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东台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阶段测试(三).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203885 上传时间:2020-03-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阶段测试(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阶段测试(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阶段测试(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阶段测试(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阶段测试(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阶段测试(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东台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阶段测试(三).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东台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阶段测试(三)命题人:黄毅2006年10月10日试卷说明:考察范围高中历史新课标(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至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本试卷分第卷(客观题)和第卷(主观题),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卷(客观题 共72分)一、 选择题(从下列题目的各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72分)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的是: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道家思想2、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下列哪一思想对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具有积极意义

2、A、“兼爱”、“非攻” B、“法不阿贵” C、“民贵君轻” D、“以法为本”3、以下哪种观点不属于老子的主张 A、“无为而治” B、“道生万物” C、“忠恕”之道 D、“天法道,道法自然”4、“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这段论述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A、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5、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文化C、完善法制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6、下列观点与墨家思想相符合的是 A、 爱人如己,崇尚和平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 、清心寡欲,顺应自然 D

3、、 善用权力,建立权威7、王阳明和二程、朱熹学说的共同之处不包括 A、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B、“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C、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相联系 D、宇宙便是吾心8、张载对理学的贡献在于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主要是指其 A 、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质合而为一 B、 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C 、认为天理的核心就是“仁” D、寻找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统一的本原9、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 A、孔子、孟子、荀子 B、程颢、程颐、朱熹 C、陆九渊、王守仁、李贽 D、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10、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 A 、佛教和道教思想 B、 法家思想和“经世

4、致用”学说C、 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 D 、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11王守仁继承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主要表现在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A、 B 、 C 、 D 、12、隋唐实行科举制度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13、太学的建立有利于儒学的发扬光大,关键因素是A、太学是官办学校 B、太学教授的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C、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D、一般地主子弟也得到了入仕的机会14、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

5、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什么思想: A、经世致用思想 B、君主批判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15、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不包括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1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源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哪部著作 A、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B、顾炎武日知录C、李贽续焚书 D、王夫之船山遗书17、明朝时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是 A、王夫之 B、李贽 C、黄宗羲 D、顾炎武18、韩非子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所持的观点几乎相反,决定性原因是 A、所持的阶级立场不同 B、接受外来思想影响不同 C、所处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 D、对

6、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同 19、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的发明。”这句话反映出: A、中国古代文明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B、西方资产阶级将利用这些发明进行侵略C、特定条件下科技发明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 D、三项伟大发明蕴含着资本主义因素20、郑燮的墨竹图,写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这种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是什麽绘画的特点: A、原始岩画 B、汉代帛画 C、中国文人画 D、民间绘画 21、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

7、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A、楚辞、汉赋、唐诗 B、楚辞、唐诗、宋词 C、宋词、唐诗、楚辞 D、唐诗、宋词、元曲22、与城市经济和工商业发展无关的是 A、 古代散文的发展 B、宋代话本和词的出现 C、 描绘市井风情的绘画作品出现 D、明清小说的繁荣23、你是个军事迷吗?假如你的同学问你,“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出现在什么时间”,你会回答 A、宋朝 B、明朝 C、汉朝 D、清朝 24、假如老师让你到图书馆查阅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作品,你应该找哪个朝代 A、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25、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是

8、A、四洲志 B、华事夷言 C、海国图志 D、瀛环志略26、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谭嗣同27、1905年到1907年,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阵地是 A、民报和时务报 B、苏报和时务报C、苏报和新民丛报 D、民报和新民丛报28、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大的区别是 、革命性质不同 、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不同 、对清政府的态度不同 、革命的结局不同2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林则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B、梁启超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C、严复翻译天演论,号召发愤图强,奋起直追D、邹容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9、的主张30、将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的是 A、红楼梦 B、三国演义C、水浒传D、儒林外史31、汉武帝时教育系统的初步建立和隋唐科举制的实行 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有利于儒家的显贵 阻断了官僚子弟入仕的途径A 、 B、 C、 D、 32、王守仁“心学”的思想核心是A、“心即理也”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C、 内心反省 D、 “致良知”33、韩愈和李翱对儒学发展的最大贡献是A、激烈地反对佛教和道教 B、提出儒家的“道统”思想C、确立了理学的理论框架 D、为北宋儒学复兴运动的展开奠定了基础34、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出现准备了条件的

10、中国发明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35、表现出要求个性解放和冲破传统思想束缚而积极进取精神的中国古代作品是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36、下列关于改良派和革命派论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B、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舆论上的准备C、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深入人心 D、改良派以民报为阵地同革命派论战第卷(主观题 共48分)二、材料题(37题12分,38题6分,39题11分,40题7分,共36分)3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

1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材料二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上材料三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

12、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可必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商君书更法回答:(1)由材料一可知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结合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3分)(2)孟子在政治上的主张有哪些?对此你是如何评价的?(3分)(3)据材料三概括商鞅的观点。(2分) (4)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内容简述以上三个儒、法代表人物对待变革的思想发展轨迹,并谈谈你的认识。(4分)3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二程遗书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益皆此理之流行,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三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