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人教版必修5):3-9说“木叶”.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175336 上传时间:2020-03-1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人教版必修5):3-9说“木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3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人教版必修5):3-9说“木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3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人教版必修5):3-9说“木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3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人教版必修5):3-9说“木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3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人教版必修5):3-9说“木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人教版必修5):3-9说“木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人教版必修5):3-9说“木叶”.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课内双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袅袅(nio)得鱼忘筌(shun)疏朗(sh) 翩翩起舞(pin)B皎皎(jio) 窸窸窣窣(su)褐绿(h) 缠绵悱恻(min)C灼灼(shu) 四处漂泊(b)触及(ch) 空气湿润(rn)D寒砧(zhn) 冉冉升起(rn)凄清(q) 笑声爽朗(shun)【答案】D(A.“筌”读qun;B.“窣”读s;C.“灼”读zhu。)2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B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

2、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C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D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因为作者考虑到读者是中学生,力求写得浅显易懂,深入浅出,所以采用这个标题。【答案】D(作者写本文时并未想到它被收入课本,也不是专为中学生写的。)3下列对句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文章开头紧扣题目,说明“木叶

3、”的来历,以及对后代诗歌产生的影响。B“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引用这些诗句,都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特别喜欢使用“木叶”一词,因此“木叶”在古诗中很常见。C“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设问开头,引出对“木叶”与“树叶”在诗歌运用上的分析。D“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木叶”就是“树叶”,引用诗句说明古诗句中“树”和“叶”是常见的,而“树叶”连用不常见。【答案】B(引用诗句说明这些诗人使用“木叶”是受了屈原的影响,

4、是从屈原的诗句中得到了启发。)4对“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这句话的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这”指代“木”,“木”就是“树”,二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的形象色彩不同。“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所谓“暗示性”是特指词语的形象色彩。B“这”指代“木”,“木”具有木质材料的影子。人们一看到“木”,就想起树干,很少想到树叶。“木”是秋风叶落情景中的鲜明的形象。所谓“暗示性”,应该是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C“影子”是指躲在概念背后的“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是就诗歌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性特征而说的

5、。D“影子”是指词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意味,它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只有“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才能捕捉到“影子”,也就是课文所说的“语言形象一切潜在的力量”。【答案】A(“暗示性”不仅仅指词语的形象色彩,还包括联想义。)5下列对文章14自然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B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C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

6、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叶”字。由此可见,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D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答案】C(关键在于“木”字。)6捕捉文中信息,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A“木叶”这个独创性的词语,源出于屈原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叶”之所以成为历代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对象,是因为历代诗人们受到屈原诗的影响和启发。B“落木”这个独创性词语,源出于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杜甫创造出了千古流传的形象鲜明的诗句。使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C“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桑条纷冉冉,落叶何翩

7、翩。”曹植诗中的“落叶”是碧绿柔软的,是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屈原诗中的“木叶”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二者的颜色、质感、密度、动感都有所不同。D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诗中的“黄叶”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飘零之意,而且颜色湿黄而非枯黄。“木叶”是风中飘零的枯叶,属于风而不属于雨,是典型的清秋性格。【答案】B(“使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错,这是屈原九歌中的意境。)二、文本精品阅读下列文段,问答问题。从“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到“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原文见

8、课本。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B“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相去无几距离不远,差别不大C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一面足以完全能够用来,够得上D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然则连词,用在句子开头,相当于“那么”【答案】D(然则连词,用在句子开头,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8本文题目是“说木叶”,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_【答案】不是。目的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9从上述引文中,你感悟到“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

9、术特征?请参照原文段概括为3点。答:“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_;“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_;“木”的第三个艺术特征:_。【答案】“木”字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尤其能构成秋景中的鲜明形象由“木”产生“树”的联想,联想起树干,联想起树的颜色“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构成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10文章说:“木叶”与“树叶”仅一字之差,“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其差异“就几乎是一字千里”。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悟。(至少概括3点)答:_;_;_。【答案】我们在古代诗歌里很少见到“树叶”,尽管“树”常见,但遇见“树叶”时,为了文字洗练大都简称之为“叶”古代诗人在前人(如屈原)的创造中学习

