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考前适应性试卷三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5299513 上传时间:2020-03-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考前适应性试卷三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生物考前适应性试卷三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生物考前适应性试卷三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生物考前适应性试卷三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生物考前适应性试卷三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考前适应性试卷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考前适应性试卷三(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届高考考前适应性试卷生 物(三)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题6分,共6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研究方法与相关实验及研究过程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A离心法:分离真核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和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制备

2、细胞膜B调查法: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和估算动植物种群密度C模型构建法: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研究D同位素标记法: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和人鼠细胞融合实验2吡唑醚菌酯是一种线粒体呼吸抑制剂,通过阻止线粒体内膜上的反应过程抑制细胞呼吸,生产上常应用于防治真菌引起的农作物病害。下列关于吡唑醚菌酯作用的推测不合理的是A吡唑醚菌酯主要抑制真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B吡唑醚菌酯可通过抑制ATP的产生导致真菌的死亡C长期使用吡唑醚菌酯可导致真菌种群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大D吡唑醚菌酯可用于治理由厌氧微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3图所示为某原核细胞内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基因的表达过程主要指DNA

3、复制、转录和翻译等B图示表明两个核糖体同时开始合成两条多肽链C图中核糖体上的碱基配对方式有G-C、A-UD图中翻译过程可发生在附着在内质网的核糖体上4某种南瓜矮生突变体可分为两类: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和激素不敏感型突变体。为研究某种矮生南瓜的矮生突变体属于哪种类型,研究者应用赤霉素和生长素溶液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正常南瓜茎的伸长对赤霉素的作用比生长素更敏感B由图可看出,赤霉素能促进正常植株茎的伸长,生长素对正常植株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若两种南瓜内生长素和赤霉素的含量都很接近,则可以判断该矮生南瓜突变体是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D由图可以判断,该矮生南瓜突变体是生长素和

4、赤霉素不敏感型突变体5科研人员发现某水稻品种发生突变,产生了新基因SW1,其表达产物能使植株内赤霉素含量下降,从而降低植株高度。将该品种作为亲本进行杂交,获得了后代“IR8水稻”,既高产又抗倒伏。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ASW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了生物的性状B进行“IR8水稻”的育种时,应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C在育种时,科研人员无法让水稻产生定向突变,这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D“IR8水稻”拥有高产的性状,直接原因是体内赤霉素含量较低影响植株的生长6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

5、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B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大于甲C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甲种群数量的增长符合J型曲线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除特别说明外,每空2分,共39分)29(9分)某种植物的茎叶均为紫色,为探究叶片中是否含有叶绿素,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1)兴趣小组甲用纸层析法进行色素的分离、鉴定。若出现_色的色素带,说明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2)兴趣小组乙先将同一生长状况的本品种植株均分为两组,分别培养在完全培养液、只缺镁的培养液中,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两周后,再将两种条件下的植株分别移入

6、两个密闭玻璃容器内,置于室外(晴天)相同的条件下,测定密闭容器中一天的CO2浓度变化情况,如图所示。_组是在缺镁条件下培养的植株,判断的理由是。对于这两组植株来说,B1、B2两个点对应的光照强度又称为_。 在这一天内,B1对应的时刻_(填“等于”“早于”或“晚于”)B2对应的时刻,原因是。30(12分)欲验证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提出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材料与用具:小鼠若干只,胰岛素溶液,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注射器等。(要求与说明:血糖浓度的具体测定方法及过程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1)实验思路: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将小鼠分为A、B两

7、组,A组注射胰岛素,B组注射,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当出现低血糖症状后,A组注射,B组注射。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对每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实验结果(3)分析与讨论:正常人尿液中检测不到葡萄糖,其原因是_。当机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中的内分泌细胞及其分泌的激素变化是_。此时机体细胞一方面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贮存和利用,另一方面_ 。31(9分)生物量是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科研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导致山体滑坡30年后,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1)科研人员在两个群落

8、中随机选取多个样地,收获全部植物,按照_分类后,测定生物量,结果如图所示。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_(填“S1”或“S2”)。(2)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还可能存在植物的种子、可能发芽的地下茎或植物根系等,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为_演替。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具有较好的_结构,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3)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只有原始林群落的20,这是由于山体滑坡后_稳定性较低,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4)恢复群落植被不易恢复的关键限制因子是_条件,可利用人工措施改善这一条件,帮助群落植被快速恢复。32(9分)在培养的正常翅果绳中偶然发现一只翅膀后端边缘有缺刻

