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发展中的古代军事状况

上传人:huang****ling 文档编号:125163999 上传时间:2020-03-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社会发展中的古代军事状况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社会发展中的古代军事状况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社会发展中的古代军事状况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社会发展中的古代军事状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社会发展中的古代军事状况(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社会发展中的古代军事状况 摘要:社会的迅速发展,使我国经济、文化、教育、军事都等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正是由于我国经济、教育文化的发展,促进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的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方式。作为传统体育项目的中国武术,由于武术功能的全面化、内容的价值化、形式的多样化促使全国大部分人都深爱武术这项运动。 关键词:军事 经济发展 传统武术 1.前言 社会的迅速发展,使我国经济、文化、教育、军事都等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正是由于我国经济、教育文化的发展,促进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的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方式。作为传统体育项目的中国武术,由于武术功能的全面化、内容的价值化、形式的多样化促使全国大部分人都深爱武术这项

2、运动。历代被人视为健身、自卫、娱乐、修身养性的体育项目,也是我最为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但是由于社会的大发展促使人们从事武术运动的人越来越少。纵观历史,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底下,原始人与野兽自然环境展开了激烈地斗争,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武术慢慢的产生了,在到商周时期,正是由于经济得到了相对的发展之后,出现了青铜器,所以武术的工具也随之产生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空前的发展、文化学术的繁荣、战争的频繁等等,这都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军事武艺的发展。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国家如此的繁荣与昌盛,而继承与发扬我国优秀文化体育项目的

3、人越来越少呢?因此我希望通过回顾历史,分析社会发展导致文化遗产慢慢流逝的原因,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与方法来继承与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竞技武术即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或集体的运动功能,争取优异成绩而进行的训练竞赛过程,它具有极强的功利色彩,于是从少儿武术训练班到一般武术学校,从各省市武术队到各大高校武术系,以及国家队都是以竞技套路为主的教学训练模式,由此而带动的人才后备,学历教育,竞赛体制,科研力量等方面,也都按竞技武术的发展模式在我国武术发展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民族性是指一个民族的体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群体共有的、并区别于其他民族体育文化的特征。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用身体运动

4、来表现民族文化,其传统性、技击性和实用性都体现了民族性特征,体现了本民族的传统意识和思想感情,反映了民族文化武术产生的深远影响。武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成为一种以中国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徒手和器械的攻防动作为主要锻炼手段,具有多种功能和丰富内容的体育运动项目。武术渗透着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中医学、军事学、伦理学等多种学术理论的影响。武术在历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吸收并融合了祖国传统的医学、导引术、古老的健身术、气功等理论和方法,使其产生了独特的强身健体的功效。同时,武术内容丰富,锻炼方法、手段多样化,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老少皆宜,具有其他项目不可比拟的优越性。1 。 传统武术属于无形文化的范畴,

5、最有效的传承必须是以人为载体的活态、动态传承, 而农村村落拳师则是传统武术最主要的传承人; 但是, 民间武术都多在广大农村流传, 而村落拳师迫于生活压力, 现在大多数弃武改从其他谋生职业, 这大大影响了民间武术的传播。民间传承人因为经济状况受到严重威胁, 使得他们无法安心完成传统武术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另外, 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民间武术的落寞也渐渐凸显出来。2 2 社会的发展武术的影响 2.1社会的发展对传统武术的影响 2.1.1 经济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重要时代,因为生产力极大地提高,经济空前的发展,促进了武术功能的全面化、武术技术向多样化的发展,武术意识向自觉性、理

6、论性发展。【3】从原始社会到夏商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人类从木棍石器与自然环境、野兽做抗争,到青铜武器的出现,都是生产力的提高,经济水平的提高,才促使了武术的发展以及武术器械的发展。纵观武术史,经济的发展都对武术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今天我们的社会发展的很快,经济实力也很强大,应该来说,我们国家的传统武术应该能够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扬,那么恰恰相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快速化,基本没有人来从事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的工作。相对来说,传统武术主要散在于民间,农村地区,比如像甘肃神的天水、秦安等地方。国家的发展要带动城乡的发展,因此,农村地区为了发展自己的经济而忙碌,没有更多的时间去习练传统

