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王羲之篇.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165162 上传时间:2020-03-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王羲之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1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王羲之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1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王羲之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1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王羲之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1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王羲之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王羲之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王羲之篇.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王羲之: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一、作家简介人物导语“唐诗,晋字,汉文章。”文赋盛行于汉,诗歌辉煌于唐,而汉唐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则书家辈出,书体纷呈,在书法艺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王羲之,便是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代表人物。 由于其书法运笔达到了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境界,内心的情感于是能自然流露于笔端。在江南三月天朗气清之际,王羲之点画之间让人感受到的是“思逸神超”。让我们走进王羲之,走进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走进王羲之的书法世界。作家档案王羲之: 321年379年 字号:字逸少;因担任过右军将军一职,故人称“王右军” 籍贯:山东琅琊临沂人 时代:东晋生平:幼时随家族渡江南下,定居建康(南京),住所就

2、在刘禹锡诗中所言的乌衣巷(现在夫子庙一带)。王家是仕族世家,王羲之的伯父王敦,王导,父亲王旷,都是东晋元老,“司马与王共天下”,权重一时。由于门第的关系,王羲之早年入仕,颇为顺当。但他生性恬淡,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很深,对仕途不很在意,而是流连山水,热衷于佛、道、音乐、书画。父辈相继离世后,他在政治上连连失意,于是称病去职,定居会稽,专心书画。作品: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集序外,著名的还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名望:王羲之在书法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他完成了中国书法由古体的篆隶向今体的楷、行、草的转化,开创了妍美俊健的书风,框定此后数千年中国书法

3、的大致面貌,而被后人尊为“书圣”。二、成名缘由来源:学科网贡献概述王羲之书法的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在他的作品中处处流露出一种随心从化,恬淡平和的意境。这和魏晋时玄理的盛行是分不开的。玄学讲顺应自然,自由任情,“不滞于物”。所以魏晋的名士,大多好山乐水,“放浪形骸”,倘佯自得。王羲之也不例外。并且他把这种玄远的风度,自觉或不自觉的,融入了自己的书法之中。他运笔富于变化,却没有雕饰;笔画秾纤折中,不激不厉,超逸优游,有一种晋人特有的风韵。王羲之的书风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尤其是经过唐太宗的大力提倡,他所开创的流美俊逸的书风一直笼罩着中国书坛。唐宋元明诸家,很少听说没有临习过王羲之的。直到

4、清代碑学兴起,北派强雄粗犷的风格重新为人们所重视,这种局面才有所改观。突出成就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作品,是他中年时候创作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受到历代书法家的推崇。作品中的二十多个“之”字,竟然每一个的写法都各不相同,毛笔表现汉字书法的艺术达到极致。评论资料来源:学科网“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梁武帝萧衍称羲之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唐太宗李世民更是赞叹:“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大诗人李白曾赋诗:“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北宋黄庭坚曰:“右军笔法,如孟子言性,庄周谈自然,纵说横说,无不如意。非复可以常

5、理待之。”当代书坛泰斗启功曾为临沂王羲之故居题诗:“琅琊众望标千古,王草颜真冠书府;我今执笔也题碑,鲁班门前弄大斧。”三、作品在线作品概述历史上留传下来的王羲之书迹为数不少,但真迹无存,大多是传世的临本和摹本。除了黄庭经、乐毅论等为小楷体外,大多为行草书迹。其中,姨母帖结体浑朴凝重,用笔遒劲洗练,风格古雅。初月帖行笔潇洒,表现出一种流动的风神。寒切帖写来从容不迫,自然流畅。平安帖用笔精严,体势多变,沉静秀雅,是王书的典型作品。快雪时晴帖结体端庄,运笔流畅,神完气足,为王书真品。十七帖草法灵动,点画分明而气势连贯,面貌清秀而骨力内含,被后世推为草书绝品。而作为美文妙笔的兰亭序帖更为世人所熟悉,通

6、篇有一种和谐的韵律,最能体现王羲之书法艺术的高深造诣,其章法浑然一体,笔锋婉转藏露,变化细微,结体疏密有度而婉转自然,墨气忽浓忽淡,令人赏心悦目。其完美的艺术风神,不仅代表了魏晋时代的最高水平,也标明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全面成熟。 作品读思选文一:兰亭集序 【导读】来源:学科网王羲之的书法真可谓“挥毫前无古人”,他的文章也的确是“点墨后无来者”。【正文】 兰亭集序 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

7、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参考译文】晋穆帝永和九年,干支纪年是癸卯年,这年

8、三月初三,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春禊活动。众多贤能之士都来参加,王、谢家的小辈长辈也来。兰亭这地方有高高的山,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修长的翠竹,还有清澈的溪水、急泻的湍流,这些景物交相辉映,环绕在兰亭四周。把溪水引来作为漂酒杯的环曲水道,大家列坐在环曲水道边,虽然没有音乐伴奏的热闹场面,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酣畅地抒发内心的感情。这一天,天空睛朗,空气清新,春风和暖,使人舒畅。抬头纵观宇宙空间之广大,低首俯察地上万物之繁多,借此来放开眼界,畅舒胸怀,尽情地享受眼观耳听的乐趣,确实很快乐啊。 人们相处在天地之间,一生很快就度过了。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家里与朋友倾心交

