五种饱含秋意的景观,但用笔极简,其原因是这些景物都被别人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而一笔带过。B.作者觉得只有角“牵牛花”下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才能显出牵牛花昂扬的生命力,以及作者不息的追求。C.“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这里写景干脆利索,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特点。D.作文写景抒情散文,本文与荷塘月色完全一样,写景用工笔,精描细绘,景物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情为景所掩藏

7、。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47题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后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

8、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间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

9、,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辽人常越境而汲 汲:取水。B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敛:躲藏。C灌迎高射之,发辄中 迎:面对。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 彻:穿透。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 )(3分) 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 或著崖石皆没镞 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 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得善田二万六千顷 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终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何灌

10、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 往事 契丹丈量 都 惊恐起拜。B、何灌泞谙西北 边事,受到微宗赞许。他任洒落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徵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 。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 运粮任务 ,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 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 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 应募。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第卷(表达题)(一)文言文翻译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汉语。(10分)(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

11、酒劳之。(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二)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小重山端午元舒 頔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 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汩罗江。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答: 。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6分)答: 。(三)名句默写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6分)1、叶子出水很高, 。(朱自清荷塘月色)2

12、、不见复关, 。既见复关, 。 (诗经氓)3、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 (诗经采薇4、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 (屈原离骚)选考题三、四题为选做题,请在两大题中选做一组,用2B铅笔把所选大题后的方框涂黑,再作答。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清名 梁晓声 (1)如果不是子诚的缘故,我是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2)子诚曾经是我学生,他的家,在西南某山区的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 (3)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4)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

13、5)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子诚在小路上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一米七左右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6)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7)“八十三了。” (8)“八十三还采茶?!” (9)我望着老妪的背影,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10)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当年当地,农村人大抵文盲,连黄历也看不懂的。她丈夫有超强记忆,一部黄历倒背如流,经常穿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她的丈夫

14、嗓子也好,称得上是脱口成秀。“说”得兴浓,别人随意指点什么,竟能马上唱出一套套合辙押韵的掌故来,百难不倒,像是现今的流行歌手。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然而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丈夫进了学习班,年轻的徐阿婆一急之下,卖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11)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12)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