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16_2017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25229873 上传时间:2020-03-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16_2017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16_2017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16_2017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16_2017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16_2017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16_2017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16_2017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162017学年度下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第I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1、山东常被称为“齐鲁之邦”这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下列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 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B. 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C. 因孔子收到历代推崇 D. 由分封等级体系决定【答案】B【解析】从材料来看,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结合所学知识,在田氏代齐之前,齐国的国君都是姜子牙的后代,而鲁国则是周公的儿子代父受封,所以收到宗法制正统观念的影响,周王室血脉比外姓血脉要更尊贵,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两国的历史相当;C选项与此无关;D选项错误,两国都是侯爵,不

2、存在等级差异。2春秋时期,鲁国季氏家臣南蒯叛乱,事败后逃至齐国,齐景公呵斥其为“叛徒”!南蒯解释道:“我是想帮助鲁国君王夺回政权啊。”齐国大夫韩晳指出:“身为季氏的家臣,却奢言加强鲁国公室的权力,罪过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由此可见当时A. 士阶层日益成为重要力量 B. 齐国积极维护周大子权威C. 礼乐制度仍有社会约束力 D. 宗法制度已被诸侯破坏【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强调的是鲁国季氏家臣南蒯叛乱,逃至齐国,没有对士阶层是否重要进行阐释,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周天子权威进行维护,齐国大夫韩晳所要表达的是身为季氏的家臣却加强鲁国公室的权力,旨在说明

3、南蒯背叛了季氏,意为起违反了礼制,也就是说礼乐制度仍有社会约束力,故B项排除,C项正确;春秋时期宗法制度还没有被破坏,故D项排除。点晴:解题时需要能够透过史料现象获取历史本质,紧扣材料中“鲁国季氏家臣南蒯叛乱”的历史现象,从礼乐制度对社会的约束力分析归纳即可。3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 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 D. 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答案

4、】D【解析】本题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封建专制主义集权之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视天下一切为个人私有财产,百姓难以摆脱对君主的依附,故 A项错误;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材料无从体现,故 B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争夺霸权着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故 C 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下虽无世禄之臣”可见秦朝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打破官员任用上的血缘标准,这从本质上反映了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故 D 项正确。【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卿大夫亦世其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可知

5、秦朝以前是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秦朝打破血缘关系,开创官僚政治。4、学者张鸣指出:春秋开始孕育的一种制度实际上要算是“公司架构”,所有的官员(管理者),都是皇帝的雇员,可以动员比封建制国家更大的力量,从事战争或者其他规模较大的建设事业。这表明张鸣认为()A. 郡县制下国家机器更有效率 B. 科举制下官员成为皇帝雇员C. 封建制下国家机器更加稳定 D. 内阁制下皇帝拥有更大权力【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选项B中“科举制”不符合“春秋开始孕育的一种制度”,排除B;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国家机器更加稳定”,排除C;“内阁制”时间不符合,排除D;材料中的“制度”为秦朝开创的郡县制,郡县制下地方官

6、员“都是皇帝的雇员”,皇帝可以动员全国人力、物力,“从事战争或者其他规模较大的建设事业”,A项正确。5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这种现象说明A. 分封制在秦汉以后仍然长期存在 B. 郡县制不能完全解决地方行政的弊端C. 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汉后受到削弱 D. 郡县制大大地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本题以“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知识点。A项“长期存在”说法错误;题干述及的是“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

7、象,其因是“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B项正确;从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央集权应是不断加强,并不是“削弱”,而且题干未涉及中央集权,C项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或涉及。6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当时A. 地方无官员选举权 B. 科举制的弊端C.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答案】C【解析】由“推举六名孝廉”可直接判断是汉朝推行的察举制,但材料中“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了察举制存在的一些弊端,即重门第,据此分析可

8、知 C 符合题意,而 ABD 均与察举制无关,故选 C。7唐代的科举考试并不严格,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选官制度A. 继承了前代的遗风 B. 主要受制于门阀C. 未得到平民的认可 D. 考生名望决定结果【答案】A【解析】从材料来看,唐代的科举考试还受到“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之前选官用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标准就是“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因此可以看出唐代的选官制度有前代的影子,所以A选项正确。B选项错在“主要”二字上,材

