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科技师学院专升本考试信息.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231838 上传时间:2020-03-1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科技师学院专升本考试信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西科技师学院专升本考试信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西科技师学院专升本考试信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西科技师学院专升本考试信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西科技师学院专升本考试信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科技师学院专升本考试信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科技师学院专升本考试信息.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年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专升本考试信息2010年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专升本翻译与写作考试大纲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翻译是沟通各族人民的思想,促进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交流的重要手段,翻译主要测试学生对基本的翻译理论和常用的翻译方法、技巧的熟练和掌握程度。 写作涉及的问题很多,除了语言方面的问题外,还有思想内容和所用材料、组织条理、书写格式等。对于所写的内容,要求言之有物,观点正确,条理清楚;养成严格的工作作风,从一词一句到全篇结构都力求一丝不苟,反复推敲。要求学生能就一定的话题、提纲写出内容完整的200字左右的短文;并要求学生能够书写通

2、知、便条、信件等应用文。 1. 翻译 第一部分 我国翻译史简介 了解以下内容: 1、佛经的翻译始于东汉桓帝,译者:安世高。 2、隋代:翻译事业高度发达,翻译巨星玄奘。 3、北宋、明代:佛经翻译。 4、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5、五四: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共产党宣言的译本问世。 鲁迅:理论与实践翻译的典范。 第二部分 翻译的标准、过程以及对译作的要求 1、了解并掌握翻译的标准:忠实、通顺。 2、了解翻译的过程:理解、表达和校核。 3、了解对翻译工作的要求:理论水平、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 第三部分 英汉语言的对比 1、了解并掌握英汉词汇现象的对比:词

3、的意义、词的搭配能力和词序。 2、了解并掌握英汉句法现象的对比:句子结构、句序和句子内容 。 第四部分 英译汉常用的方法和技巧 11. 掌握词义的选择、引伸和褒贬: 1)根据词类来选择;2)根据上下文联系以及搭配来选择。 2、掌握词类的转译法:名词转译成动词、前置词转译成动词、形容词转译成动词、形容词转译成名词等。 3、掌握增词法:增加动词、增加形容词、增加副词、增加表达时态的词等 。 4、了解省略法。 第五部分 英译汉常用的方法和技巧 2 1、掌握分句、合句法。 2、掌握被动语态的译法。 3、掌握名词从句的译法。 4、掌握定语从句的译法。 5、掌握状语从句的译法。 6、掌握长句的译法。 7、

4、掌握段落的译法。 二、写作 第一部分 文稿格式 了解并掌握以下内容: 1. 安排 2、移行 3、大写 4、标点 5、书法 第二部分 用 词1. 了解并掌握词的类型 。 2、掌握词义:原义和涵义。 3、了解并能区分和运用准确运用一般词汇和具体词汇。 4、了解并能熟练运用部分习语 。 5、掌握以下修辞格: 明喻、隐喻、拟人、婉言、反语、夸张。 第三部分 造 句 1、了解并能区分和运用完整句和不完整句。 1. 掌握以下句子的类型: 1)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2)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 1. 了解并掌握以下好的句子的标准并能熟练地进行写作: 1)完整;2)连贯;3)简洁;4)强调;5)多样

5、第四部分 段 落 1. 了解并掌握以下好的段落的标准并能熟练地进行写作: 1)完整;2)连贯;3)过渡 第五部分 完整的作文1. 了解完整作文的写作步骤。 2. 掌握文章的组织结构。 3、了解并掌握以下文章类型及其写作手法: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第六部分 正式和非正式文体 1、了解文体的涵义。 2、了解正式文体和非正式文体。 第七部分 应 用 文 了解并掌握以下应用文的写作格式及写作手法: 1、布告、通知 2、便条 3、书信 第八部分 标点符号 了解并掌握以下标点符号的含义并能熟练运用: 1、逗号 2、句号 3、分号 4、冒号 5、问号 6、感叹号 7、引号 8、破折号 三、参考书目 1、

6、英汉翻译教程 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编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大学英语写作应试教程 潘钧主编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3、新编大学英语 应蕙兰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 4、大学英语教程 李立民、徐克容主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及教材 大学语文是普通高校面向除中文专业以外其他专业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 、学生能够通过对古今中外名家名作的学习,了解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优美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 、能准确地阅读、理解现当代作品,养成良好的分析思辨、感受欣赏能力;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并能解释常见的字词和语言现象。 、能够比较准

7、确地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和作品分析能力。 、能熟练地写出畅达通顺的文章。 教材:大学语文,国家教委高教司组编 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ISBN7-5617-1515-3/G669二、考试的内容与考核的目标 大学语文课程的考试内容可分为语言知识、文学知识、作品阅读分析和作文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如下: (一)语言知识部分 语言知识,主要是指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方面的知识,对语言知识的考核,应从阅读理解课文的角度出发,要求“专升本”应考者辨识文言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1)文言

8、实词的考核。主要是辨识常见的文言实词古今意义的不同,解释常用的文言词语的具体含义。应特别注意掌握那些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 (2)文言虚词的考核。主要是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或用法,辨识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重点掌握的文言虚词有:之、其、所、以、于、而、则、焉、乃。 (3)文言句式的考核。主要是了解文言文中那些常见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用,以及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和倒装句式等。要求能把这些古汉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正确地转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式。 (二)文学知识部分 1、文学常识部分,主要指作家作品的基