9、的红眼雌果蝇。研究表明,这是由于该果蝇的一条X染色体缺失一小段导致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缺失,个体存活,两条都缺失,个体死亡。染色体缺失过程中会断裂出无着丝点的片段。这样的片段无法进入细胞核而只能留在细胞质中,当子细胞进入下一次分裂间期时,会凝集成微核,游离在细胞核之外,易于观察。(1)微核的形成是由于断裂出的染色体片段没有着丝点。因而无法通过_的牵引进入细胞核,研究中可通过观察处于_期的细胞中有无微核确定染色体是否发生缺失。(2)控制果蝇眼色(红眼对白眼为显性)的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现有各种性状的雌雄果蝇若干只,请设计实验探究该缺刻翅红眼雌果蝇(不含白眼基因)的缺失片段中有无控

10、制眼色的基因。实验思路:将这只缺刻翅红眼雌果蝇与_(填翅形眼色)雄果蝇进行杂交,统计后代雌果蝇的眼色.预测结果及结论:如果后代雌果蝇_,则缺失片段中没有控制眼色的基因。如果后代雌果蝇_,则缺失片段中含有控制眼色的基因。三、选做题(从给出的两题中任选一道作答,多做则按第一题计分,除特别说明外每空2分,共15分)37【生物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猕猴桃味道酸甜,维生素C含量丰富,以猕猴桃果实为原料,制成的果汁及经发酵制成的果酒维生素C含量较高。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作果汁时常加人果胶酶,因为果胶酶可以通过分解果胶来提高果汁的_。由于溶液中的酶很难回收,为了降低成本,使果胶酶能被再次利用一般采用化

11、学结合法或_法将其固定,固定化酶一般不采用包埋法,原因是_。(2)猕猴桃果酒制作时,发酵液未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杂菌却不能正常生长.这是因为_。(3)科研人员发现某种微生物中富含果胶酶,通过酶解法和吸水涨破法释放出果胶分解酶,分离该酶的方法有_和电泳法,其中电泳法的原理是根据蛋白质分子的_、大小以及形态不同,在电场中的_不同而实现分离。(4)本实脸中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所提取的酶进行鉴定。根据如图的电泳结果,某同学得出“所提取的酶具有两条链”的结论,这种说法可靠吗?并说明理由_。38【生物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回答以下生产转基因抗虫棉花有关的问题:(1)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

12、与含有四环素抗性基因的质粒用相同的_酶切,在切口处形成_,然后用DNA连接酶连接,在两个片段相邻处形成_,获得重组质粒。(2)用CaCl2处理农杆菌,获取_细胞。取CaCl2处理过的农杆菌与重组质粒在离心管内进行混合等操作,使重组质粒进入农杆菌,完成_实验。在离心管中加入含有四环素的液体培养基,置于摇床慢速培养一段时间,其目的是_,并大量增殖。(3)除运用分子检测手段检测以外,还可将_接种到抗虫棉上,检验是否有抗虫特性,此过程需要用_按照相同方法处理做对照。3绝密 启用前2019届高考考前适应性试卷生物答案(三)1. 【答案】D【解析】离心法:分离真核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和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

13、胞制备细胞膜,A正确;调查法: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和估算动植物种群密度,B正确; 模型构建法: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研究,C正确; 人鼠细胞融合实验采用的是荧光标记法,D错误。 2. 【答案】D【解析】吡唑醚菌酯通过阻止线粒体内膜上的反应过程而抑制细胞呼吸,而线粒体内膜是细胞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故吡唑醚菌酯主要抑制真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A正确;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能产生大量的ATP,故吡唑醚菌酯可通过抑制ATP的产生导致真菌的死亡,B正确;呲唑醚菌酯对真菌的抗药性进行了选择,因此长期使用吡唑醚菌酯可导致真菌种群抗药性增强,C正确;吡唑醚菌酯可用于治理由需氧微生物引起的环境污

14、染,厌氧呼吸不发生在线粒体上,D错误。3. 【答案】C【解析】基因的表达过程主要指转录和翻译,A错误;图示两个核糖体中,左边核糖体上肽链长,右边核糖体长度短,因此左边核糖体先合成多肽链,B错误;核糖体上发生的是翻译过程,该过程中tRNA上的反密码子会和mRNA上的密码子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因此核糖体上的碱基配对方式有G-C、A-U,C正确;由于同时进行转录和翻译,说明发生在原核细胞中,而原核细胞中没有内质网,D错误。4. 【答案】D【解析】分析图示可知,赤霉素和生长素对正常南瓜茎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但当生长素浓度较高时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因此正常南瓜茎的生长,对生长素的作用比对赤霉素的作用更敏感,A错误;图b显示,当生长素浓度大于零时,正常南瓜茎的生长量均大于生长素浓度等于零时的正常南瓜茎的生长量,说明生长素对正常植株茎的生长均体现了促进作用,没有表现出抑制作用,所以不能说明生长素对正常植株的作用具有两重性,B错误;对比分析图a、图b可知,喷施赤霉素或生长素对矮生南瓜茎的生长不起作用,由此可推知:该矮生南瓜不是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