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预习的意义及其实现形式.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318089 上传时间:2020-03-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预习的意义及其实现形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语文预习的意义及其实现形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语文预习的意义及其实现形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语文预习的意义及其实现形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语文预习的意义及其实现形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预习的意义及其实现形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预习的意义及其实现形式.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目:小学语文预习的意义及其实现形式 学 院: 中文系 年级专业: 2012级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叶艳容 学 号: 0112011059 指导教师: 孙媛目 录摘要一、关键词二、课前预习的意义1.1预习习惯是减负增效的良好途径1.2 有助于学生明确预习目标,养成良好预习习惯1.3 有助于学生培养主动思考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兴趣1.4 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信息,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三、有效实现学生课前预习的形式2.1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积极性和兴趣2.2 明确课前预习的目的和要求,帮助学生有针对性预习2.3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概括,提高学生预习能力2.4 鼓励学生收集查阅课文相关资料,培养学生动

2、手能力、拓宽学生知识层面2.5教师的鼓励性的科学评价4、 参考文献5、 致 谢 【摘要】本文就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意义入手,阐述了课前预习的必要性、重要性,着重对小学生课前预习的实现及小学语文教师有效进行课前预习指导的相关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意义;实现形式;指导方法 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是要看学生最终能否离开教师自己去读书、作文,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笔者就平时的一线教学工作中发现其接触的学生中预习能力差,预习方法不当,态度马虎。课前预习活动不仅是语文科目成功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时是提高学生掌

3、握课程知识的重要环节,还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只是学生求学、求知路上的片段,学生要汲取更多的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必须依靠学习习惯的养成,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才能实现,而课前预习无疑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因此,就语文课前预习的意义及其实现形式的探讨就尤为重要。1. 课前预习的意义1.1预习习惯是减负增效的良好途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良好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语文教学任务、学生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读、写、听”,在这基础上才能开展知识从熟悉到理解再到应用逐步深化掌握。而

4、过去式的“填鸭式”“应试”教学已经让我们的学生每天充满在“读、背、抄”的家庭作业中。这不仅让学生的课业负担增加而且是学生逐步走向高分低能的“考试低能儿”。在新的课改中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必然,也在要求我们老师在新的形势下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完成从以往的“应试教育”到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而学生有效的预习不但能把以往“应试教育”中的“读、背、抄”枯燥作业大量的减少,也能让学生在全新的网络等全新的环境中进行轻松有效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各种能力、减轻课业负担。1.2 有助于学生明确预习目标,养成良好预习习惯。一提到预习,学生思想上往往存在着种种误区,在执行过程中表现的很盲目。多数学生会将课前预习看做是读

5、读课文、预习预习生字生词简单过程,对于预习过程中一些较为深层次的方面则有所忽略。例如:课文是单纯地读几遍还是每次阅读都应有不同侧重点?生词仅仅是会写会认即可还是需要理解词义?由于学生脑海中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预习方面缺乏合理、有效地引导,预习活动久而久之便会成为一种机械性活动,不仅效果上事倍功半,还会挫伤学生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活动给予积极有效地指导,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提供课前预习的方法和建议,能够使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前预习,使学生走出为了机械性预习模式的禁锢,通过教师提供的方法和建议不断摸索,形成自己的预习习惯和风格。同时,经过预习学生会对自己的学习程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6、学习时会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点上,加强听课目的性,从而使预习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辅助手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话说“处处留心,皆有学问”,这就是说在我们生活中只要处处留心就能发现很多新鲜事物,做为老师只要好好提醒和启发就能让学生养成平时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审视细节,不断的积累记录,不断丰富充实学生的预习材料,养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习惯。1.3 有助于学生培养主动思考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和提示,在预习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带着问题去读书,带着问题去思考。在教师启发之下,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会渐渐衍生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对学生主动、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

7、大有裨益的。另外,在课堂上,由于教师课前预习任务的布置以及教师适时有效地指导,课堂教学时教师会惊喜地会发现回答问题的不仅仅是优等生,许多学困生也敢于回答问题,课堂也成为学困生展示自己的平台,当学生自己的预习成果受到老师及同学的肯定时,学生在获得较大程度成就感的同时,自信心会得以提升,学习主动性也会随之增强,学生从此不再会把学习当做一种负担而将其视为一种自我的挑战,没有了被动地参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自然也会有很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1.4 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信息,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良好有效地课前预习活动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可以在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之间实现“双赢”。学生

