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语文试题.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318421 上传时间:2020-03-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语文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0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语文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0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语文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0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语文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0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语文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语文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语文试题.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语文试题一、积累与运用(共l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滑稽(j) 广袤(mo)无垠 B阔绰(zhu) 消(xio)声匿迹 C迁徙(x) 苦心孤诣(y) D蹒(pn)跚 中流砥(d)柱 2依次填人下面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抱怨恰如一股阴冷潮湿的黑雾,足以 他的双眼,足以 他的心智,足以 他的成长,最终让他在怨天尤人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A.遮蔽 迷惑 阻碍 B.迷惑 阻碍 遮蔽 C.遮蔽 阻碍 迷惑 D.阻碍 遮蔽 迷惑3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

2、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A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B越:及,到。 C具:同“俱”,全,皆。 D作文:文章。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A三四月间细雨霏霏的西塘,是品味江南古镇的最佳季节。 B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在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c上海世博会开幕后,上海警方便衣行动突击队就进驻园区,确保游客安全。 D通过三年的艰苦建设,使无锡人民享受到地铁交通的便捷舒适。 5下列对名著的评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他身上凝聚着为理

3、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B水浒生动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主要人物有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等。 C繁星春水的作者是中国现代女作家冰心,她在作品中把母爱视为最崇高最美好的东西,反复加以歌颂。 D骆驼祥子中,祥子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但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 6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人生旅程中有无数的月台,生命旅途中有无数的驿站。所有的台和站,只是供中途小 憩,只是供转车再出发。 A人生是个不断前进的过程。 B人生途中可稍作休息,但不能长期滞留。 C人生旅途可以有多种路

4、径到达目的地。 D人生的目标常常可以发生方向性的逆转。二、阅读与赏析(49分) (一)(3分)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岑参此地曾居住,今来宛似归。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7对上面这首诗理解和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第一、二句表达了诗人旧地重返的欣喜之情。 B第三句“可怜”一词写出了柳树的娇娜可爱。 C第四句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依恋不舍的情怀。 D全诗通过虚写柳树,创造了生动美好的艺术形象。 (二)(12分) 范蠡事越王勾践,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於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

5、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耕于海畔,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只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间行以去,止于陶,自谓陶朱公。 8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尊周室”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不以物喜 B可以一战 C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D策之不以其道 9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文段主要写范蠡两次辞官的经过和原因。 B范蠡离勾践而去,是因为勾践是个不能与大臣共患难同享福的

6、人。 C范蠡归还相印,散尽家财,是个淡泊名利的人。 D范蠡从商经营有方,治国深谋远虑,颇负盛名。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范蠡事越王勾践事: 还反国反: 布衣之极也布衣: 间行以去去: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自与其徒属乘舟浮海以行(2分) 译: (2)齐人闻其贤,以为相。(2分) 译: (三)(6分)等着春天到来有些禽兽的求生本领简直神奇。例如山雀,体重只有l3盎司,真像一星生命的火花,丢给时速40英里的寒风去摆布。山雀在冬天的进食量为夏天的两倍。为了储存一层脂肪供寒夜取暖,山雀在白天几乎不断进食。这种乌到冬天会多长三成羽毛,还会把毛耸起围住一股暖气。等到矗囊来临,山

7、雀就会紧缩身体,进入一种紧控的超低温状态,把体温从正常的华氏104度降低20度之多,使能量的消耗减缓。稍有转暖的迹象,山雀就会飞出矮树密蔽的洞穴,不断地啄食。在森林的某处还有黑熊在冬眠。每到秋天,黑熊触动了古老的冬天之记忆,就会开始拼命进食。黑熊一天吸收的热量,高达2万卡路里,因此增加三成体重。初雪一降,黑熊就冬眠深藏在空心的木材里,岩穴里,铺了草的浅坑里。有时候它会窝在老树的断干之中,离地高达90英尺。它的心跳降到每分钟l0次,而且一旦住定了,就是四个月到半年。熊对于春回大地的绝对信心,令我难忘。它认定太阳会再光临,使河水解冻,百花盛开。 12第自然段中“几乎”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8、 13第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4第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何作用?(2分) (四)(4分)等待不如创造 “没有机会”永远是那些失败者的托词,但有骨气的人却从不会为自己寻找这样的托词。他们从不怨天尤人,只知道尽自己所能迈步向前。应该牢记,良好的机会完全在于自己的创造。 等待机会成为一种习惯,这是一件危险的事。人的热情与精力,就是在这种等待中消失的。对于那些不肯努力而只会胡思乱想的人,机会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只有脚踏实地,奋力前进,不肯轻易懈怠的人,才能看得见机会。 机会的降临往往是非常偶然的,机会就暗藏在你的日常行事之中。不管你从事哪一类事,其中都有机会。

