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专题四第11课屈原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5283964 上传时间:2020-03-1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专题四第11课屈原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专题四第11课屈原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专题四第11课屈原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专题四第11课屈原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专题四第11课屈原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专题四第11课屈原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专题四第11课屈原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至死不渝的爱国诗人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知识,重点是“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2.思维: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3.审美:赏析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学法点拨本文记述的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它的最大特色是司马迁将自己介入历史人物和事件之中,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来表明自己的见解,是史记中少有的人物评传,也可看做是司马迁的另一篇自传。学习本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抓住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关键词“任疏绌迁沉”,把握其命运浮沉及其原因,认识屈原的崇高人格和悲剧性。2.抓住议论性文字,尤其是第3段,体会司马迁对屈原的推崇,进而了解司马迁既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又抒

2、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的笔法。诗美晨读小重山端午元舒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赏析此词以端午节为载体,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绘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全词运用对比手法:上阕把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把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同时上阕的“处处忙”与下阕的“无人解”又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淡忘了端午节浓厚的历史内涵,表达了作者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深切怀念,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不为世俗所理解的孤寂落寞之情。语言感知与梳理一、

3、基础梳理1.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_(2)然泥而不滓者也:_(3)屈平既绌:_(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_(5)厚币委质事楚:_(6)被发行吟泽畔:_答案(1)同“罹”,遭遇(2)同“涅”,染黑(3)同“黜”,罢免官职(4)同“浊”,污浊(5)同“贽”,见面礼(6)同“披”,披散2.一词多义(1)伐(2)疾(3)害(4)间(5)属(6)见(7)明(8)令答案(1)自夸,炫耀/攻打/功劳(2)痛苦,疾苦/恨、痛心(3)忌妒/妨害(4)离间/一段时间(5)写作/连,跟着(6)看见/显现/被(7)明晓/眼睛/阐明(8)法令/使,让3.虚词归纳(1)而(2)乃答案(1)因而/表因果的连词,就/表

4、转折的连词,却/表转折的连词,但是/表并列的连词,并且/表转折的连词,却(2)连词,于是/连词,于是/连词,于是/连词,于是4.古今异义词(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_今义:_(2)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古义:_今义:_(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_今义:_答案(1)古义:骗人的假话。今义:无理狡辩。(2)古义:清平的国家。今义:治理国家。(3)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时间或经济)宽裕。5.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一下(1)蝉蜕于浊秽:_(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_(3)皭然泥而不滓者也:_(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_(5)卒使上官

5、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_答案(1)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2)名词作状语,在内;在外(3)名词作动词,染黑(4)名词作动词,效法(5)形容词作动词,诋毁,说坏话6.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_(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_(3)兵挫地削:_(4)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_(5)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_答案(1)(4)被动句(5)定语后置句必备知识被动句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叫被动句。文言被动句的常见形式有以下几种:(1)在动词后面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2)用“为”或“为所”表示被动。如“纲而纪

6、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孔子世家);“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3)用“见”“见于”表示被动。如“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管仲列传);“是以见放”(屈原列传)。(4)用介词“被”表示被动。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5)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种意念上的被动要依据上下文意来判断。如“公子纠死,管仲囚焉”(管仲列传);“兵挫地削”(屈原列传)。7.翻译下面的句子(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译文:_(2)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译文:_(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译文:_(4)其存

7、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译文:_(5)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译文:_(6)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译文:_答案(1)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创作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2)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按自己的意思做些改变,屈原不同意。(3)屈原痛心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4)他思念国君,(想要)振兴国家,并希望国君和社会能够返回

8、到正道上,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5)国君无论愚昧还是聪明,贤能还是不贤能,没有哪个不想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良的人辅佐自己的,但是亡国破家总是一个接着一个,而圣明的君王、稳定的国家好几代都没见到过,这正是他们所谓忠臣不忠,所谓贤人不贤。(6)(我)读了服鸟赋,(作者)认为死和生是一回事,被放逐和被重用都不必看重,我又茫然自失了。二、名句默写1._,_,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_。答案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盖自怨生也2.,_,其志洁,其行廉,_,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_。其行廉,_。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_,不获世之滋垢,_。推此志也,_。答案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

9、其指极大故其称物芳故死而不容以浮游尘埃之外皭然泥而不滓者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3.举世混浊而我独清,_,是以见放。答案众人皆醉而我独醒4.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表现屈原作离骚的原因的句子是“_,_”。答案屈原放逐著离骚三、常识识记上古时代的姓和氏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人出生了就有,用来“别婚姻”;由于人口繁衍,一个氏族分为若干分支,它们的称号就是氏,用来“明贵贱”。本文中“楚之同姓”的注释中的“屈、景、昭”都是氏。有关资料表明,楚王的祖先姓“芈”(M),氏是“熊”,屈原的祖先熊瑕,封于屈地,就以封邑“屈”为氏,屈原担任的“三闾大夫”就是管理“屈、景、昭”这三个氏的官职。除了以封邑为氏外,氏的来源还有官职(如司马、尹、史)、职业(如巫、卜、陶)、居住地(如西门、东郭、百里)、景物(如柳、云、杨)、动物(如马、牛、熊)、国号(如鲁、赵、秦)、祖先的谥号(如文、武、景)、祖先的爵位(如王、侯、公孙)、祖先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