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通用)中考地理一轮复习12.2气候课件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25304920 上传时间:2020-03-17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通用)中考地理一轮复习12.2气候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人教通用)中考地理一轮复习12.2气候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人教通用)中考地理一轮复习12.2气候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人教通用)中考地理一轮复习12.2气候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人教通用)中考地理一轮复习12.2气候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通用)中考地理一轮复习12.2气候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通用)中考地理一轮复习12.2气候课件(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 2 气候 2019年中考一轮复习 气候 考点1 南北气温差异 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 南方温暖 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 原因 主要受纬度影响 北方太阳高度比南方低 北方比南方获得的太阳热量少 气温低 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 而南方由于山岭的阻挡 受到的影响较 小 1月0 等温线 大致沿秦岭 淮河一线分布 0 等温线重要意义 沿秦岭 淮河一线分布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南方和北方 分界线 水田和旱地分界线 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 湿润和半湿润的分界线 亚 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分界线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分界线 河流有 无结冰期的分界线 南北气温差异 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2、在夏季 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 全国普遍高温 大多数地方 南北相差不大 原因 主要受纬度影响 南北获得的太阳热量差不多 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 黑龙江的漠河镇 最热地方 海南海口 夏季最热的地方 新疆的吐鲁番 最冷地方 青藏高原 夏季号称三大火炉的是 重庆 武汉 南 京 分界线 水田和旱地分界线 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 湿润和半湿润的分界线 亚 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分界线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分界线 河流有 无结冰期的分界线 南北气温差异 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 类型五个加一个高原气候区 北 南 寒温带 高 原气温区 中温带 暖温带 亚热带和热带 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高原气候

3、区 作物熟 制 一年一 熟 一年一 熟 两年三熟到 一年两熟 一年两熟到 三熟 一年三熟一年一熟 作物春小麦春小麦 大豆 玉 米 甜菜 冬小麦 玉 米 苹果 梨 水稻 油菜 甘蔗 柑 橘 水稻 芒 香蕉 青稞 豌豆 小麦 东西干湿的差异 基本特点 规律 原因影响 名称内容 空间分布规律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 内陆逐渐渐少 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原因是夏季 风 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受东南季 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大 降水多 西北内陆地区受夏季风影响不 明显 降水稀少 东南部湿润 愈向西 北部内陆越干燥 时间变 化 季节 变化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降水集中在5月到9 月的夏秋季节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 降水

4、丰沛 冬季受来自大陆的 干燥空气的影响 降水少 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 夏季风强或来得早 退得晚北涝南旱 夏季风弱或来得晚 退得早 南涝北旱 年际 变化 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 南方较小 北方较 大 西北干旱地区最 大 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所造成 的 降水的南北差异北方 降水少 雨季 短 南方 降水多 雨季长 由夏季风形成锋面雨带进退规律 决定的 形成北方的春旱 夏 涝 江淮地区的梅雨 和伏旱 东西干湿的差异 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特点 东多西少 南多北少 年降水量空间 地区 分布的总 趋势是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降水最多地方是台湾省的火烧寮 降水最少地方是新疆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东西干湿的差

5、异 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可划分为四类干湿地区类型 干湿地区干湿状况分布地区植被 湿润地区年降水量 800mm降水量 蒸发量 秦岭 淮河以南地区 东北三省东部 黑龙 江西北 内蒙古东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森林 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400mm 800mm降水量 蒸发量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 高原东南部 森林草 原 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200mm 400mm降水量 蒸发量 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分草原 干旱地区年降水量 200mm降水量 蒸发量 新疆 内蒙古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西北部荒漠 东西干湿的差异 4 我国400mm等降水量线经过地 大兴安岭 阴山 贺兰山

6、巴颜喀拉山 冈底 斯山 400mm等降水量线的重要意义 半干旱和半润润的分界线 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我国的气候特点 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 季风是指随季节变化而变更风向的风 季风的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是形成我国季风的主要原因 我国的气候特点 季风是指一年内盛行风向随着季节变换而显著变化的风 季风气候则是指一 年内因盛行不同风向的季风而形成的气候类型 季风名 称 成因发源地风向陆地 海洋海 洋 陆地 性质影响范围 地区 冬季风 由于纬 度位置 海陆 位置等 因素的 影响而 形成 俄罗斯西伯 利亚地区和 蒙古高原一 带 偏北 西 北 东北 陆地 海洋 寒冷 干燥 我国东部广

