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课件-岳麓版必修3

x****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22MB
约212页
文档ID:125166043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课件-岳麓版必修3_第1页
1/212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4课 宋明理学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单元总结提升 目 录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 思想与科技 第第1 1课 孔子与老子课 孔子与老子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第1课 课标展示 1 了解孔子 老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 理解孔子 老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课标展示 第1课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孔子和老子 了解他们的思想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史 上的地位 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正确评 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读教材 熟悉教材内容 了解基本史实和概念 分组提 出问题或解答老师设计的相关问题 自主探究 灵活调整具体 探究方式 知识检测和反馈 升华思想认识 三维目标 第1课 三维目标 情感 态态度与价值观值观 培养学习习和尊重中华华民族优优良文化的意识识品质质 以开放 的心态对态对 待传统传统 文化 取其精华华 去其糟粕 第1课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 联系现实分析这些思想对中 国的影响 难点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当时不受统治阶级重视的原因 重点难点 第1课 教学建议 建议本课用1课时 1 教师导入新课 2 对于 孔子的学说 一目 教师可以以 你所了解的 孔子 为题 要求学生自愿讲述所知道的关于孔子的故事 进 而教师概括孔子的生平和著作 接着指出 孔子的学说包括政 治学说 哲学观和教育思想三个部分 3 对于 老聃与 道德经 一目 教师可以先要求学 生观看教材插图 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 从而对老子的形 象形成直观的认识 然后导入本目内容 关于老子的思想 教学建议 第1课 教学建议 教材分为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 哲学思想包括核心思想 道 和 精华思想 辩证法 政治思想注意从两方面去分析 4 正文讲完后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孔子和老子的思想 进行列表比较 第1课 新课导入 导入一 据统计 全世界现有孔庙1300多座 每年孔子诞辰日都有 祭孔活动 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 自1984年以来 孔子的故乡 山东曲阜已经连续举办了21届 国际孔子文化节 被誉为中 国最能代表汉民族历史文化内涵的节庆活动 孔子是何许人 为何在当代思想文化界产生这么强烈的反响 这节课 就让我 们一起走近孔子 去了解一下他博大精深的思想 新课导入 第1课 新课导入 2014年全球联合祭孔大典活动照片 第1课 新课导入 第1课 课堂导学 知识点一 孔子的学说 自主梳理 1 孔子地位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 学派的创始人 2 思想内容 1 核心思想 和 礼 其主要内容是 仁者爱人 和 克己复礼 实现的途径分别是遵循 忠恕 之道和 正名 2 政治思想 提倡 要求统治者爱惜民 力 以 礼 治国的同时 逐步改良政治 课堂导学 儒家 仁 为政以德 3 哲学思想 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把探讨和解决人世 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4 教育思想 主张 有教无类 实施 因材施教 学思结合 3 影响 1 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2 其思想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 逐渐形 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第1课 课堂导学 主流 合作探究 探究点 孔子思想的地位及影响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 以就有道 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 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颜渊 材料二 孔子是主张积极入世的 领着一班学生东跑西 颠 周游列国十四年 向各国君主进行游说 可是 人家对他 常常是敬而远之 尊敬他却不重用他 孔子四处碰钉子 最后 只好又回到鲁国 摘编自 中国通史故事 第1课 课堂导学 请请思考 1 依据材料一 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主张张 结结合所学知 识对识对 其主张进张进 行评评价 第1课 课堂导学 主张 仁 和 礼 评价 一方面 有利于调整人际 关系 缓和社会矛盾 稳定社会秩序 另一方面 礼 的目 的是恢复周朝的社会等级秩序 这是其保守的一面 2 依据材料二 指出孔子周游列国的主要目的和结结果 结结合所学知识识 分析出现这现这 种结结果的原因 第1课 课堂导学 主要目的 宣传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张 结结果 没有受到统统治者 的重视视 原因 仁 和 礼 的主张张无法适应应春秋时时期诸诸 侯争霸和社会变变革的时时代要求 拓展提升 对对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的理解 1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仁 和 礼 其主要内容是 仁者爱爱人 和 克己复礼 2 仁 对对于缓缓和阶级阶级 矛盾 调调整人际际关系 稳稳定社会 秩序 具有积积极意义义 对对当今社会提倡的人本理念 建设设和 谐谐社会也有借鉴鉴作用 3 礼 的实质实质 是维护维护 没落的奴隶社会的等级级秩序 具 有落后性和保守性 4 仁 和 礼 的关系 仁 与 礼 相辅辅相成 不可分割 仁 是理想 是目标标 礼 是方法 是途径 第1课 课堂导学 知识点二 老聃与 道德经 自主梳理 1 老子地位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学派的创始 人 2 著作 后人将其思想整理为 道德经 又称 老子 3 思想 1 哲学 本原论 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天命观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辩证法 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2 政治 主张 第1课 课堂导学 道家 道 无为而治 4 影响 对中国文化 包括哲学 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 思维方式 道德人格影响深远 合作探究 探究点 对对老子 无为为而治 思想的认识认识 材料一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 刍狗 天地之间 