9、料是说“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也就是说考卷依旧是主要的参考内容。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D选项说法错误,考试结果还受到考卷情况的影响,不是完全由名望决定。8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官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游士社会”出现了夜市和草市B“官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C“门第社会”开始了儒释道合流D“科举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中国古代社会的特征。“游士社会”是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出现夜市和草市,不能选A。“官吏社会”是秦朝时期,并没出现百家争鸣,不能选B。“门第社会”出现于魏晋时期,魏晋时期同时还出

10、现了儒释道合流的社会现象,“科举社会”是隋唐时期,而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却是在秦朝时期,不能选D,故本题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的描绘9明清中央集权制度日益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备受批判。但如今却有不少学者对这个延续数千年的制度赞赏有加。其原因是它有利于A. 控制人们思想维护专制统治 B.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C. 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 D. 建立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有利一面。A选项是不利的一面;B选项符合题意;C选项说法错误,君主专制思想在经济上表现为重农抑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D选项错误,君

11、主专制的加强使社会关系紧张,不利于建立宽松良好的环境。点睛:注意本题的题意:对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赞赏。所以要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待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所以排除消极方面的评价(A选项),在结合具体知识来分析它的有利一面的体现。10据南宋吴自牧所著梦梁录记载:“杭城(杭州)食店,多是效学京师人”;“更有瑜石车子卖糖糜乳糕浇,亦俱曾经宣唤,皆效京师叫声”。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当时A. 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 B. 发达的外贸促进了大众消费C. 京杭大运河促进了南北交流 D. 文化情怀对商品经济的作用【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杭州食店“多是效学京师人”,甚至各种叫卖声也是模仿京师的商贩。北宋的都城

12、是东京,所以题干中的京师指东京。南宋百姓怀念北宋时期的生活,因而各种食店和商贩纷纷仿效京师,这实际是文化情怀对商品经济的作用,故选D;材料和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外贸和京杭大运河的信息,排除BC。故选D。11、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由此,可推知A. 中国是世界最早的农业生产区 B. 甲骨文是研究农学的重要资料C. 诗经是反映农事的文学作品 D. 黍和稷是商周重要的粮食作物【答案】D【解析】黍和稷在甲骨文中和诗经的频繁出现说明这两种粮食作物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表明它们是商周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

13、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因为没有与其他国家对比;B选项没有突出诗经在材料中的作用和内容;C选项没有突出甲骨文在材料中的含义。12、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以下材料,据此该小组得出的结论最准确的是南方北方朝代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宋代112247606296624296371A. 中国古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B.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 中国古代南方经济逐步发展 D. 中国古代北方经济发展缓慢【答案】B【解析】从图表数据看,西汉时期北方人口占全

14、国户口数比例远远超过南方;唐代,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比例已经超过北方;到了宋代,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远远超过北方。这说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人口随之增长,宋代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远远超过北方,故B正确;A不符合材料和史实;C体现不出南方和北方的关系,排除C;北方户口数占全国户口数比例减小,不能反映中国古代北方经济发展缓慢,排除D。13、西汉建立前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农业税征收比例曾低至1/30,虽然促成了工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但又远远不能满足王朝财政需要。为解决这一矛盾,此后西汉政府( )A. 提高农业税和商业税比例 B. 大量裁减政府机构和人员C.

15、 加强了对经济资源的垄断 D. 严厉打击用积居奇的商人【答案】C【解析】A选项与材料信息相违背,排除;“大量裁减政府机构和人员”“严厉打击用积居奇的商”不能增加财政收入,加强了对经济资源的垄断,实行专卖,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故排除BD,选C。14、战国时,赵豹警告赵王应避免与秦国对抗,理由是“秦以牛田不可与战”。材料反映了A. 秦赵应世代交好永不交战 B. 牛耕在战国时已普遍使用C. 先进生产力促进了国力的强盛 D. 赵国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理念【答案】C【解析】材料“应避免与秦国对抗”说明AD项错误;材料“秦以牛田”说明秦国用牛耕田,赵国还没有,故B项错误;材料“秦以牛田不可与战”说明秦国用牛耕,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导致国力强盛,“不可与战”,故C项正确。15汉代晁错在论贵粟疏中写道:“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