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第26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讲义含解析必修3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5298773 上传时间:2020-03-16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0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第26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讲义含解析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第26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讲义含解析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第26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讲义含解析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第26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讲义含解析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第26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讲义含解析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第26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讲义含解析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第26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讲义含解析必修3(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6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考纲明细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2.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3.人脑的高级功能()课前自主检测判断正误并找到课本原话1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P16正文)()2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3个神经元完成。(P17思考与讨论)()3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P17正文)()4由于细胞膜内外特异的离子分布特点,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称为静息电位。(P18图22)()5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P18小字)()6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

2、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P18小字)()7神经递质经自由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直接接触,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P19正文)()8目前已知的神经递质种类很多,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NO、氨基酸类等。(P19相关信息)()9大脑皮层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有关。(P20图25)()10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P20正文)()11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P21正文)()(2018全国卷)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A细胞外K和Na浓

3、度均高于细胞内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答案D解析由于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随着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电位差,阻止钾离子继续外流,故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依然低于细胞内;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激活钠离子通道,使钠离子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往内流,说明膜外的钠离子浓度高于膜内,据此判断,A、B、C错误,D正确。知识自主梳理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元(1)神经元结构(2)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2反射(

4、1)概念: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2)类型:依据有无大脑皮层参与,将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如看见山楂流唾液)和非条件反射(如吃到山楂流唾液)。(3)结构基础:反射弧。3反射弧(1)反射弧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神经节(细胞体聚集在一起构成)。(2)图中有3个神经元。(3)直接刺激,能够引起肌肉收缩,这属于反射吗?不属于。(4)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是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2传导

5、形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也称神经冲动。3传导过程特别提醒1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的前提条件。反射弧不完整,如传入神经受损,刺激神经中枢或传出神经,效应器能发生反应,但不构成反射。2需要有适宜的刺激才能发生反射活动。能够引起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值叫阈值,刺激强度只有超过阈值才能引起反应,刺激的强度只和反射的有无有关,与反应的强度无关。3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4一个神经元细胞有多个树突,但通常只有一个轴突。5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6感受器和效应器可以分布在同一器官。特别提醒1静息电位时K外流和动作电位

6、时Na内流,都是协助扩散(被动运输),顺浓度梯度运输,不需要能量。2内外刺激引起膜电位变化的实质:改变了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4传导特点:双向传导。5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1)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2)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写出甲图中标号代表的结构轴突,线粒体,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写出乙图中A、B代表的突触类型A:轴突细胞体型;B:轴突树突型。3传递过程4传递特点及原因(1)特点:单向传递。(2)原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5神经递质(2)释放方式: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7、(3)受体化学本质:糖蛋白。(4)作用: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5)去向:被酶分解失活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为下一次兴奋传递做好准备。3刺激离体神经纤维中部某点,兴奋可以由刺激点向两侧传导。在生物体内,反射发生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深入思考将离体的神经纤维置于低钠溶液中,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结果有何不同?提示低钠溶液,Na内流减少,不能形成动作电位或动作电位峰值变小。特别提醒1神经递质多为小分子物质,但突触前膜分泌神经递质方式为胞吐,原因是胞吐可一次释放大量神经递质,加快兴奋的传递效率。2突触间隙内的液体属于组织液,突触后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为糖蛋白,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

8、具有特异性。3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神经递质、激素等属于信号分子。4突触后膜可能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也可能是传出神经元支配的肌肉细胞膜或腺体细胞膜。深入思考若催化分解神经递质受体复合物的酶失活,会有什么效果?提示神经递质持续发挥作用,引起持续收缩或持续舒张。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2)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3)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4)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5)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2低级中枢和高级

9、中枢的关系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五、人脑的高级功能1语言功能2学习和记忆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深入思考成年人可有意识地控制排尿,但婴儿却不能,其原因何在?提示成人和婴儿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排尿次数多,而且容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考点题型突破考点1反射和反射弧题型一 反射及其类型判断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正确

10、的是()A望梅止渴、排尿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完成B一些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比如铃声与食物多次结合形成的条件反射C条件反射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非条件反射则不一定D高级中枢控制的反射一定是条件反射答案B解析望梅止渴是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但排尿反射是非条件反射,无需大脑皮层的参与也能完成,A错误;条件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如铃声与食物多次结合形成的条件反射,若反复单独应用铃声而不给食物,则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逐渐减少,甚至不再分泌,B正确;无论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都需要在神经中枢的参与下才能完成,C错误;脑中的神经中枢都是高级中枢,但其中一些神经中枢控制的反射如脑

11、干中的呼吸中枢控制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D错误。2(2018上海虹口一模)小萌的手不小心碰到滚烫热水,她会立即缩回手并马上用冷水冲洗,小萌的反应()A前者是条件反射B前者与脊髓活动无关C后者是非条件反射D后者与大脑皮层活动有关答案D解析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B错误;用冷水冲洗属于条件反射,C错误;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D正确。技法提升 “三看法”判断反射类型题型二 反射弧的结构及功能3. 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神经纤维上的刺激位点,甲、乙是分别置于神经纤维B、D上的电位计。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刺激a点引起A的收缩,不属于反射活动B

12、图中D代表的结构为传入神经C若刺激E,A不发生反应,说明E被破坏D刺激b点后,甲、乙电位计读数都有变化答案C解析图中AE分别代表效应器、传出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和感受器,B正确;刺激a点会引起A的收缩,但没有C、D、E的参与,反射弧不完整,因此不属于反射活动,A正确;刺激E时A不发生反应,说明反射弧被破坏,不一定破坏E,也可能是D、C、B、A中的任意一部分或几部分被破坏,C错误;刺激b点后,兴奋会传递到甲、乙,所以会有电位的变化,D正确。4某人因外伤使脊髓从胸部折断而失去了与脑的联系,如果用针刺其足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感觉,不发生反射活动B无感觉,发生反射活动C有感觉,发生反射活动

13、D无感觉,不发生反射活动答案B解析脊髓从胸部折断,失去了和脑的联系,因此不能产生感觉,但通过脊髓的反射弧完整,针刺后会发生反射活动,B正确,A、C、D错误。技法提升1.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1)根据神经节(C)判断: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B)。(2)根据突触结构(D)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是传入神经,与“”相连的是传出神经。(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2

14、反射和感觉的判断反射:首先反射弧必须完整,缺少任意一部分,反射都不能完成,其次需要适宜的刺激。感觉:首先感受器受到适宜的刺激后,兴奋传到神经中枢,其次,感觉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考点2兴奋的传导和传递题型一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成因分析1下图显示的是正常神经元和受到一种药物处理后的神经元膜电位变化,则此药物的作用可能是()A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酶的作用B阻断了部分K通道C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的释放D阻断了部分Na通道答案D解析动作电位的形成与Na通过Na通道大量内流有关,药物处理后的神经元膜电位峰值明显降低,说明药物可能阻断了部分Na通道,D正确。2已知一个鲜活的神经细胞在小白鼠体内的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宜刺激而发生的一次动作电位如图甲所示。将这一完整的神经细胞置于某一等渗溶液S中(其成分能确保神经元正常生活),其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宜刺激而发生的一次动作电位可能会呈乙、丙、丁图所示。与小鼠的组织液相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乙图,S液Na、K浓度都更高B乙图,S液K浓度更低C丙图,S液Na浓度更低D丁图,S液K浓度更高答案C解析乙图中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与甲图中的相同,说明S液K浓度正常,乙图动作电位差高于甲图,故S液Na浓度更高,A、B错误;丙图中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比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