9、本知识、文体知识 (1)作家知识的考核,要求认知课文作者的字号,所属朝代或国别,主要思想倾向和文学主张,主要文学成就(包括文学创作的基本内容和风格,所属文学流派或团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最基本的知识点), (2)作品知识的考核;认知课文中作品文集的名称、所属专书的编著者、编著朝代、文体性质、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文体知识的考核,要求认知我国古代诗文的特殊分类(如散文中的语录体、记传体、史论体、游记体、寓言体、古体诗中的楚辞乐府、歌行、格律诗的律诗、绝句以及词和散曲等)。 (三)课文阅读分析部分 (1)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阅读分析的总体考核目标是: 识记每篇课文的作者及其所

10、属时代或国别 识记每篇课文和所属文体类别,联系课文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表现方法,了解其主要文体特征。 理解并概括课文的主旨,把握课文结构特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创作特色和主要的文学表现手法和技巧,能联系课文作简要的分析。 熟记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精彩词句,理解其含义和表情达意作用。 精读篇目目录如下,所列精读篇目共篇 、先秦诸子语录(选自论语孟子等) 掌握孔子和孟子思想的核心。领会其精辟警策的议论对后人的启迪和教益。 、秋水(庄子) 本文通过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以对话的方式展开说理、阐明观点,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从节录的这段文字看,中心论点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一切大小、多少都是相对

11、的,个人的认识和作用是十分有限的。通篇以寓言为主,把哲理的阐述融化在具体可感的寓言形象中,这种形象化的论证方式,是庄子作品浪漫主义风格的一种体现。 、饮酒其五(陶渊明) 这首五言古体田园诗,抒写诗人归隐后对农耕生活及田园风光的热爱,表现了陶然自乐的恬淡心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著名佳句,融合了情、景、理趣,巧妙地表达了诗人陶醉自然无拘无束的情态。一个“见”字,充分显示出与自然融合,不经意不做作的,情趣天成的态度。陶诗情真意切,清新、平淡,纯朴自然。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王禹偁) 理解本文通过对贬谪地黄州城外荒郊所盖小竹楼中生活情景的描绘,抒发了作者落寞惆怅、愤懑不平的人生感慨,体现了作

12、者对“屈身而不屈于道”的人生操守的追求;掌握文中借小竹楼的“易朽”与“不朽”展开的议论所表达的象征意义;提炼文章的主旨;了解文中所写的六个意象:雨、雪、鼓琴、咏诗、围棋、投壶。 5、前赤壁赋(苏轼) 本文通过主人翁月夜泛舟江面所见所感,以及主客问答中的不同见解,反映作者从遭贬的郁闷中渐渐解脱,而又触景生悲陷入苦闷,又由苦闷中产生顿悟,表现了苏轼虽身处逆境仍以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自得其乐。作者的感情变化“乐、悲、喜”为全文贯串线索;写景、抒情、问答说理紧密自然地结合,表现极高的艺术技巧。 6、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 本文中召公就“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命题,讲了一套形象、生动,既有启发性又具有说服

13、力的道理,构成了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富有民主性精华的一页。本文采用类比铺陈的手法进行论述,语意周详,很有见地。 7、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 本文记叙了冯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巩固政治地位的经过,展现了冯谖不甘屈人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的奇特风采和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品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代的社会风貌。本文采取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刻画冯谖形象。其中尤为称道的是三次弹铗而歌的细节描写。 8、谏逐客书(李斯) 本文针对秦国“逐客”一事进行驳论。开头便亮出论点:“逐客”是错误的。整篇着重运用对比:以客有功的历史事实与逐客(客有过当逐)的做法对比、重物与轻人对比、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对比,是非

14、分明,反差强烈。大量运用铺陈、排比、对偶句,这些句式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又使文章有整齐之美,且悦耳、动听,加强了感染力。 9、短歌行其一(曹操) 此诗用乐府旧题表现对时光有限而功业未成的忧虑,抒发渴望招贤纳才,以完成统一大业的热切心情。善用比喻、引诗用典、反复咏叹是此诗的显著特点。 10、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先以名实相副作为判别是非的前提,建立共同的批评标准。言简意赅的概括司马光对自己的种种指责:“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和“天下怨谤”,并逐一加以驳斥,理足气盛,绵里藏针,反驳对方论点。作者措词婉转得体,刚中见柔。 11、世说新语(三则) (刘义庆) 世说

15、新语三则记述魏晋名士的贵族生活。其所长在于简洁与传神。语言精炼,文字省净,意味深长,有的话至今流播人口,比如“新亭对泣”、“乘兴而去,兴尽而反”。长于细节描写,人物生动形象,铺垫对比,用语精当。 12、春望 (杜甫) 这首五言律诗通过眺望沦陷后长安后的破败景象,抒发了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诗歌以“望”贯穿全篇,从所望之景开始,以望者之情态作结,抒情主人公形象鲜明,深化了主题。本诗善于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利用自然景色的和谐和诗人内心不和谐情绪相互映衬,增强艺术表现力。 3、报刘一丈书 (宗臣) 明中叶,严嵩父子恃宠揽权,骄焰熏天。一时无耻之徒干谒求进,贿赂成风。正直士大夫遭受排挤,报国无门国。本文的作者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为线索,采用夸张变形又简洁的手法,勾勒出一副官场行贿图。本文布局,作者匠心独运的采用了细节描写和对比映衬手法,详略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