9、谈;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自己爱好的事物上,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而纵情游乐。虽然人们对事物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情也有沉静和急躁的不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暂时感到得志,就会喜悦满足,竟然忘记了人生衰老之年很快将要来临。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感情也随着事物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感慨就跟着发生了。原先所喜爱的事物,转眼之间就变成了陈旧的遗迹,对这些尚且不能激起心中的感触;更何况人的寿命的长短完全由造化安排,最终归于消灭呢。古人说,“死生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啊。”想到这一点,怎不令人悲痛呢!每当看到古人文章中对死生问题所发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慨的总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一次不对这些文章而

10、叹息悲伤,自己心中也不明白是什么原因。我一向认为把死和生看成一样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量齐观也是胡说。人总是要死的,后代的人看不到现代的人,如同现代的人再也看不到古人一样,这真可悲啊!所以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兰亭集会的人的名字,抄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编成诗集。即使将来时代不同,世事会发生变化,但人们因死生问题而会产生感慨,这个情致是一样的。后代的人读了这本诗集,也将与我这篇序文有同样的感慨吧。【书法感悟】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名文,而且是一本名帖。王羲之以蚕茧纸、鼠须笔书写,全帖28行,325字,一气呵成。用笔、结体、章法、韵致,尽善尽美,元代鲜于枢评定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这区区三百多字,却

11、在王羲之的神笔下,个个“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历代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作者王羲之也因此成为独步千秋的一代“书圣”。 王羲之作为一代书圣,其艺术风格表现在多方面。其一,他在精研前世书家的基础上完善了新的书体,成为当时书法创新的领头人。其二,他以雄强的笔力创造了一个变化多端的书法艺术世界,内容丰富的艺术变化,显示了他不同于常人的神采与魅力。其三,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体现和代表了时代和个人的精神风韵,创造了意语深邃的艺术境界。这不单标志着书法艺术自身的成熟,也第一次集中表现了人的自觉,从而使汉字这种人文符号,发展成了表现个人与民族文化精神的艺术形式。可以说,“韵”是中国书和中国人结合而成的文化精

12、神。这是魏晋书法艺术为中国文化建立的文化丰碑,也成为后世书法艺术永恒的源头。 【读思牵手】兰亭集序是他为一本诗集写的序言。关于兰亭集序的产生背景,你知道吗?【释疑参考】中国民间有一个风俗,在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踏青游玩,以消除不祥,这种风俗称为“修褉”。公元353年3月3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包括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共41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饮酒作诗,玩得非常愉快。作完了诗,有人建议把诗汇编成集,并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经快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毛笔,在蚕茧纸上写了一篇序文,就是后来流传后世的兰亭集序。这篇书法作品本来只是草稿,全文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

13、人们集会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他几次重写,都没有当初写得好。 选文二:兰亭修禊诗【导读】 王羲之乘兴而作的兰亭集序,不仅文采灿烂,绝妙的书法更让后人叹为观止。其实,他在兰亭集里留下的篇章也是诗中的上品。【正文】兰亭修禊诗仰望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特色赏析】“仰望碧天际,俯瞰绿水滨。”站在兰亭之畔举目仰望,只见天空碧蓝碧蓝,一下子就可以看到远处的天地交际线;再俯下身子看到的就是兰亭边那一池澄澈的碧水。天碧蓝,水碧绿,两碧相映,就把人们带进了一个表里俱澄的美妙世界。同时也为后面情怀的抒发开辟出可令

14、人无限暇想的时空。人们也仿佛看到诗人正和墨持笔面对着桌上平展的大纸构思他的文章,运筹他的笔法。“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寥远明朗的蓝天碧水,人们虽无法具体地度量它们的大小,但这大千世界运行的规律和变化的道理,则可通过人们的观察和感悟来把握和运用。人为万物之灵,应该有这个本领。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纷繁复杂,各不相同,可这些都是天地的自然造化,在这一点上大家是平等的。诗人淡泊名利、放浪形骸的、豁达的、无拘无束的人生追求,在此是暗暗嵌入。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生命对任何人只有一次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能因为你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你的生命次数就可以多;也绝不能因为你是

15、平民百姓,你就没有来人世走一遭的选择。也正是诗人具有这样的思想,才使得他能够沉下心来苦练书法,在书法和学识上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表面上诗人是淡泊名利放浪形骸无拘无束,而背后却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书法艺术宝藏,这是那个时代的任何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无法与之相比的。只此一点,诗人即可笑傲王侯将相,冷对世俗偏见。这种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方法,是值得后人深深思考和好好借鉴的。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话锋到此一转,虽然“群籁虽参差”,可对我来说却每时每刻都是新的,同样表达了“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的愉悦心情。正是诗人以一颗纯正之心来观察大自然,才能发现大自然的美,才能以自然之美为依托来抒发美、创造美,才有了这陶醉大自然与感悟人生哲理合二为一的情词俱佳的优美诗篇。美文佳诗妙书三全其美,唯我书圣!【读思牵手】你认为王羲之为什么能创造出“美文佳诗妙书三全其美”的境界?【释疑参考】 王羲之终其一生崇尚自然,雅好翰墨,淡薄功名,优游于山水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