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完善我国就业体系

上传人:huang****ling 文档编号:125163651 上传时间:2020-03-1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如何完善我国就业体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如何完善我国就业体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如何完善我国就业体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完善我国就业体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如何完善我国就业体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如何完善我国就业体系 摘要:一是建立完整的就业信息网络,使越来越多的就业服务机构能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服务效率;二是加强对就业群体的培训工作,应与政府进行合作对下岗、失业人员给予培训方面的优惠,切实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三是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使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工作长期化、制度化。 关键字:完善,就业,信息网络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部署推进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工作,实现就业服务制度化,就是要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制度。主要包括:失业人员登记和免费就业服务制度、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制度、政府出资购买服务和培训制度及公共就业服务统筹管理制度。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使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和

2、下岗职工得到免费职业介绍服务,使就业转失业人员得到免费再就业培训服务,使就业困难人员及时得到个性化就业服务和即时公益性岗位援助,使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得到统一的服务。在就业服务专业化建设方面,我们要及时了解服务对象的各种需求,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内部专业化建设,提高就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主要是拓宽就业服务领域,增加服务项目,尽最大可能满足求职者、用人单位的求职就业和对劳动保障、人事代理事务的需要,同时从业人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端正服务态度和工作作风,通过加强业务培训,建立起专业化的工作人员队伍。我们还要使就业服务社会化,动员全社会的资源推动就业服务工作,建设统一、开放、诚信的劳动力市场。

3、劳动力市场政策不能只是一种辅助性就业政策,而应当成为经济政策之一。劳动力的管理与服务系统在整个宏观经济体系中应占据重要地位。政府要把劳动力市场作为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增加投入加以培育和完善,使其不断完善并形成良性发展,促进就业和再就业。 一是要做好规划引导和满足需求的有机结合。人力资源规划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并在一定时期内能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引导作用。实际工作中既要注重满足劳动力供求的基本平衡,也要研究下一阶段人力资源的发展情况,加强对人力资源变化的监测分析,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二是要做好重点服务和全方位服务的有机结合。继续突出重点,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的管理服

4、务工作,同时从全社会人力资源的整体角度,来推动人力资源全方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包括要进一步加强对劳务派遣用工制度等的规范管理工作。三是要做好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始终把促进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坚持通过市场机制配置人力资源,着力构建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不断提高地区就业率。更加重视无形市场的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完善网上人力资源市场。进一步推动有形市场建设,为人力资源发展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撑。四是要做好满足市场需求和培训提高素质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人力资源培训服务,推动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结合,同时加快从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向高层次培训推进,不断满足产业转型提升发

5、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使人力资源教育培训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五是做好人力资源服务和人才资源相关需求服务的有机结合。人力资源服务和人才资源相关需求服务都很重要,建立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支持,包括要继续强化政策保障,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做好劳动力特别是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等,真正为培育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劳动力只有具备较高素质,才能与现代化的技术装备相结合,劳动力资源素质的高低对经济的发展、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发展。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和全面优化教育结构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学校的自身力量,努力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制定科学有效的措施,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整,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为适应多层次、多方面的教育需求开辟更为广阔的教育服务。面向农村转移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员、城市再就业人员和企业在岗人员实施职业技能培训,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水平、职业素质较高的实用技术型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