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语文通关目标16:文言文的整体阅读.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153877 上传时间:2020-03-1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高考语文通关目标16:文言文的整体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0年高考语文通关目标16:文言文的整体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0年高考语文通关目标16:文言文的整体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0年高考语文通关目标16:文言文的整体阅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0年高考语文通关目标16:文言文的整体阅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高考语文通关目标16:文言文的整体阅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高考语文通关目标16:文言文的整体阅读.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年高考语文通关目标16:文言文的整体阅读关口提示【考纲知识精解读】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要求是阅读浅易的古文。所谓“浅易”,就是命题材料尽量贴近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心理认知,能够让学生阅读有兴趣,思考有规律,答题有方法,不出现冷僻、艰深、晦涩的题目,不故意为难学生。从这几年的考查内容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有如下的特点: 1.选材的多样化。文言文阅读的选材由原来传统的史传文学材料,转向融叙述、议论、抒情于一体的游记文、随笔或哲理小品、赠序等材料,呈现出选材多元化、体裁多样化的特征。这些贴近生活的选文,凸显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注重了对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考查

2、,体现了新课标对文言文学习与考查的拓展阅读题材、提升阅读境界、积淀阅读素养的精义。 2.考点的固定化。高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内容逐步固定为:理解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题型的灵活化。命题人在试题设计方面较之以往将会更加机动灵活,总是力求在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做出一些调整,如进一步减少选择题量,加大文言语句翻译的比重和分值。全国绝大多数试卷的题型以客观题为主,主观题只有一道翻译题。不过,湖南卷文言文阅读已出现了一道归纳内容要点的主观题,上海卷文言文阅读很早就以主观题

3、考查为主了,这将是改革的方向,应引起大家的重视。关口金题【高考金题速传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2009年高考湖南卷)送秦少章赴临安簿序 张 耒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寒气欲至。方是时,天地之间,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余,华泽充溢,支节美茂。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如战败之军,卷旗弃鼓,裹创而驰,吏士无人色,岂特如是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成冬,则摧败拉毁之者过半,其为变亦酷矣。然自是弱者坚,虚者实,津者燥,皆敛藏其英于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挠青云,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况所谓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游于林

4、,一举而尽之,以充栋梁、桷杙、轮舆、輹辐、巨细强弱,无一不胜其任者,此之谓损之而益,败之而成,虐之而乐者是也。 吾党有秦少章者,自予为太学官时,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贫,奉命于大人而勉为科举之文也。”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元祐六年及第,调临安主薄。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余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今一为吏,皆失己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祸悔随至。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自今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予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

5、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迁之为贵,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霸,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二子者,方其羁穷忧患之时,阴益其所短而进其所不能者,非如学于口耳者之浅浅也。自今吾子思前之所为,其可悔者众矣,其所知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则行于天下无可惮者矣。能推食与人者,常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故陨霜不杀者,物之灾也;逸乐终身者,非人之福也。”(选自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秋之月,天地始肃 季:季节,季候 B.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 零:降落,落下

6、 C.予世之介士也 介:独特,不合群 D.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 奔:逃亡,出走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关键在于对“季”字的理解,其意义有“季节”、“朝代”、“四季”、“最后的”等,结合文意替代可知“季”在此句中作“最后的”理解。 【答案】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为变亦酷矣筑吾其还也 B.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筑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C.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筑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D.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筑齐谐者,志怪者也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

7、一个“其”,代词,它们;第二个“其”,连词,可译为“还是”。B.第一个“于”介词,可译为“比”;第二个“于”,介词,可译为“对于”。C.两个“以”,均为连词,相当于“而”。D.第一个“者”,代词,“的人”;第二个“者”,语气语,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 【答案】C。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以诗经蒹葭之句,引出物不受变材不成、人不涉难智不明的观点,再对草木虽遭受严霜摧损却敛英自成的现象加以描述,并抒发感慨。 B.文章叙述秦少章与作者交往,遵奉长辈之命勉为科举之文,科考中第及任职等情况后,再引述他不得已为官的苦闷之言,然后对秦少章加以开导。 C.文章

8、所述秦少章中第后不快乐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一旦为官,就将疲于应对官吏事务而无暇顾及自己,如果稍一显露傲气,祸患就会随之到来。 D.本文为送人赴任的赠序,文章设喻用典,劝勉对方正确看待人事迁变,行文情理皆具而语言平实,体现了苏轼评张耒之文所称“汪洋淡泊”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读懂文章,理解句意。C项中“无暇顾及自己”不合文意,理解错误,“失己”的意思是“失去了自我”。 【答案】C。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不涉难,则智不明。 译文: 今则妇子仰食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译文: 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译文: 【解析