8、通过预习能够预见自己的学习困难和不足,从而调整学习注意力的重心,增强学习目标性。教师通过正式教学前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预先将所教内容的相关信息传递给学生,通过预习方法和建议的提出,使学生能够做到“有备而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课传授的难度,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得到激发。另一方面由于学生摆脱了以往新课教学的生疏感,课堂教学的进度和有效性也有了大幅提高。课前预习在一定意义上同时也是信息反馈的过程,通过学生预习情况,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中测知学生的整体预习和知识初步掌握情况,教师由此就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相应地有效地调控,抓住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所在,采取有针对性地教学,

9、改善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综上所述,预习在学生的学习求知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其作用不单影响到学生学习过程中课程目标的完成和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也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自学能力在预习过程中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而自学能力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对学生能力要求中表现得更为重要。对于教师而言“教是为了不教”,小学语文教师在做好自己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对学生课前预习应给予重视并进行悉心指导,一方面充分调动起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迈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第一步,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2. 有效实现学生课前预习的形式及指

10、导方法2.1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积极性和兴趣。 教师在教授新课前让学生对新课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会增加学生对新课的创造快感,学生的预习与的预设相交融时时最具生命力的课堂时刻。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主观意识对自己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进行反复强调之外,还可以通过在班级内树立课前预习模范榜样,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课前预习重要性的认识和感知。另外,教师要通过改进教学手段寓教于乐、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以及适时地给予鼓励和赞许,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体验课前预习的成就感,不断地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和兴趣,逐渐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2.2 明确课前预

11、习的目的和要求,帮助学生有针对性预习。(1)反复读通全文学生如果预习不充分,就很难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初读课文时,要圈出要认读的生字词,将课文读通读顺;再读课文时,要大概掌握课文的内容;三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把握文中的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经过“三读”课文后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形成了对本课知识的一个系统直观的“知识树”。(2)做好词、句标注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要认、要写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只有扫除了字词障碍,学生学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在课文中划出重点句子以及课后要求体会含义和思想感情的句子,联系文章内容说出自己的体会。标注文中出现的

12、妙语、佳词、锦句进行积累。(3)根据单元导读预习课文在单元导读中不仅仅会指出本单元课文编排的主题,还会指导我们该如何学习本组课文,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组的单元导读:学习本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还要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读科学家的传记或其他科普作品。根据单元导读,学生在学习时就有一定的目标性,先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其中蕴含着什么科学精神,其次从这件事中知道了什么道理,最后是课外知识的收集、拓展。这不仅能有效指导学生预习,同时还能拓展学生的阅读面。2.3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概括,提高学生预习能力。(1)问读课文,质疑解难,培养学

13、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边读边思考,结合自读提示、课后练习把握文章脉络。这些问题往往体现了课文的思路和重、难点,教师先教给学生找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学生掌握了预习方法后,久而久之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增强。如:根据课题提问,学生在预习跨越百年的美丽就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进而自己解决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为:“美丽为什么能跨越百年?”为了回答问题,学生认真预习了课文,了解到这种美不仅仅是一种外表的美,更是一种内心的美。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2)读思结合,方法引导,提升学生的概括水平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要不就是站起来吞吞吐吐,要不就是长篇大论

14、,究其原因一是没有认真读文,二是不知道该怎样去概括。对于中高段的学生而言要具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则需要在预习中培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根据主要内容的概括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认真读书的习惯。2.4 鼓励学生收集查阅课文相关资料,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拓宽学生知识层面。选编的课文中,有些出自大家之手,有些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远,对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课文相关资料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中所蕴含的感情,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课前学生做了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与老师、学生交流时,积极性较高。这样的预习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查资料的习惯,也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

15、知识面。2.5教师的鼓励性的科学评价。在教师和家长的有效指导下让学生最大限度实现预习的目的,但也不可缺少家长和教师的鼓励性评价来激发学生对预习带来的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创造性理解所带来的快感、成就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的预习和教师预设相互渗透到课堂中,这时是课堂最有活力的时刻,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收集到各种丰富的材料在课堂上充分讨论、交流。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参与并给出科学的评价,不如给某个学生一个“预习能手”的称号,给某个小组“优秀预习小组”等等的鼓励性、科学性评价,让学生对预习的兴趣提高到极点。总之,在教育教学理论、新课改的理念框架下进行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的学生最大程度地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提高自习、自学能力,做为主体的学生自身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而做为主导的教师是在课堂上利用各种手段方法引导和鼓励他们。预习做为素质教育形式下学生和学生以后生活道路上所必须具备的一项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