7、大地区 除青藏高原 云贵高 原 海南 台湾等 夏季风太平洋 印 度洋的热带 海面 偏南 东 南 西南 海洋 陆地温暖 湿润 东南季风 我国东部 广大地区 西南季风 我国西南华南长江 黄河中下游地区 我国的气候特点 季风气候的特征 冬季吹偏北风 东北季风和西北季风 寒冷干燥 夏 季吹偏南风 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 温暖湿润 我国的气候特点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 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 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其分界线 大兴安岭 阴山 贺兰山 巴颜喀拉山 冈 底斯山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区别 季风区降水丰富 主要集中于夏季 非季风区受海陆位 置和地形因素的影响 夏季风难以到达 降水

8、稀少 全年都比较干旱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的降水形式 锋面雨 夏季风的进退影响我国东部雨带的转移 锋面雨形成的雨带移动规律 五月到东南 六月到长江淮河流域 形成长江中下游的 梅雨季节 七八月到达华北 东北 长江中下游形成伏旱天气 九月回撤东南 十月完 全退出我国大陆 我国的气候特点 气候复杂多样 东部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 旱雨季分明 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季温和少雨 夏季高温多雨 和温带季风气候 冬季寒冷少雨 夏季高温多雨 影响因素为 纬 度 我国季风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雨热同期 夏季高温多雨 西北部 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冷夏热 降水稀少 主要集中在夏季 影响因素是 海陆位置 西南部 青藏高原地区

9、 高原山地气候 夏季凉爽 冬季严寒 降水稀少 主要 集中在夏季 影响因素是 地形因素 注意 吐鲁番盆地气候干燥 冬冷夏热 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冬季寒冷漫长 青藏高原 大部分四季常冬 海南岛气候湿润 终年皆夏 我国气候的影响 气候复杂多样 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使我国的农作物和各种动植资 源极其丰富 季风区最突出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 降水量最多的时候 也是气温最高 的时候 这时也正是农作物生长时期 雨热搭配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容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 冬季风活动强烈 会爆发寒潮 夏季风活动不 稳定 也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 主要灾害性天气 主要有寒潮 台风 旱灾 洪涝等 其中干旱是对我国农 业

10、生产影响最大 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我国气候的影响 影响我国的灾害性天气 灾害多发地区多发季节特点成因 伏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 7月天气酷热少雨 抗旱 任务艰巨 冬季风北退 雨带移出长江中 下游地区 春旱 华北 春季空气干燥 土壤缺水 河湖水位下降 气温回升快 蒸发旺盛 夏季 风没有到达 或受单一冷气流 影响 降水少 又值农作物 播种 生长季节 需水量大 台风 东南沿海 夏秋季狂风暴雨热带海洋上形成的强烈的热带 气旋 洪涝 长江中下游 其 它大河流域 夏季洪涝灾害季风进退反常 寒潮 我国青藏 海南 台湾云贵以外 其它地区 秋末 冬季初 冬 大风降温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 气候的分布

11、中国人自古喜爱饮茶 茶叶生长往往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 江苏绿茶享誉世 界 据此读图 完成下题 气候的分布 1 下列关于茶树生长条件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年均温在10 20 B 年均温在20 30 C 年降水量要大于800mm D 年降水量在1000m 2000m 1 D解析 由图示材料可知 茶树适宜生长的气候条件是 年均温 15一 25 年降水量 1000 2000mm 影响气候的因素 2 江苏省大部分地区的年均温是 A 14 16 B 15 25 C 15 16 D 16 以上 2 A解析 由图中等温线分布可知 江苏省大部分地区年均温是14 16 满目黄金香百里 一方春色醉千山 全灿灿的油莱花

12、 是春姑娘給予人间的悦 目之扎 也是农民增收厚望的布望作物 下图是 我国油菜开花日期等值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 2018湖南衡阳 甲地油菜开花的日期最可能是 A 2月18日 B 3月18日 C 4月18日 D 5月18日 2 2018湖南衡阳 造成甲 乙两地油菜开花日期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 海陆因素 B 纬度因素 C 地形因素 D 经度因素 1 B解析 由图可知甲地位于3月1日和4月1日之间 2 C解析 甲和乙所处纬度大致相当 但油菜开花目期差别很大 主要原 因是乙地位于青藏高原 海拔高 气温低所致 1 完成 2019年中考一轮复习 12 2气候 达标检测 2 学习 2019年中考一轮复习 12 2气候 讲义 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