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汇编.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311778 上传时间:2020-03-16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苏教版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苏教版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汇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苏教版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汇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苏教版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汇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汇编.doc(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 上1.郑人买履编辑:乔海梅 审核:耿长军一、原文、注释及翻译:郑人有欲买履(l)者,先自度(du)其足,而置之其坐。履:鞋 度:量长短 而:表承接 之:量好的尺寸 坐:同“座”,座位。至之市,而忘操之。至:等到 之:到去。 而:表转折 操:拿,携带。之:指量好的尺寸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反归取之。持:拿着 度: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反:同“返”,返回。 取:拿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及:到,等到。 罢:结束。 遂:终于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nng)信度,无自信也。”试之:试一试鞋的大小,“之”指履。 宁:宁可 无:不 自:自己全文翻译:有个想去买鞋子的郑国人,事先量了

2、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它。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寸)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寸。”就返回家拿尺寸。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2.刻舟求剑编辑:乔海梅 审核:耿长军一、原文、注释及翻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涉:本文指搭船渡过。 自:从 于:到 遽:立即,匆忙。 契:雕刻其:那,那个 是:这,这儿。 之:不译。 所从坠:剑坠落之处。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止:停止 所契者:指

3、船上刻记号的地方 求:寻找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行:前进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固定句式,表委婉的反问语气。全文翻译:有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二、知识点归纳整理:1重点实词虚词整理。(1)实词【通假字】而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 反归取之/及反:反,同“返”,返回。【一词多义】度 先自度其足:量长短。吾忘持度:量好的尺码。(2)虚词其 自度其足:他的,指郑人的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的

4、,指涉江的楚人的遽契其舟:那,那个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他,指涉江的楚人之 而置之其坐:代词,代指量好的尺寸至之市:到去何不试之以足:它,指履是吾剑之所从坠:结构助词,不译而 而置之其坐:表承接,可译为“就,然后”而忘操之:表转折,可译为“却”而剑不行:表转折以 何不试之以足:用 于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到2主题:郑人买履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刻舟求剑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取得预期的结果。3. 写作方法:郑人买履结尾的对话有何作用?既解开了他人对郑人“何不试之以足”的疑惑,又把郑人固执迂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通过对话式结尾,更深刻地揭示人

5、物形象(郑人的固执迂腐),增强了讽刺效果。4.内容理解:(1)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韩非子,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喜欢用小故事讲大道理,著作中另有滥竽充数、买椟还珠、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2)简要归纳郑人形象:迂腐,固执,死板,不知变通等。(3)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被认为是杂家的代表著作。(4)这二则寓言内容不同,但讽刺的的都是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三、拓展与补充: 3.幼时记趣编辑:耿长军 审核:乔海梅一、课文、

6、注释与翻译: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余:我。张目:睁大眼睛。张:张开,这里是张得很大的意思。明:眼力。察:看清。秋毫,比喻极细小的东西。藐小:微小。必:一定。察:观察。其:它的。纹理:这里泛指花纹。故:所以。物外之趣: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之:助词,相当于“的”。原文: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私:私下,这里是“自己”的意思。拟:比。舞空:即舞于空,介词“于”省略。“心之所向”中的“之”:助词,无实在意义。所向:

7、指想象的景象。则:连词,那么。或:或者。果然:真的,果真。“昂首观之”中的“之”:指“群鹤舞空”的景象。“项为之强”中的“之”:代指“昂首观之”的动作。为:因为。强:同“僵”,僵硬。素:白色。“徐喷以烟”即“以烟徐喷之”。徐:慢慢地。以:用。其:代蚊子。作观,即“当做看”。然:的样子。唳:(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怡然:喜悦的样子。称快:喊痛快。称:这里是喊、叫的意思。原文: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于:在。丛杂:多而杂乱。其:相当于“自己的”。“使与台齐”是“使之与台齐”的省略,“之”代指

8、身子。齐:这里是一样高的意思。以为:固定结构,把当做。邱:同“丘”,土山。神游:这里指在想象中游历。其:代想象中的山林。自得:自己感到得意或安闲舒适。 原文: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二虫:两只虫子。斗草间:即斗于草间,介词“于”省略。之:指“二虫斗”的情景。浓:这里是兴趣浓厚的意思。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庞然:很大的样子。 拔:移,搬开。“拔山倒树而来”的“而”:表修饰。盖: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舌一吐而二虫”中的“而”:表承接。尽:全。为:被。为所:表示被动

9、,“被”的意思。方:正。出神:精神过度集中而有点发呆。神定:心神安定。鞭:名词活用作动词,用鞭子打。译文:我回忆童年的时候,我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其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抬头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冲着烟雾飞叫,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就像鹤在云端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在凹凸不平的土墙边,小草多而杂乱的花台边,我经常

10、蹲下自己的身体,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把丛聚的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当做土山,低洼的地方当作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心中高兴,自得其乐。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搬开土山撞倒大树着闯进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蛤蟆舌头一伸然后两只虫就全被癞蛤蟆吞进肚里。我还小,正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刚刚安定,捉住蛤蟆,鞭打它数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二、知识点归纳整理:1重点词整理(1)一词多义明察秋毫 察: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 察:观察。物外之趣 之:助词,相当于“的”。 心之所

11、向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昂首观之 之:指“群鹤舞空”的景象。 项为之僵 之:代指“昂首观之”的动作。观之正浓 之:指“二虫斗”的情景。使其冲烟飞鸣 其:代蚊子。 常蹲其身 其:相当于“自己的”。 神游其中 其:代想象中的山林。徐喷以烟 以:用。 以丛草为林 以:把。尽为所吞 为:被。 以虫蚁为兽 为:当作。 项为之强 为:因为。舌一吐而二虫 而:表承接。 拔山倒树而来 而:表修饰。(2)词类活用鞭数十 鞭,名词活用作动词,用鞭子打。(3)通假字项为之强 强:同“僵”,僵硬。以土砾凸者为邱 邱:同“丘”,土山。2翻译重点句提示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

12、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3主题内容本文生动地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课文结构:本文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选取三个典型事例进行记叙。第一段:总叙物外之趣,以下几段,具体记述各种“物外之趣”。第二段:写观蚊如鹤之趣,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观赏群鹤舞空图,是奇特想像之一。第二层:

13、写观赏白鹤青云图,是奇特想像之二。第三段:写神游山林之趣,是奇特想像之三。第四段:写蛤蟆吞虫,自己鞭打蛤蟆的情景。4写作特色(1)脉络清楚,结构严谨。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使文章前后呼应,脉络清楚,结构严谨。正因为“明察秋毫”,能细察藐小之物的“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是总述,是面上的记述。正因为“明察秋毫”,所以能观蚊如鹤,能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为丘壑,能视蛤蟆为“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样用三个典型事例分述了“物外之趣”,从点上具体记述了幼时的趣事。(2)观察细致,想像奇特。文中很注意观察的描写,对藐小微物,“细察”其纹理

14、;对丛草、虫蚁、土砾,“定目细视”;对二虫相斗,观之“出神”。这样的观察,实际上是“观”与“察”同时进行的。“察”这个动作本身就含有思考的意思。因此,观察促进了想像和联想。观察越细致,联想就越丰富,想像就越奇特。例如,把飞舞的蚊群,想像为“群鹤舞空”;把蚊群冲烟飞鸣,想像为“鹤唳云端”,把丛草想像为森林,虫蚁想像为野兽,土砾想像为丘谷,这些都是由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想像的;而这里的联想和想像,又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因而事物形象的描写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3)本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例如“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吐”“吞”两个动词,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极为生动传神。“神定,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