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六校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287649 上传时间:2020-03-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六校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贵州六校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贵州六校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贵州六校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贵州六校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六校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六校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秘密考试结束前 【考试时间: 2014年3月24日9:0011:30】 2014届高考适应性试题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从道不从君“从道不从君”这句千古以来曾激励过无数文人士子抱持独立个性与品格的口号,出自荀子臣道。作为口号,这句话挑战君主政治,倡导体制外的独立人格。其精神,是对充溢着民本主义思想元素的古老政治教条的传承和发挥。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样的口号和精神既非荀子的发明,也不是荀子的本意。荀子一方面接过了孟子暴君放伐论的旗帜,明确宣称:“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2、。”但另一方面又严格界定了君与民的主从身份及地位。称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可见荀子秉承的民本主义主张安政惠民,是以君主对民众的绝对统治为前提和基础的。民众不过是水,而君主则是凌驾其上的舟舆。水是工具或手段,而舟舆才是主体,才是目的。荀子说:“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这最后一句,才是点题:所谓重民爱民,无非是“求其为己用,为己死”。这与西周以来作为统治智慧结晶的敬德保民思想一脉相承。理解“从道不从君”,关键在一“道”字。春秋以来,道在道

3、路、道理含义基础上升华为一个颇具哲学意义且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甚至被称为中国思想传统中最崇高的概念。然而,先秦诸子的“道”具有主观性的终极价值,含摄的乃是最高的政治秩序以及行为与道德的最高原则。这仅限于政术或治道层面,而没有达到政理或政道的境界。对先秦诸子来说,“他们全部思考的是对曾经称为天的权威的道德和政治秩序之瓦解的回应;而且,对于他们所有人来说关键问题并不是西方哲学的所谓真理是什么,而是道在哪里的问题,这是规范国家与指导个人生活的道。”有人将道与真理等量齐观,但我们知道,首先,“道”是主观建构之“路”,其本质是“人道”;而“真理”是客观发现之“真”,具有绝对性和先验性。其次,“道”可以是

4、多元的,可以变化的;而“真理”是唯一的,永恒的。第三,“道”追问“可”与“不可”;“真理”追问“是”与“不是”。荀子之“道”与真理无关,归根结底是超验性的“圣王之道”,就本质而言,在上者乃是君主政治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则,在下者则流为具体的安邦治国之道术。在荀子心中,“道”的这种本质属性十分明确。他说:“道也者,治之经理也。”“道者何也?曰:君之所道也。”“道也者何也?曰:礼义辞让忠信是也。”可见荀子的“道”与孔、孟之道一样,属于形下意义的治道,是借助先王的名义而抽象出来的君主政治的一般原则。它不是科学与理性的结晶,而是统治术以及经验的提炼。“从道不从君”是对以君主政治为最高目标的价值认同与道德

5、恪守。先王之道构建了社会的政治秩序,确立了基本的道德伦理原则,明确了个人在宗法人伦关系网络中的名分与地位。“从道不从君”的提出,意味着超越了对具体的君主个人的忠诚,将作为整个君主制秩序与文化象征的君道而不是君主个人奉为终极权威。1.下列对“从道不从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道不从君”作为口号曾想挑战君主政治,倡导体制外的独立人格。 B.“从道不从君”作为精神被推祟,虽不是荀子的本意,但作为口号被提出,却是荀子的发明。 C.“从道不从君”的精神,传承和发挥了充溢着民本主义思想元素的古老政治教条。 D.“从道不从君”的关键在“道”字。春秋以来,“道”升华为中国思想传统中最崇高的

6、概念。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荀子一方面接过了孟子暴君放伐论的旗帜,另一方面又严格界定了君与民的主从身份及地位,宣称“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B.荀子主张“安政惠民”,是由他所秉承的民本主义决定的,他并不主张权力回归人民,而认同君主对人民的绝对统治。 C.“尊重爱民”是指统治者认为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体恤民众,给民众一定的生存空间,让民众心甘情愿为其服务,达到“求其为己用,为己死”的目的。 D.先王之道明确了个人在宗法人伦关系网络中的名分与地位,认可君主政治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则。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3分) ( ) A.“从道不

7、从君”的观点之所以成了激励无数文人士子抱持独立个性与品格的口号,是因为它符合文人士子的精神追求。 B.先秦诸子思考的关键问题不是西方哲学的所谓“真理是什么”,而是“道在哪里”的问题,说明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C.无论是“主观建构之路”的道,还是“多元的,可以变化的”道,抑或是追问“可”与“不可”的道,其本质都是荀子认为的“人道”。 D.“从道不从君”超越了对具体的君主个人的忠诚,是对以君主政治为最高目标的价值认同与道德恪守,在今天仍有一定进步意义。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韩延徽,字藏明,幽州安次人。父梦殷