9、】本题考查翻译文中语句的能力。关键词语一定要翻译准确,如中的涉(经历)、则(就)、明(明达),中的则(却)、妇子(妻子儿女)、仰(靠),中的而(却)、辞(推辞)、畏(害怕)。 【答案】人不经磨炼,智慧就不明达。如今确实妻子女儿依靠我养活,我不为官也办不到。赏赐给他车辆和马匹还推辞的人,是不害怕步行的人。 (5)简要说明文章后半部分是如何阐述“迁之为贵”的道理的。 答: 【解析】本题采用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一要了解文中的典故,二要理解文章意思,三要全面分析思考。 【答案】引用重耳流亡、子胥出奔的故事,说明遭遇困境、忧患等变迁,能使人弥补不足,增进能力,学到更为丰富

10、的东西。通关技巧【备考方略巧点拨】 文言文阅读首先要树立整体阅读意识。即使是一个选段,命题人都是从文章相对独立的部分中节选出来的。如果没有整体阅读意识,就没有办法完整准确地理解文意,所以,我们必须认定“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道理。 史传语段阅读要层层划读,理清脉络,题文对照,由文及题。文言散文阅读要理清结构,把握主旨,抓住重点,综合分析。总之,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做到: 1.重视课文的朗读,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考前哪怕时间再紧,也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对课文中的文言文进行重点朗读,特别是对一些纪传性的文章要重点朗读,做到朗朗上口,很自然,很流畅。考试中,我们遇到类似的文章,有了好的文言语

11、感,对生疏的文章也就比较容易解读了。 2.重视基础知识的归纳,集中强化记忆,加深印象。 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用法,应进行归纳,凡课文中多次出现过的实词,应把其读音、义项和例句熟记,凡考试大纲规定考查的虚词,应一一归纳整理出其不同的意义和作用,并结合相应的例句进行记忆。 3.掌握文言文阅读与解题的方法。 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借助任何工具书独立解题的特殊性,不少考生心理上较为紧张,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这种方法很草率。阅读解题的过程应是符合认知规律的“了解分析理解分析综合解答”的过程,即以“了解”定向,通过分析达到理解,在理解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通过分析综合反过来加强印证

12、理解。 4.要学会智能阅读。 要学会在阅读过程中分析、揣测。这是阅读能力的表现。揣度出字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揣度所用的句式,揣度所省略的地方。这样便能完整地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很多多义词的具体定位,都是根据语境分析得来的。 5.利用筛选的方法,先排除错误项。 文言文除文句翻译以外,大量的题目还是放在第卷中,即四选一的题型。对这种题,除了对答案很有把握便直选答案外,一般是先排除错项,然后将剩下的项细作比较,以敲定选项。 6.借助命题中暗示信息,为解题作出参考。 现在一段文言文阅读有5道题,其中4道是选择题。选择题提供了四个选项,要么3个对,1个错,要么相反。在这些选项的叙述中免不了“泄

13、露”出对文章局部的理解来。这些信息也许不能作回答另一道题的直接依据,但可以帮助理解全文,也就可以作解题参考了。 7.对信息内容综合归纳的题目要留意细辨,查找隐伏在大量正确叙述中的微小差错。通关雷区【考场失误细琢磨】 文言文整体阅读的重点是理解文章原意,明确题目要求,掌握答题技巧。因此,我们只有认真探究命题人的设计意图,破解题目中干扰项所设置的隐蔽性和迷惑性,用题文观照、比较分析、逐项排除的方法,才能攻克文言文阅读的“堡垒”。一般说来,考试失误的基本情况有: 1不辨“已然”、“未然”。“已然”是指事情已经发生了,“未然”是指事情还没有发生,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命题人往往故意混淆,制造干扰。

14、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第10题C项,“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让他运瓜”的说法是错误的,有的同学就没有读懂原文中“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的意思,以为刘僧秀是想做还没做。其实,他已经这样做了,而不是想去做,这就是“已然”、“未然”不分的错误。 2颠倒因果关系。任何事情的发展,有因必有果,因果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有时候,命题人故意把两者颠倒,以此来迷惑学生。如2009年高考四川卷第10题B项,“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而原文说的是庙宇的兴建缘于学校被废弃,两者刚好颠倒了因果关系。 3强加事理关系。有些事物之间本身毫不相干,不存在某种关系,命题

15、人为设置干扰,故意强加,使之有悖于事理。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第8题B项,“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从原文看,周访被差吏误捕,他因蒙冤而奋力击散差吏,然后自己到元帝那儿请罪,元帝没有治他的罪,不久让他做了扬烈将军。但仅据此认定周访受皇帝赏识并得到奖励提拔的原因就是“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未免有些牵强,于理相悖。 4不分轻重主次。事情有主次轻重之分,命题人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避开那些对重要事件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将轻的说成重的,次的说成主的,导致偏离题意。如2006年高考天津卷第14题C项,“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就在于他出言不逊,触犯了寇恂的尊严”,古代战争的规则:两兵交战,不杀来使。皇甫文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