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十六)(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25302038 上传时间:2020-03-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十六)(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十六)(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十六)(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十六)(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十六)(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十六)(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十六)(含解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送别怀人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和答元明黔南赠别黄庭坚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注:元明:黄大临,黄庭坚长兄,字元明。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长兄黄大临万里相送,二人分别后黄庭坚作此赠别诗。朝云:化用楚襄王梦见神女的故事,隐喻自己往日的抱负只如登天之梦,已经破灭。脊令:鸟名,即鹡鸰。(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表达了兄弟二人分手时,难分难舍的惜别之情。全诗感情深笃,首联即正面写离别的哀痛,掀起感情的波澜。B颔联

2、诗人抒发了自己抱负落空的苦闷,但求将来能兄弟相伴,晤言一室之内,畅享天伦之乐。C颔联中的“凉”暗用陶渊明“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羲皇上人”的意思,表达了诗人悲观厌世、渴望归隐田园的思想。D尾联从自身宕开,翻进一层,写兄长在回程归舟中常常翘首遥望天际,盼望兄弟早日归来。解析:C项黄庭坚在这里引用“凉”,并没有悲观厌世,只是想要在隐逸与天伦之乐中寻找慰藉。答案:C(2)本诗的颈联“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答:答案:颈联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急雪”与“惊风”凸显眼前的风雪交加之景,使诗人感叹自己境遇的险恶、兄弟的离散,正反映了诗人

3、触景所生之情。运用比喻,大雪纷飞中,借相互依傍的鹡鸰鸟、恓惶的鸿雁来比喻兄弟患难与共(答出鹡鸰鸟或鸿雁其一即可)。运用对比,“脊令并影”既是手足情深的写照,又反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2羁旅思乡诗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9分)临江仙暮春赵长卿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注:作者是宋朝宗室,“靖康之变”后,北宋亡于金人,宗室纷纷南迁,最后定居临安一带。(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过尽征鸿”一句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园的情感,词人用比兴手法,以征鸿比喻

4、漂泊异乡的旅客,含蓄地写出了词人期盼和失望之情。B“一春”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词人惆怅自怜的感情。说明从春分到春社,词人都处于思乡痛苦的煎熬之中,竟然没有理解他的人。C“怀家”两句是一实一虚,“夜”字境界阔大,与起句“过尽征鸿来尽燕”相呼应,构成一个艺术整体。把思家意绪、中酒情怀表现得迷离动人。D上阕说“故园消息茫然”,是表示失望,在感情上是一跌;下阕则借江头春汛,激起一腔回乡的热望,是一扬。江水殷勤有情,正暗暗反衬出人之无情。解析:C项,应为“天”字境界阔大,与起句相呼应。答案:C(2)词尾作者以景作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6分)答:答案:词人设想自己登上归船

5、,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敲打着船篷的雨声,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蒙蒙,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词人借想象之景写出心境的凄凉和心中欲去而流连、不去更思归的复杂情绪。词的最后以景作结,寄情于景,渲染了情境,使词含蓄隽永,意犹未尽,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3山水田园诗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1)(2)题。(9分)【双调】沉醉东风渔夫白朴黄芦岸白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1)下列对这首小令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选用“黄”“白”“绿”“红”这样色彩鲜明的字眼,展现了渔夫生活环境的优美,引发读者丰

6、富的想象。B小令中的渔夫虽然没有生死之交,却能在秋江上自在来去,与心地单纯的白鹭沙鸥为友,让人感到其心灵世界的洁净美好。C“烟波钓叟”就是作者在这首小令中着力表现的渔夫,因为渔夫不识字,没文化,所以在万户侯面前骄傲不起来。D这首小令语言平实自然,风格清新质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像白鹭沙鸥那样生活自由自在、行动无拘无束的渔夫形象。解析:C项,“在万户侯面前骄傲不起来”错,准确理解应是:渔夫虽然不识字,但他自在美好的生活足以让人间的万户侯羡慕。答案:C(2)有人认为,“钓叟”是小令作者白朴用以自比的形象,这和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以“蓑笠翁”自比是一样的。请问:我们可以从“钓叟”和

7、“蓑笠翁”身上看到两位作者怎样的相同情怀与不同情怀?(6分)答:答案:相同情怀:远离世事(远离纷扰、远离尘嚣、不满现实),崇尚自然(钟情自然、寄情山水)。不同情怀:白朴有不与达官贵人为伍,甘于淡泊宁静,崇尚逍遥自在生活的情怀;柳宗元虽孤寂郁愤,但却仍有着清高而孤傲的情怀。4边塞征战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经河源军汉村作吕温行行忽到旧河源,城外千家作汉村。樵采未侵征虏墓,耕耘犹就破羌屯。金汤天险长全设,伏腊华风亦暗存。暂驻单车空下泪,有心无力复何言!注:吕温出使吐蕃,途经旧河源汉人居住的村庄时有感而作。河源军为唐高宗时所置。唐军在此屯垦戍边,有效地防御了吐蕃的侵扰。肃宗时

