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抛物线课件学.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255185 上传时间:2020-03-1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抛物线课件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二抛物线课件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二抛物线课件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二抛物线课件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二抛物线课件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抛物线课件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抛物线课件学.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智教育教师备课手册教师姓名学生姓名填写时间学 科数学年 级高二上课时间课时计划2次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抛物线专题复习个性化学习问题解决 抛物线定义、标准方程及其几何性质教学重点、难点抛物线定义及其离心率等几何性质的灵活应用教学过程知识梳理1.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类型及其几何性质 ():标准方程图形焦点准线范围对称轴轴轴顶点 (0,0)离心率2.抛物线的焦半径、焦点弦的焦半径;的焦半径;问:请你写出抛物线另一种标准方程的焦半径公式? 过焦点的所有弦中最短的弦,也被称做通径.其长度为2p. AB为抛物线的焦点弦,则 ,=3. 的参数方程为(为参数),的参数方程为(为参数)(了解)重难点突破重点:掌握

2、抛物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会运用定义和会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能通过方程研究抛物线的几何性质难点: 与焦点有关的计算与论证重难点:围绕焦半径、焦点弦,运用数形结合和代数方法研究抛物线的性质1.要有用定义的意识问题1:抛物线y=4上的一点M到焦点的距离为1,则点M的纵坐标是( ) A. B. C. D. 02.求标准方程要注意焦点位置和开口方向问题2:顶点在原点、焦点在坐标轴上且经过点(3,2)的抛物线的条数有 3.研究几何性质,要具备数形结合思想,“两条腿走路”问题3:证明:以抛物线焦点弦为直径的圆与抛物线的准线相切点拨:设为抛物线的焦点弦,F为抛物线的焦点,点分别是点在准线上的射影,弦的中点为M

3、,则,点M到准线的距离为,以抛物线焦点弦为直径的圆总与抛物线的准线相切热点考点题型探析考点1 抛物线的定义题型 利用定义,实现抛物线上的点到焦点的距离与到准线的距离之间的转换例1 已知点P在抛物线y2 = 4x上,那么点P到点Q(2,1)的距离与点P到抛物线焦点距离之和的最小值为 【解题思路】将点P到焦点的距离转化为点P到准线的距离【名师指引】灵活利用抛物线的定义,就是实现抛物线上的点到焦点的距离与到准线的距离之间的转换,一般来说,用定义问题都与焦半径问题相关【新题导练】1.已知抛物线的焦点为,点,在抛物线上,且、成等差数列, 则有 ()A B C D. 2. 已知点F是抛物线的焦点,M是抛物

4、线上的动点,当最小时, M点坐标是 ( )A. B. C. D. 考点2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题型: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例2 求满足下列条件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并求对应抛物线的准线方程:(1)过点(-3,2) (2)焦点在直线上【解题思路】以方程的观点看待问题,并注意开口方向的讨论.【新题导练】3.若抛物线的焦点与双曲线的右焦点重合,则的值 4. 对于顶点在原点的抛物线,给出下列条件:焦点在y轴上;焦点在x轴上;抛物线上横坐标为1的点到焦点的距离等于6;抛物线的通径的长为5;由原点向过焦点的某条直线作垂线,垂足坐标为(2,1).能使这抛物线方程为y2=10x的条件是_.(要求填写合适条件的序号)5.

5、 若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开口向上,F为焦点,M为准线与Y轴的交点,A为抛物线上一点,且,求此抛物线的方程考点3 抛物线的几何性质题型:有关焦半径和焦点弦的计算与论证例3 设A、B为抛物线上的点,且(O为原点),则直线AB必过的定点坐标为_.(复杂)【解题思路】由特殊入手,先探求定点位置解析设直线OA方程为,由解出A点坐标为解出B点坐标为,直线AB方程为,令得,直线AB必过的定点【名师指引】(1)由于是填空题,可取两特殊直线AB, 求交点即可;(2)B点坐标可由A点坐标用换k而得。【新题导练】6. 若直线经过抛物线的焦点,则实数 7.过抛物线焦点F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两点A、B,若A、B在抛物线准

6、线上的射影为,则 ( ) A. B. C. D. 基础巩固训练1.过抛物线的焦点作一条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它们的横坐标之和等于,则这样的直线( )A.有且仅有一条 B.有且仅有两条 C.1条或2条 D.不存在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抛物线上的点到该抛物线焦点的距离为5,则点P的纵坐标为()A. 3 B. 4 C. 5 D. 63.两个正数a、b的等差中项是,一个等比中项是,且则抛物线的焦点坐标为( ) A B C D4. 如果,是抛物线上的点,它们的横坐标依次为,F是抛物线的焦点,若成等差数列且,则=( )A5 B6 C 7 D9 5、抛物线准线为l,l与x轴相交于点E,过F且倾斜