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 动而愈出 道德经 材料二 所谓 无为 并不是什么也不做 无所追求 而是适可而止 不可贪得无厌 颇有些像儒家提倡的 中庸之 道 摘自 老子哲学 第1课 课堂导学 请请思考 1 概括材料一反映出的老子思想 第1课 课堂导学 无为为而治 2 依据材料二 指出 无为而治 的含义 如何认识这一 思想的历史意义 含义义 无为为 并不是 不为为 所谓谓 无为为 是指统统 治者不妄为为 不胡作非为为和为为所欲为为 意义义 这这种思想对约对约 束统统治者暴政 缓缓和阶级阶级 矛盾 稳稳定社会秩序有很大的积积极 作用 第1课 课堂导学 拓展提升 1 孔子与老子思想的区别别 2 如何看待老子的辩证辩证 法思想 1 老子认为认为 矛盾双方互相依存 互为为条件 还还提出矛盾 双方可以互相转转化 2 老子的这这种观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 但他把转转 化看作无条件的循环环往复 具有很大的消极性 第1课 课堂导学 第1课 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 1 复旦大学的校训训来自 博学而笃笃志 切问问而近思 仁 在其中矣 这这句经经典 按语义语义 判断 复旦大学的校训应训应 当出 自以下哪部典籍 A 荀子 B 墨子 C 老子 D 论语论语 第1课 当堂集训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 仁在其中矣 可知是孔子的思想 故选选D项项 当堂集训 2 孔子强调统调统 治者要为为政以德 爱爱惜民力 反对对苛政和 任意刑杀杀 其核心思想是 A 以德服人 B 仁 C 克己复礼 D 仁政 第1课 当堂集训 B 解析 材料信息体现现了孔子为为政以德的思想 为为政以 德的思想基础础就是 仁 故选选B项项 3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时四处处碰壁 他曾经经自嘲是 丧丧家之 犬 孔子自认为认为 是 丧丧家之犬 的原因是 A 各国国君不尊重他 B 西周统统治秩序未能恢复 C 他的思想不受重视视 D 战战争使其流离失所 C 解析 孔子周游列国时时四处处碰壁 这这从本质质上说说明 了其思想不受当时时的统统治者重视视 故选选C项项 第1课 当堂集训 4 老子的思想中既有精华华也有糟粕 其思想中最有价值值 的精华华部分是 A 无为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张 B 小国寡民的理想 C 朴素唯物主义义思想 D 朴素辩证辩证 法思想 D 解析 老子的本原论论是客观观唯心主义义思想 但其辩辩 证证法思想却充满满着东东方的哲学智慧 C项错误项错误 D项项正确 A 项项既有积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 B项项是老子思想中非常 保守的一面 故选选D项项 第1课 当堂集训 5 春秋时时期的某位哲学家有句名言 天之道 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 为为而不争 这这位哲学家是 A 老子 B 孔子 C 孟子 D 荀子 A 解析 圣人之道 为为而不争 体现现了老子无为为而治 的思想 故选选A项项 第1课 当堂集训 6 右图说图说 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 A 有教无类类 B 启发发式教学 C 温故而知新 D 当仁不让让于师师 B 解析 不愤愤不启 不悱不发发 反映了孔子在教育方 式上主张张启发发式教学 A项项是孔子的教育原则则 C项项是孔子提 倡的学习习方法 D项项是孔子提倡的学习态习态 度 三者均与材料内 容不符 故选选B项项 第1课 当堂集训 第第2 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2课 课标展示 1 知道诸子百家 认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 要意义 2 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 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展示 第2课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战国时期儒 墨 道 法 兵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 物及其主要思想 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 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 比较各家各派主张的异同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比较问题的能 力 过程与方法 对于 百家争鸣 的局面这一问题 采用分析图文材料 概括归纳知识 史论结合的方法 对于 战国时期各派代表人 物 这一问题 建议采用历史比较 问题探究法 三维目标 第2课 三维目标 情感 态态度与价值观值观 使学生认识认识 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辉煌灿烂灿烂 以及思想文 化在争鸣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发展的规规律 第2课 重点难点 重点 百家争鸣 的代表人物 主张及评价 难点 认识社会转型中各派思想的立场 并分析先秦思想对中国 人人格 个性形成的影响 重点难点 第2课 教学建议 建议本节用1课时 1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回忆孔子 和老子的主要思想 导入新课 2 关于 孟子 荀子与儒家 一目 教师可以采取比较 的方法 回答 孟子的主张与荀子的主张有何不同 谁更能代 表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的观点 可以用表格来做 教学建议 第2课 教学建议 代表人 物 政治主 张 人性论其他主张 孟子仁政性善论 养浩然之气 先义后 利 荀子礼法并 施 性恶 论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 用之 3 对墨子与墨家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影视资料如 墨 攻 等 要求学生观察总结墨家的思想主张 然后结合课本 进行讲解 4 对庄子一目来讲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 朝三暮 四 混沌之死 等故事对庄子有个形象的认识 然后从齐 物论 逍遥的观点以及天人观去分析庄子的主张 第2课 教学建议 5 对对于韩韩非与法家 应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简单简单 理解战战 国时时期的法家思想 2 韩韩非的主张张要注意两点 一是主张张建 立中央集权权国家 二是发发展的历历史观观 6 对对于孙膑孙膑 和兵家 简单简单 了解即可 7 对对于百家争鸣鸣的影响 重点强调调儒家 道家和法家思 想怎样样共同构建了中华华民族传统传统 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2课 新课导入 导入一 交流课前预习的情况 师 诸子百家 你知道哪几家 你了解他们的思想吗 生 我知道孟子 常说孔孟之道 生 我知道庄子 读过他的散文 生 还有兵家的吴起 孙膑及 孙子兵法 师 大家对诸子百家有一点了解 孔孟之道是何 道 庄子有何 想 孙子兵法 有何 思 学完这节课 我 们就知道了 新课导入 第2课 新课导入 导入二 在山东邹城市庙户营村 每年的腊月初八和孟子的诞辰日 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奠孟母 孟子的活动 祭祀的场所就在村 中的孟母三迁祠 孟母三迁使孟子成为了舍生取义 为忧世忧 人而谋国 谋天下的 圣人 今天就让我们追溯历史 重回 那个诸侯争霸 思想自由 百家争鸣的时代 去探求以 亚圣 孟子为代表的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诸子百家 的思想 第2课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