7、武术。对于青少年来说,学习任务繁重、作业量大、假期各种补习班、兴趣班都占用了所有的时间。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来挽救这种现象,那么我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将彻底流逝。 2.1.2 文化的影响 武术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之一,武术具有很多的文化功能,武术不仅可以健身娱乐、也可以陶冶情操,可以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艰苦耐劳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提高自信心和敢于面对挫折。武术既然有这么多的文化功能,为什么没有人去习练。反而,收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全国各地、甚至地县都有了跆拳道班。学习的人们远远超过了武术习练的人数。社会的发展,增多了国际间的交流,比如,武术中国人习练的少了,而外国人习练的多了

8、,而且很多外国人不愿意学习竞技武术,更愿意学习传统武术。很早以前人们通过武术运动来健身、娱乐。如今,社会的大发展提高了人们社会的质量,同时也丰富了人们更多的娱乐和健身锻炼的方式,这些都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如,今天特别流行的瑜伽,现在已经成为大部分女士锻炼娱乐健身的项目运动。还有各种有氧操、拉丁舞、网球、羽毛球等等这些已经成为当今天健身和娱乐的主要项目,我们的武术,尤其是传统武术基本没有人无暇顾及。 2.1.3 军事的影响 原始社会原始人为了生存下来,与自然环境、野兽进行激烈地斗争,在斗争过程中他们不断的积累战斗经验,不断的改进武器。先后出现了木棒、石器等工具,这些工具的出现提高了他们的生产效

9、率,提高了生产资料。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男性选择女性,人们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这个斗争过程中,他们运用各种取胜的武术动作,还使用了武器等。 商周时期青铜工艺达到较高的水平,加上战争的频繁,促进了军事武艺的巨大发展。商周时期战争的主要方式是车战。我国早在公元前两千余年的夏代己使用战车,殷周时有了巨大进步。吕氏春秋记成汤就是以“良车七十乘”,战败了夏族。而西周灭殷商,也是依靠了“戎车三百乘”(史记周本纪)。4在商周是战争的武器主要是青铜制造的,当时最为重要的兵器是矛。到商周中期出来了戟,戟因为它能直刺又能钩割。因此,当时的战争主要通过这次武器来与敌人展开激烈斗争。 春秋战国时期,

10、随着社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经济空前的繁荣和战争的频繁,促进了尚武之分。同时也促进了军事武艺的发展。当时,战争开始采用车、步并用,后来到战国时期又变为步骑为主。正如孙子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特别是以步战为主之后,战争胜负很大程度决定于士卒的选择与训练。各国统治者制定各种鼓励练武习射的法令。以求国力强盛。5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经济繁荣,尤其是唐代,是中国分封建社会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因此,军事武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射远兵器弓射、弩射、弹丸射、抛石机的是使用,提高了战斗的效率。各个朝代社会的发展将推动武术的发展,推动了武器的发展。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已经离开了战场,因为

11、现代社会的战争,打的不是人,打的是科技。 2.2 社会发展对竞技武术的影响 2.2.1科技化的影响 科技的发展提高竞技武术训练水平的科学化,为提高运动成绩有很大的促进作。首先,从场地说,很早以前习武没有固定的场地,随便一块地方都可以进行。竞技武术发展的今天,国际武术标准场地的出现和使用,都是由科技的进步带来的。其次,训练的手段更加科学化,运用运动解剖学、运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和运动生理学的理论作指导武术训练。最后, 很多教练员在武术教学、训练工作中,深感素材的积累、套路动作的查询、修改、编排、组合以及运动员的各种训练相关信息的收集、分类、整理和保存等,用手工操作很费力、费时,且不规范。因此

12、,运用Internet、数据库、多媒体、图像处理等计算机工具就会为武术教学与训练提高一个内容丰富的多媒体信息支撑平台,促进武术运动的发展。【6】2012年10月在西北师范大学成功举办的全国武术套路精英赛中,我们可以看到武术裁判员不用像以前一样没人拿一块小黑板去给运动员打分。而根据武术最新裁判法的要求,设计的一种扣分仪器,仪器精密具有先进化、准确化、快速化、操作简单化和自动化的效果。这些都是由科技的进步,为竞技武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大飞跃。 6 结论 6.1社会的发展使人们不断的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方式,选择不同文化、娱乐和健身方式,仅有一部分人选择武术运动作为健身的体育项目 6.2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军事科技的发展,现代战争打的科技,打的不是人,因此,武术慢慢推出了战场,同时得不到人们的重视 6.3科技的进步为竞技武术的训练与比赛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为武术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