10、,一用再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由“树”会产生联想,联想到木头,木板,木料,会很少想到叶子,破坏诗的形象三、课外延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小鞋的味儿叶延滨同事跑进首长的办公室,大喊大叫,就像反战绿色人士见到了布什。他从来没有如此气势汹汹,在我们眼中和气温顺的他,咆哮着:“你为什么总是这样给我穿小鞋”因为他向来温良恭谦让,所以他的咆哮带着哭腔。这哭腔让我留意他愤怒的原因:穿小鞋。关于鞋与脚的关系,有两个经典性的说法,一是黄永玉的婚姻说,说婚姻好像鞋,幸福与否只有脚丫子知道;二是通常说的“穿小鞋”,指上司与下级较劲的方式,别人看不出来,只有当事人自己难受。穿小鞋如同上刑。但是既然叫小鞋,

11、脚丫子还要伸进去,这里面就有名堂讲了。首先是脚丫子能承受,同时小鞋也愿让脚丫子穿。正如婚姻一样,开始还要两厢情愿才行。当然,过去的婚姻有包办的,过去的上下级关系有组织分配的,那时候“小鞋”是一种命运无法选择而又必须忍受的生存环境。现在市场化了对下级来说,这个老板或是这个首长,是你自己找上门求职的同时,自己求来的;对老板来说,这个员工下属是你自己招聘来的,换言之,自找的!二是小鞋不是一开始就小,是上司对下属不满,发出的一种警示。如果你发现你的环境一下子狭小而难受了,那么,就必须考虑这双鞋还穿不穿。这是一个调整期,大家都不摊牌,心知肚明,掂量斟酌。掂量什么?有所图,有所求,有所依赖,就要掂量。要图

12、上进么?要求升职么?要靠着这个单位求发展么?那么就必须重视小鞋给予的信号。脚丫子愿意接受这鞋警告,那么就改变自己适应上司,冷战立即结束,穿小鞋只是你事业中的一个发展过程。一旦脚丫子下决心不穿这鞋了,从这一刻起,小鞋对脚丫子就失去了威慑力。小鞋成了弃之不用的破鞋,脚丫子要开路另找一双鞋。这时的情势就不是脚怕鞋,而是下面我听到的同事接着对首长喊出的这段话了老子凭什么要受你的气?你这个钻营拍马之徒,没有本事靠我们给你出血流汗,此处不留爷还有留爷处,老子不干了!听懂了,这个同事找到新老板了。于是,旧老板也像所有旧鞋一样,在这种辞旧迎新仪式上,听一通呵斥,像闻了一次小鞋里散出的味儿(选自2007年4月4

13、日羊城晚报)11“在我们眼中和气温顺的他”为何在首长面前竟然会大喊大叫呢?_【答案】因为首长给他“小鞋”穿,他难受但忍耐着;可是,他现在“找到新老板了”,现在“小鞋对脚丫子就失去了威慑力”,他无所顾忌,于是大发一通。1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脚丫子”与“小鞋”之间的“名堂”是什么。_【答案】(1)“脚丫子”与“小鞋”本身就是一对矛盾,这矛盾的建立来源于两种原因,一种是两厢情愿,一种是由于“脚丫子”自身的原因,使得“鞋”变成了“小鞋”。(2)当你觉得“鞋”变小了,此时你又有所图的时候,你就应适应这种环境或者力图改变这种环境,努力改变自己以适应上司,立即结束冷战,并把被“穿小鞋”看成是你事业中的一个发展过程。(3)当你觉得“鞋”变小了,而且此时你又没有什么希求时,那你就另辟出路,摆脱这种环境,这时候,你也就变得无所顾忌了。1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小鞋的味儿”是一种什么味儿。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