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 ”语文作业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5158267 上传时间:2020-03-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 ”语文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二 ”语文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二 ”语文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二 ”语文作业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二 ”语文作业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 ”语文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 ”语文作业(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阅读琵琶行,完成下列问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古今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间关:在花丛之中 B.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凝绝:停止;中断C.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暗恨:隐藏在内心的怨恨 D.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迸:爆开,溅射2.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方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句是( )A.主人下马客在船。 B.终岁不闻丝竹声。C.秦时明月汉时关。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下列对琵琶女这个人物形象地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写琵琶女这个任务,史记上就是写作者自己,作者与琵琶女有相同的经历和遭遇,所以发出“同是天涯

2、沦落人”的感慨。B.文中着力描写琵琶女的弹奏情态,意在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从而揭示她的内心世界。C.琵琶女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真实典型。诗人通过这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艺人们的命运。D.诗人通过身世的询问和肖像描写,采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表现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和难言之痛。4.下列对琵琶行诗句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该句表现了诗人对弹奏者的尊重,“欲语迟”三字,用语精炼,直接刻画出琵琶女的持重和绝不轻浮的性格特征。B.“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仅表现了诗人热情相邀、急于相

3、见的心情,又精炼而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又迫不得已。“半遮面”是一处很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一个特写镜头,生动地表现出琵琶女的羞涩情态。C.“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描写琵琶女调弦校音的动作,进而表现她此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之中,也显示了琵琶女演奏的才能和丰富的感情。D.“轻拢慢捻抹复挑”,写出了琵琶女指法的娴熟。轻轻地拢,慢慢的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一连串的动作,具体地表现了琵琶女扣弦、揉弦、顺弦、回拨弦的动作熟练、技艺精湛。5(18高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句是( )A寻声暗问弹者谁 暗: 阴暗B琵琶声停欲语迟 迟: 迟疑C弦弦掩抑声

4、声思 思:思绪D银瓶乍破水浆迸 迸:溅射6(18高考题)、下列对诗中月亮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用一弯冷清的月亮倒映茫茫江面,烘托主客分别时的情绪。B“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将琵琶女往日缩减的“秋月春风”之繁华、热闹与现实的孤独对比,表现了琵琶女“天涯沦落”凄凉之感。C“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用一轮清寒之月绕空船来映衬琵琶女期盼丈夫归来的心境。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用清冷的月亮来渲染一种凄冷、孤寂的氛围,表现作者谪居浔阳的孤独。7(18高考题)、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既写琵琶女的身世,又写诗

5、人的感受。琵琶女的悲惨遭遇是实写,诗人的感情是虚写,这一实一虚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上汇合。B这首诗对琵琶乐声的描写令人称道,将抽象的、难以描写的乐曲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模拟出来,既产生听觉冲击,又产生视觉形象。C这首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凝练优美,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诗句至今广为流传。D这首诗结构严谨,诗人用倒叙的方式从“送客”起笔,继而写了“寻声”“邀弹”“询问”“诉衷”“感慨”等情节,层层推进,形成完整、和谐的诗篇。8 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湓(pn)江 水浆迸(bng) 呕哑(uy) 悯(mn)然B.

6、贾(ji)人 轻拢慢捻(nin) 嘲哳( zho zh) 荻(d)花C.恬(tin)然 声声思(s) 钿(din)头银篦(b) 铁骑(j)D.六幺(yo) 虾蟆(hm)陵 转徒(x) 铮铮( zhngzhng)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使快(快速)弹数曲 颜色故(衰老)击节(节拍)碎 低眉信(随便)手B.寻声暗(轻声)问 欲语迟(迟疑)添酒回灯(拿回灯) 惨(悲惨)将别C.声声思(愁思) 漂沦(沦落)憔悴小弦切切(声音轻清) 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自安D.却(退回)坐 轻拢(顺手下拨)红绡(一种丝织品) 每(常)被秋娘妒10.下面描写乐曲演奏的语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7、 )。A.“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意思是即使大弦小弦一起奏响,那听上去杂乱无章的乐音也如珠玉之声一样清脆悦耳。B.“大弦”“小弦”两句既用“嘈嘈”“切切”这样的叠词摹声,又用“如急雨”“如私语”比喻,使乐曲旋律形象化。C.“间关”之声,婉转流利,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D.“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写的是当乐曲短时休止时 ,另外传达出深藏心底的愁思,这无声时刻的感染力更胜过有声之乐。12.从下面选出一个从侧面描写琵琶弹奏精彩的句子( )A.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C.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

8、唧 D.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13.对下列描写琵琶女形象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琶琶女的神态,还暗示出她此时幽愁暗恨的复杂心理B.“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叙述人物动作神情,也表现了歌女讲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C.“自言本是京城女”,诗人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笔调,写了琵琶女当年高贵的身份道出歌女不甘沦落天涯的心态。D.“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叙其身价之高,色艺之绝,红极一时,哄动京城的辉煌。14、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 A、枫叶荻花秋瑟瑟 瑟瑟:形容枫叶、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B、曲终收拨当心画 当

9、心:用拨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C、秋月春风等闲度 等闲:随随便便、不重视D、如听仙乐耳暂明 暂:暂时15、下列对琵琶行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琵琶女是的演奏技艺精湛卓绝,悲凉身世令人心酸的被侮辱被损害的形象。B、作者写自己的遭遇,是为了衬托琵琶女的形象。C、诗中琵琶女和作者这两个形象感情上的共鸣之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D、诗中对琵琶女的身世描述,主要是通过琵琶女的倾诉表现的。16、下列对文意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冰泉”“凝聚”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咽,好像是“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B、“别有

10、”“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给听众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二、阅读静女完成试题1.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爱而不见 爱:隐蔽的样子 B.说怿女美 说:通“悦”,喜悦C.自牧归荑 归:归来,回来 D.洵美且异 洵:实在,诚然2.选出对静女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静女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反复

11、,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3.下面对此诗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此诗采取男子的视角、追忆的口吻,写恋人约会的情景。 B.本诗讲究“空白”艺术的运用,达到言简意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C.本诗运用了生动形象地比喻,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D.作者通过静女、彤管、荑和

12、静女的感情的叙写,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而纯朴的恋情。4.下列对女主人公形象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姝”字写出了女主人公是一个美丽的女子。B.“爱而不见”表现了女主人公是一个调皮、可爱的女子。C.“贻我彤管”“自牧归荑”表现了女主人公是一个大胆直率、追求爱情的女子。D.“贻我彤管”“自牧归荑”表现了女主人公是一个敢于追求爱情,但又有几分吝啬的女子。 5.下列对诗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B.“说怿女美”的意思是指彤管的美丽映衬得姑娘更美。C.该诗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生动形象

13、地把这对情人的恋爱活动描写出来了。 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项是 ( ))。A.诗经是我因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 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

14、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C.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8、.下面对此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一男青年写第一次恋人的约会的情景。B.全诗三章,二章重在写场景,一章重在写心理。C.第一章写青年之约,第二章写青年之恋,第三章写青年之诚。D.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青年热烈的、淳朴的恋情。三、阅读短歌行,完成试题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慨当以慷 以:而,没有实际意义B 唯有杜康 杜康:这里代指酒C 鼓瑟吹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