9、 伟大的成就和业绩,永远属于那些富有奋斗精神的人们,而不是那些一味等待机会的人们。如果以为个人发展的机会在别的地方,在别人身上,那么一定会遭到失败。机会其实包含在每个人的人格之中,正如未来的橡树包含在橡树的果实里一样。 培根指出:“智者所创造的机会,要比他所能找到的多。”当一个人计划周详,考虑缜密,在多种有利因素的配合下,时机常常会来到你的身边。一个强者,总能创造出契机,常常与机会结缘,并能借助机遇的双翼,搏击于事业的长空。15本文的论点是什么?(2分)16第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分)(五)(14分) 桃源依旧在罗兰当生活琐事纷繁,或自己忽然惑于荣利,卷入凡尘,因而感到心

10、情窘迫,看不见天光云影之时,我就让自己做一次愉快的逃离。逃离的办法是坐车。有时,一趟外双溪即已足够。车行快速,带着你的身体与灵魂,一同驰过一个个与你无涉的处所,于是,你可以开始看见天广地阔,云淡风清。当然最好是坐火车,可以享有五六个小时的车行纵目之乐。让火车的最快速度帮你甩脱一切来自外界的纠缠和来自内心的牵绊。于是,当火车越过市区,奔向原野,你可以放开一切顾虑与杂念。在这段时间里,没有人自作灵通地向你报导今天股市如何,油价几许;没有人杞人忧天地向你嘀咕这边房价又涨,那边地再增值。没有人问你今天因何还穿去年的时装,更没有人提醒你已年“过半百”,“应怀”千岁忧,要经营再经营,积蓄再积蓄。在这样的旅

11、途之中,你完全是孤立的个体,没有任何事务与你有任何关联。因此你可以不理会一切,专心欣赏车窗外闪过的远山近树,绿野平畴。那天我乘山线去,看青山翠谷;这天我乘海线归,看未被俗世沾染的人间仙园;下次我将乘最早班车去,专为欣赏晨雾;再乘夕暮车归,可以看到晚霞。铁路沿线,越是小站,越是文雅,越是保存着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安闲。想像铁路员工如何把他们的小站细心点缀,把花圃围上多色的篱栏。有时红白相间,有时加些蓝和绿,润饰其间,里面盛开着美人蕉、野菊花或剑兰。有些小站不仅有花圃,且种着修剪得宜的灌木,或排列着漂亮的盆栽。有时火车开出车站以后很久,还可看见夹竹桃给铁路沿着红边,山坡上也多有粉红色或黄色的野花,点

12、缀其间。海线小站连地名都安闲。追分、清水、南日、苑里、通宵它们不在意快车肯不肯在这里停站。或许它们更应当欣幸快车不在这里停站,好使它们的站上与站旁,多有一些种植花木的空间,也免得嚣张的都市人去踩坏了它们的稻田。通宵站一闪而过,那蓝白相间的墙垣,衬着彩色缤纷的花圃,使人疑为谁家别墅,连墙上漆着的“通宵”二字,也像旧时大户人家的堂名,透着不随流俗的悠远。白沙屯地名潇洒,圃中有美人蕉竞艳,恰似要给这素淡的地名加上最出色的点染。有时可见公路旁侧,木麻黄夹道,令人神驰。但最夺目还是那大片的稻田,匀净澄碧,稻浪如海,极目稻田尽处,才隐隐看到线条利落的农舍,清爽整洁,如同天天用水洗过一般。偶有不知谁家的红砖

13、小筑,镶着白边的屋顶,安谧清幽,极富画意,远远地隐在丛树之间。在这样的安闲与清幽里,我摆脱了那被金钱追赶,被荣利纠缠的窘迫;找回的是,当年千里独行,到这青翠之乡来追寻的那无需奔名逐利的处所,耕田而食、凿井而饮的世外桃源。 17第自然段中,“逃离”本是狼狈的,但作者却说“愉快”,这是为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3分) 18第自然段中作者所说的“现代文明污染”,从全文看主要体现在哪里?请概括回答。 (4分) 19文章标题为“桃源依旧在”,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作者笔下的“桃源”是怎样的。 (3分) 20作者所写的“桃源”和陶渊明笔下的“桃源”有何异同?(4分)相同: 不同: (六)(10分)21根据课文默写。(10分) 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 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会当凌绝顶, 。(杜甫望岳) ,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春潮带雨晚来急, 。(韦应物滁州西涧) 黄梅时节家家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