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含解析)新人教版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5286407 上传时间:2020-03-16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5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含解析)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含解析)新人教版(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题线索】 本单元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精耕细作的农业占主导,手工业和商业是其有效补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主要表现】 (1)农业: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精耕细作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点。(2)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历史悠久、门类齐全、工艺精湛,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发展十分缓慢。(3)商业: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

2、动了商业的兴起和繁荣。城市、“市”和商人等商业元素不断发展,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古代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4)经济政策:土地制度经历了氏族公社所有、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基本政策,它与明清时期实行的“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共同严重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第17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对应学生用书第93页)最新考纲知识点试题角度备考分析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1)2018全国卷,25:从西汉征收人头税的情况考查小农经济的影响因素(2)2018全国

3、卷,41(1):从大豆的种植利用考查精耕细作的特点(3)2017海南卷,6:从江南、华南一些地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考查明清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4)2016海南卷,6:从齐民要术的经验总结考查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目的(5)2016全国卷,40:明清时期的救济制度(6)2015全国卷,24:从耕作的好处考查小农经济的形成(7)2015海南卷,3:从马匹数量变化考查西汉前期社会经济发展(8)2014海南卷,26:清朝前期的垦荒政策(9)2013海南卷,1:从甲骨卜辞考查农业生产(10)2012海南卷,1:从统治者重视农桑生产考查古代农业的地位1.高频考点:本考点是高考命题非常集中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土地制

4、度、经济重心南移、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上。2.教材空白点:(1)古代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的主要措施。(2)中国古代庄园经济。3.备考策略:(1)建议淡化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时代性,将重心放在土地制度和政策的演变、小农经济的特点及经济重心南移上,注意用唯物史观及经济学原理来解题。(2)着重理解土地私有制与土地兼并的关系,认识古代统治者均田、限田的本质目的,从而认识农业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3)注意从多个方面把握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分析认识手工业与小农经济、商品经济的互动关系。经济重心的南移(1)2018海南卷,3:从唐宋时期南方山田的发展考查南方开发(2)2017全国卷,26:从

5、北方城市的喝茶习俗考查唐中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3)2016海南卷,8:从人口的南迁考查江南农业经济的发展(4)2015全国卷,26:考查唐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动力(5)2015全国卷,27:考查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的影响土地制度(1)2017全国卷,26:从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考查唐代土地制度(2)2016全国卷,25:从采用集体劳动的田庄式的生产方式考查汉代土地高度集中(3)2016全国卷,26: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考查宋代政府“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调整(4)2014海南卷,4:考查政府推行均田制的目的(5)2013全国卷,25:考查宋朝“不抑兼并”的后果(6)2012课标卷,24:从限制土地兼并

6、考查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1)2018全国卷,26:从北宋四川井研县井主与雇工的关系考查民营手工业的发展(2)2018全国卷,24:从战国以前铁器的分布考查生产力发展的影响(3)2016全国卷,27:从明清时期手工业者地位上升考查市镇经济及手工业发展(4)2016海南卷,1:从物种交流角度考查古代手工业发展带来的经济交流(5)2014海南卷,6:从中外文化交流互动考查唐中后期丝绸之路(对应学生用书第9496页)一、发达的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砍树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

7、用,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3)铁犁牛耕时期工具发展状况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出现犁壁、发明耧车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东汉耦犁已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2.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2)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赵过推行代田法。(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3.耕作制度(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2)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4.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

8、战国时期修建了都江堰,汉朝修建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唐朝时创制了筒车,宋朝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5.经营方式(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集体耕作。(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农业收益的增加;政府为保证财源,扶植小农经济。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地位: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中国传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关系到古代经济的繁荣和政权的安危。(3)田庄经营: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9、,采用集体耕作形式。二、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1)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2.过程朝代表现特征魏晋南北朝江南地区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3.特征(1)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2)南移趋势

10、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4)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转移。4.影响(1)对海外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2)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3)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11、(4)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5)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6)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7)对风俗习惯的影响: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唐中期北方饮茶之风盛行等。(8)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经济重心和政治军事重心分离,由此促进沟通南北经济的交通运输的发展。 (漕运)三、古代的土地制度1.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12、。(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方式:公元前594年,鲁国进行税制改革,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2.土地兼并(1)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2)危害: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矛盾激化、动荡不安。(3)措施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限制土地买卖。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不能根治土地兼并。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两极分化更为激烈。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土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政

13、府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税。清前期人地矛盾突出,政府为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百姓生计,鼓励尽可能开垦、利用土地。3.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定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2)过程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采取订立契约的方式,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租以实物为主。明清时期: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3)影响: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租佃农民通过抗租、减租斗争,争取长期甚至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

14、,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四、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官营手工业1.历程: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全部由官府垄断,“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西汉时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2.特点: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3.表现(1)冶金业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两汉:高炉炼铁及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南北朝:发明灌钢法等,技术长期领先世界。(2)制瓷业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至唐朝: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时,已形成南青北白

15、两大制瓷系统。宋朝: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3)丝织业商朝:已有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长安设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唐朝: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官府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4.两类(1)一部分是直接为满足最高统治者皇帝、皇室成员、贵族以及封建政府的特殊需要而设立的。如铸钱、织造、陶瓷、造船、军器、火药等。(2)一部分是重要的国计民生物资,由于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官府为取得这部分利益而实行官营。这既包括盐、酒、茶等生活必需品,也包括铁、金、银、铜、铅、锡等生产原料。(二)民间手工业1.生产特点(1)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