7、角等于60的直线与抛物线在x轴上方的部分相交于点A,ABl,垂足为B,则四边形ABEF的面积等于( )A B C D6、设是坐标原点,是抛物线的焦点,是抛物线上的一点,与轴正向的夹角为,则为 综合提高训练7.在抛物线上求一点,使该点到直线的距离为最短,求该点的坐标8.椭圆上有一点M(-4,)在抛物线(p0)的准线l上,抛物线的焦点也是椭圆焦点.(1)求椭圆方程;(2)若点N在抛物线上,过N作准线l的垂线,垂足为Q距离,求|MN|+|NQ|的最小值.9. 设P是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1)求点P到点A(-1,1)的距离与点P到直线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2)若B(3,2),求的最小值。点评:本题利用

8、抛物线的定义,将抛物线上的点到准线的距离转化为该点到焦点的距离,从而构造出“两点间线段距离最短”,使问题获解。 经典题型精讲(1)抛物线二次曲线的和谐线椭圆与双曲线都有两种定义方法,可抛物线只有一种:到一个定点和一条定直线的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其离心率e=1,这使它既与椭圆、双曲线相依相伴,又鼎立在圆锥曲线之中.由于这个美好的1,既使它享尽和谐之美,又生出多少华丽的篇章.【例1】P为抛物线上任一点,F为焦点,则以PF为直径的圆与y轴( )相交 相切 相离 位置由P确定(2)焦点弦常考常新的亮点弦有关抛物线的试题,许多都与它的焦点弦有关.理解并掌握这个焦点弦的性质,对破解这些试题是大有帮助的

9、.【例2】 过抛物线的焦点F作直线交抛物线于两点,求证:(1) (2)【证明】(1)如图设抛物线的准线为,作,.两式相加即得:(2)当ABx轴时,有成立;当AB与x轴不垂直时,设焦点弦AB的方程为:.代入抛物线方程:.化简得:方程(1)之二根为x1,x2,.故不论弦AB与x轴是否垂直,恒有成立.(4)定点与定值抛物线埋在深处的宝藏 抛物线中存在许多不不易发现,却容易为人疏忽的定点和定值.掌握它们,在解题中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1.一动圆的圆心在抛物线上,且动圆恒与直线相切,则此动圆必过定点 ( )1.抛物线的通径长为2p;2.设抛物线过焦点的弦两端分别为,那么:通法 特法 妙法(1)解析

10、法为对称问题解困排难解析几何是用代数的方法去研究几何,所以它能解决纯几何方法不易解决的几何问题(如对称问题等).【例1】(07.四川文科卷.10题)已知抛物线y=-x2+3上存在关于直线x+y=0对称的相异两点A、B,则|AB|等于( )A.3 B.4 C.3 D.4(2)几何法为解析法添彩扬威虽然解析法使几何学得到长足的发展,但伴之而来的却是难以避免的繁杂计算,这又使得许多考生对解析几何习题望而生畏.针对这种现状,人们研究出多种使计算量大幅度减少的优秀方法,其中最有成效的就是几何法.【例2】(07.全国1卷.11题)抛物线的焦点为,准线为,经过且斜率为的直线与抛物线在轴上方的部分相交于点,垂

11、足为,则的面积( )A B C D【评注】(1)平面几何知识:边长为a的正三角形的面积用公式计算. (2)本题如果用解析法,需先列方程组求点A的坐标,再计算正三角形的边长和面积.虽不是很难,但决没有如上的几何法简单.(3)定义法追本求真的简单一着许多解析几何习题咋看起来很难.但如果返朴归真,用最原始的定义去做,反而特别简单.(4)三角法本身也是一种解析三角学蕴藏着丰富的解题资源.利用三角手段,可以比较容易地将异名异角的三角函数转化为同名同角的三角函数,然后根据各种三角关系实施“九九归一”达到解题目的.因此,在解析几何解题中,恰当地引入三角资源,常可以摆脱困境,简化计算.【例3】(07.重庆文科

12、.21题)如图,倾斜角为a的直线经过抛物线的焦点F,且与抛物线交于A、B两点。()求抛物线的焦点F的坐标及准线l的方程;()若a为锐角,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m交x轴于点P,证明|FP|-|FP|cos2a为定值,并求此定值。 (5)消去法合理减负的常用方法.避免解析几何中的繁杂运算,是革新、创新的永恒课题.其中最值得推荐的优秀方法之一便是设而不求,它类似兵法上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例4】 是否存在同时满足下列两条件的直线:(1)与抛物线有两个不同的交点A和B;(2)线段AB被直线:x+5y-5=0垂直平分.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若存在,求出直线的方程.抛物线专题练习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如果抛物线y 2=ax的准线是直线x=-1,那么它的焦点坐标为( )A(1, 0)B(2, 0)C(3, 0)D(1, 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