8、其地被吐蕃占领。征虏:将军的封号,泛指当年屯田部队的军官。破羌屯:此处指唐兵营旧址。伏腊:借指生活或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个“忽”字,一个“旧”字,把作者的思绪拉到了从前,感受复杂。B颔联运用了细节描写,“未侵”“犹就”可见河源军汉村民心之所向。C颈联写汉村里的村民修筑城堡作为天险,以保卫汉族的风俗习惯。D本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生动地反映了汉民在异族统治下的生活情形。解析:颈联应是写“当年屯垦戍边时修筑的城堡和据守的天险依然如故,汉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也仍然保存”。答案:C(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6分)答:答案:反

9、映了边地汉族居民盼望大唐收复失地,免受吐蕃奴役的强烈愿望;表现了诗人对朝廷腐败无能的忧虑;抒发了诗人希望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5咏史怀古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游赏心亭王珪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于今玉树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注: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玉树: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句写景是从宏观着眼。“此空存”,一“空”字含有无限感慨,与刘禹锡“潮打空城寂寞回”是类似境界。B“城压沧波到海门”是从空

10、间上写六朝古都,“压”写出了江城的险峻强固;“沧波”写出江水浩渺;“到海门”写出江水一泻千里。C第三、四句紧承第二句,暗示出诗人襟怀郁勃,举杯遣怀,登高远眺,触景生情,感慨弥深。“来”“入”两个动词写出江山奔赴眼前的气势。D“黄旗”“王气”是指帝王气象,诗人由耳边不时传来的悲歌之声,想起宋王朝开国之初,王气强盛,横扫六合,结束混乱局势的辉煌历史。解析:D项“王气”是指王朝的运数;颈联是说,耳边响起的玉树后庭花的歌声,使人想起当年陈后主沉湎歌舞,荒废朝政,导致国破身俘。答案:D(2)诗中表达了哪些“怅然”之感?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答案:帝都风物犹在、人事不同的变迁之感(

11、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之感)。首联、颔联寓情于景,诗人大笔勾勒赏心亭风物,寄寓沧桑变迁之感。(亦可分析“空”“压”“来”“入”等的炼字之妙)统治者不以前车为鉴、沉迷亡国之音的忧虑之感。诗人用典,悲叹北宋统治者不吸取陈后主荒淫误国的历史教训。6咏物言志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摊破浣溪沙咏桂花李清照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注: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他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大:一作“太”。(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如抖开了一幅令人心醉神迷

12、的画卷,那黄金揉破后化成的万点黄花,那碧玉剪出重重叠叠的千层翠叶,生动形象地写出桂花的娇小无比以及金玉之质。B词中的“大鲜明”三字是褒扬之词,不论是“花中仙品”之桂子,还是高风亮节的彦辅,都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C词的末句“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却无情”三字暗含了作者对桂花的抱怨和不满情绪。D这是一首咏花词,咏花而志不在花,只是借花形、花态、花性以挥发开去,抒引出词人胸中的万千感慨。解析:C项,“三字暗含了作者对桂花的抱怨和不满情绪”不恰当,没能从全词来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情,牵强附会。通读全词可知,“却无情”看似抱怨,实际上却表现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答案:C(2)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

13、象?请简要分析。(6分)答:答案:形:有金光灿烂的色彩和碧玉一般的如刀裁似的层层绿叶;有浓郁的香气,沁人心脾。神:精神气度如魏晋名士一般超凡脱俗,个性鲜明,风度翩翩,节操高尚,令人崇敬欣赏。7即事(景)抒怀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桃源行王安石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注:望夷宫:秦国宫名。商山翁:指“商山四皓”,秦末汉初隐居于商山的四个隐士。重

14、华:指传说中上古时代最英明的三大部落首领之一的舜,他姓姚,名重华。(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歌首句化用了“指鹿为马”的典故,此句写出了统治者的荒谬无道。B五、六两句描述了桃源中人的生活状态,表现了隐居生活的艰苦和辛酸。C“春风”一句是说,桃源中人听闻外界战乱不断,不胜悲慨,泪落沾巾。D本诗是从桃源中人的角度叙述的,而桃花源记是从渔人角度叙述的。解析:B项,“表现了隐居生活的艰苦和辛酸”错,诗中“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说明桃源中人不管沧桑之变,远离尘嚣,过着淳朴的生活,怡然自乐。答案:B(2)本诗最后两句“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意蕴深远。请结合诗中相关内容,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答:答案:对无道统治者的痛恨、批判。对贤明君王的渴望、期盼。对历代百姓痛苦生活的深切同情。对世事沧桑巨变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