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复习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301454 上传时间:2020-03-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复习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马原复习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马原复习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马原复习题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马原复习题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原复习题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复习题及答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原理考试重点及答案.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渊源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是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3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

2、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4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性表现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和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实质及核心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其实质与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6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的内容及其方法论意

3、义对立统一规律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量变质变规律: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

4、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7运动、静止、量变、质变的含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其过程的哲学范畴静止: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换,是由一种

5、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8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1、按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这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社会主义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就要求以公有制为主体,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实行按劳分配,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它是由矛盾普遍性原理所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起点低,

6、还处于社会主语初级阶段,具有自己的国情,它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3、依据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我国党和国家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及现实状况,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先后实行改革开放、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分配方式并存、一国两制等大政方针,就是依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制定出来的,它既坚持了社会和主义制度,又兼顾了我国国情,充分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所以是正确的。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1)旧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或物质结构 的某个层次,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理论与哲学物质范畴;辩证唯物主 义把物质理解为一切具体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

7、的共同本质的客观实在,正确处理了物质问题上的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关系。 2)旧唯物主义物质观不懂得人类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而把物质仅仅理解为自然物质。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把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把它包括到物质概念之中,科学地说明了实践基础上的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而把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统一起来。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是否承认认识具有能动性10.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实践的中介系统,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答: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实践活动是以改

8、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题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实践的中介系统可以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二是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的对立表现在,两者是认识过程的两个

9、不同阶段,其对事物的反映程度、特点、形式是不同的,二者有着质的区别。它们的统一表现在,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只有对感性认识进行概括、抽象才能形成理性认识,离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只有发展、深化到理性认识,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人们的实践。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经验论忽视理性认识

10、,唯理论则轻视感性认识。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分别犯了类似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1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实质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其原因是,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第二,从人们具体的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13.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具体特征及其方法论上的启示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药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认识世界和改造界的过程也

11、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14.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相对性,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答: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无限性。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

12、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和价值是人的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它们的区别是:第一,二者有不同的侧重和指向,真理原则侧重和指向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和指向主体性;第二,二者的性质不同,真理原则是人的活动中的条件性原则,价值性原则是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原则;第三,二者的作用不同,真理原则使人的活动具有统一性,价值原则使人的活动具有多样性。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第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第二,价值的形

13、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第三,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15.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生产力和生产的关系的内容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16.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有哪些?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17.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容,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

14、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四、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五、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18、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不同作用。人民群众:1、人民群众创

15、造了历史2、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3、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历史人物:P133有些起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作用有些起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作用19、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积极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的直接矛盾3、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4、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5、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0 为什么说科学技术发展是第一生产力答:(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把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引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变革,以及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高,即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其他要素中去时,便

16、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2)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其表现是:科学不仅作为生产和技术的结果,跟在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后面总结、概括实践经验,而且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准备各种前提条件,引导技术和生产的发展。(3)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重大杠杆。首先,由科学技术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其次,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再次,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2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包括两方面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