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下)语文课程纲要.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301457 上传时间:2020-03-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七年级(下)语文课程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新七年级(下)语文课程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新七年级(下)语文课程纲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最新七年级(下)语文课程纲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最新七年级(下)语文课程纲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七年级(下)语文课程纲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七年级(下)语文课程纲要.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下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授课时间:20152016学年下学期授课时数:78课时授课教师:牛路瑶 授课对象:郑州市第七十七中学七年级13班和14班一、课程目标: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之下79年级学段的目标,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确定本册课本的课程目标。(一)识字与写字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2.在使用硬笔熟

2、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二)阅读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4.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

3、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理解7篇浅易的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15篇。5.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80万字,完成名著童年昆虫记的阅读。(三)写作1.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2.根据表达的中心,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3.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4.本期写作

4、不少于6次,其他练笔不少于3000字。45分钟能完成600字左右的习作。(四)口语交际1.说话时注意对象和场合,做到连贯、得体、不偏离主题,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2.讲述见闻,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内容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五)综合性学习 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或从报刊、书籍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用文字、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六)各单元的课程目标:第一单元: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体味文中情感学习表达技巧。2.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第

5、二单元:1.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2.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技巧。第三单元: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2.学习杰出人物的精神。第四单元: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第五单元:1.通过学习探险的文章,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2.练习快速默读课文,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第六单元:1.通过阅读与动物有关的几篇文章,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

6、观点明确,言之有理。二、课程内容:这是学生进入第四学段的第二学期,面对新的语文课本,学生将追寻丑小鸭的苦难历程,聆听黄河颂的雄壮旋律,瞻仰“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光辉形象,欣赏文化艺术的奇异光彩,感受探险英雄的壮志豪情,探索动物世界的无穷奥秘在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课文中继续体会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学会运用教材学语文,体会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学会审美,培养其语文的基本素养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同时借助于综合性学习了解生活、感悟生活、学会生活。本册课本按主题内容成长、爱国、杰出人物、文化艺术、探险、关爱动物等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一单元又编入一片文言文

7、和一次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其具体内容安排如下:第一单元 成长体验 (共14课时)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3课时2、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 2课时3、丑小鸭(安徒生) 1课时4、诗两首(普希金、弗罗斯特) 2课时5、伤仲永(王安石) 3课时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2课时单元测试 1课时第二单元 爱国情感 (共11课时)6、黄河颂(光未然) 1课时7、最后一课(都德) 2课时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 1课时9、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1课时10、木兰诗 3课时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2课时单元测试 1课时第三单元 历史人物 (共12课时)11、邓稼先(杨振宁)

8、 2课时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 2课时13、音乐巨人贝多芬(何为) 1课时1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莫泊桑) 1课时15、孙权劝学 3课时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2课时单元测试 1课时第四单元 文化艺术 (共12课时)16、社戏(鲁迅) 2课时17、安塞腰鼓(刘成章) 2课时18、竹影(丰子恺) 1课时19、观舞记(冰心) 1课时20、口技(林嗣环) 3课时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2课时单元测试 1课时第五单元 人类探险 (共12课时)21、伟大的悲剧(茨威格) 2课时22、在沙漠中心(圣埃克絮佩里) 2课时23、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 1课时24、真正的英雄(里根) 1课时

9、25、短文两篇 3课时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2课时单元测试 1课时第六单元 人与动物 (共12课时)26、猫(郑振铎) 2课时27、斑羚飞渡(沈石溪) 2课时28、华南虎(牛汉) 1课时29、马(布封) 1课时30、狼(蒲松龄) 3课时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2课时单元测试 1课时课外古诗词背诵10首 2课时名著导读:童年昆虫记 2课时附录:临摹、欣赏颜体书法 汉语词类表 1课时三、课程实施:(一)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1.七年级下册语文作为课堂教学资源的主要学材具体实施纲要,落实目标的达成。 2.充分利用工具书、其他图书、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信息平台,以便学生

10、根据需要搜集相关资料。 3.结合综合性学习组织学生走近自然、走进社会,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等进行语文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参与生活、丰富个人的人生体验。 4.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二)教学实施 1.围绕学校特色,重点训练 在“杜郎口模式”的引领下,围绕学情展开教学环节“目标引领自主预习组内合作展示交流”,以导学案的编写为助手,转变教学观念,课程实施中,在教学每一个单元时,要明确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进行到哪一

11、部分都要与学习重点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做到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总结、拓展;读写训练,做到“瞻前顾后”前面学过的适时总结、复习、应用,后面要用到的适时做好铺垫。 2.敢于放手,凸现自主 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获得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和探究。如布置学生课前自学,课堂上提示学生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亲历阅读过程,得出结论,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重视方法的总结。 3重视读书,培养语感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读书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以悟促读,以读促悟,引导学生读出文中人物的情感

12、、态度或作者的立场,读出自己的感受。 本册的默读要求,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 500字。重点是加快默读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训练。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读前提出要求,读后交流感受或质疑问难,逐步提高学生默读的速度和质量。4.积累语言,加强练笔 继续重视积累,不仅要求学生课堂上多种形式熟读成诵,完成教材规定的读背内容,而且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积累精彩语言。同时,教师要重视由读到写的迁移,可根据教材挖掘读写结合点,进行练笔,如仿写句段、续写课文、写读后感,使学生在练笔中运用积累的词句和表达方法,提高表达水平。四、课程评价:评价是导向,语文课程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应用能力等方面是否达到标准的相关要求,还要注意考察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