8、,累官蓟、儒、顺三州刺史。延徽少英,燕帅刘仁恭奇之,召为幽都府文学、平州录事参军,同冯道祗候院,授幽州观察度支使。后守光为帅,延徽来聘,太祖怒其不屈,留之。述律后谏曰:“彼秉节弗挠,贤者也,奈何困辱之?”太祖召与语,合上意,立命参军事。攻党项、室韦,服诸部落,延徽之筹居多。乃请树城郭,分市里,以居汉人之降者。又为定配偶,教垦艺,以生养之。以故逃亡者少。 居久之,慨然怀其乡里,赋诗见意,遂亡归唐。已而与他将王缄有隙,惧及难,乃省亲幽州,匿故人王德明舍。德明问所适,延徽曰:“吾将复走契丹。”德明不以为然。延徽笑曰:“彼失我如失左右手,其见我必喜。”既至,太祖问故。延徽曰:“忘亲非孝,弃君非忠。臣虽

9、挺身逃,臣心在陛下。臣是以复来。”上大悦,赐名曰匣列。“匣列”,辽言复来也。即命为守政事令、崇文馆大学士,中外事悉令参决。 天赞四年,从征渤海,大諲歙乞降。既而复叛,与诸将破其城,以功拜左仆射。又与康默记攻长岭府,拔之。师还,太祖崩,哀动左右。太宗朝,封鲁国公,仍为政事令。使晋还,改南京三司使。世宗朝,迁南府宰相,建政事省,设张理具,称尽力吏。天禄五年六月,河东使请行册礼,帝诏延徽定其制,延徽奏一遵太宗册晋帝礼,从之。应历中,致仕。子德枢镇东平,诏许每岁东归省。九年卒,年七十八。上闻震悼,赠尚书令,葬幽州之鲁郭,世为崇文令公。 (辽史韩延徽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10、分)( )A.燕帅刘仁恭奇之 奇:认为不同凡响B.后守光为帅,延徽来聘 聘:聘请C.已而与他将王缄有隙 隙:嫌隙、矛盾D.德明问所适 适:去哪里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韩延徽军事才能的一组是(3分)( )攻党项、室韦,服诸部落 又为定配偶,教垦艺,以生养之天赞四年,从征渤海,大諲歙乞降 又与康默记攻长岭府建政事省,设张理具,称尽力吏 诏许每岁东归省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来刘守光担任统帅,韩延徽奉命出使契丹,辽太祖恼怒他不屈服,扣留了他,不让他返回,后因述律后的知人和太祖的善任才逐渐被重用。B.韩延徽在辽朝居住了很长时间,

11、感慨地怀念起自己的家乡,赋诗来表达这种心情,于是,逃回后唐,因与另一个将领王缄有矛盾,在老友王德明的劝说下又逃回契丹。C.韩延徽又一次来到辽朝,辽太祖给韩延徽赐名为“匣列”。随即任命为守政事令、崇文馆大学士,朝廷内外的事情都让他参与决断,足见对其非常信任。D.韩延徽又与康默记一起攻打长岭府,占领了这座城池。队伍返回,太祖逝世,韩延徽哀恸欲绝,把左右部属都感动了。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彼秉节弗挠,贤者也,奈何困辱之?(5分)译文: (2)乃请树城郭,分市里,以居汉人之降者。(5分)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戏答元珍

12、宋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注戏答元珍:一作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这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令时酬答丁宝臣的诗。丁宝臣,字元珍,时为峡州判官。山城:靠山的城垣,指夷陵。冻雷:春天的雷声。物华:泛指万物。洛阳花下客:作者曾为洛阳留守推官。北宋时洛阳的花园最盛,牡丹尤其著名。作者曾写过洛阳牡丹记和洛阳牡丹图等诗。8.颔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寓意?(6分)答: 9.尾联的“不须嗟”三字,你是如何认识的?(5分)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

13、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杜牧阿房宫赋)(2)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 。(苏轼赤壁赋(3)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 。(李白行路难)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最初的温暖男孩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新衣服,甚至有时连上学的本子也买不起,这时,他就用完了正面用反面。一天,班里来了位新生,是个漂亮的女孩,扎着鲜艳的蝴蝶结,背着一个让全班同学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