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文科第一次月考.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255591 上传时间:2020-03-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文科第一次月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二文科第一次月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二文科第一次月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二文科第一次月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二文科第一次月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文科第一次月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文科第一次月考.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历史科(文科)第一次月考试题说明: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 90分钟;考试形式:闭卷。第卷 选择题(50分)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众多,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官府掌控着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B“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C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和井田制土崩瓦解D私人讲学和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2.战国时期的某一天,一些思想家聚在一起进行讨论,根据下列几段文字:“兼相爱,交相利”“人

2、无有不善”“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判断哪些学派的思想家参加了这次聚会(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A B C D3.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化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4.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5.“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给于孔子,则

3、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核心思想是( )A维护封建礼教 B主张学以致用 C反对迷信崇拜 D抨击腐朽统治6.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主要在于( )A.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 B.孔子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不可动摇C.儒家思想本身具有兼容和发展的特性 D.其他思想或宗教没有对儒家思想产生挑战7.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8.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A万物皆只有一个一理 B

4、存天理,灭人欲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9.下列有关宋代理学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是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的产物 B.程朱理学思想中有唯心的一面C.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D.从北宋起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10. 在明清之际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想,根本原因是( ) A.知识分子具有忧国忧民思想 B.封建专制统治的残酷压迫 C.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D.士大夫接受了西方民主思想11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内涵随时间推移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汉朝时,儒家思想经过改造,吸收了法家的思想主张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大一统”思想,以维护统一

5、的封建中央集权朱熹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宋朝时,新儒家学已经吸收了佛教等外国文化的成分 A. B. C. D.1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 )A.先秦儒学B.汉代经学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13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如其言,果愈。后问其故,欢日:善禳祸,正胜邪,故尔。”这则故事反映了( )

6、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 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14. 下列所提到的历史现象或事件中,李贽应该会持反对意见的是( ) A.花木兰替父从军 B.梁祝化蝶相随 C.商鞅变法 D.神化孔子15.“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 ) 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C.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 D.朱熹的学说更科学 16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7、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 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西学17“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史,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这句话出自(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董仲舒18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文中的“他们”指的是(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19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说:“知是心之体

8、,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这一言论说明他( ) A主张“致良知”以成“圣贤” B提倡“格物致知”以求“理”C宣扬“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D认为物质享受是“秉赋之自然”20、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 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到和谐21.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一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

9、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22.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 ) A董仲舒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23.“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10、24.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25.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的是( ) A经世致用 B. 工商皆本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天下为主,君为客第卷 非选择题(50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5分,第27题14分,第28题21分。)

11、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五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名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

12、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6分)(2)根据材料,为了顺应上述趋势,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3分)(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6分)27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14分)材料1: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

13、皆是理”;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材料2: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3: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材料4: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材料5: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材料6: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回答:(1)材料1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4分)(2)材料2和材料3关于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4分)(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4分)(各写出2点即可得全部的分)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2分)28、阅读下列材料:(21分)材料一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