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解析)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备考复习.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152181 上传时间:2020-03-15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译文解析)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备考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译文解析)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备考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译文解析)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备考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译文解析)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备考复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译文解析)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备考复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译文解析)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备考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译文解析)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备考复习.doc(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译文+解析)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备考复习(一)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述而)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曾子曰:“士不可以不

3、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一、识记(填空并解释文中加点词语,词语后有括号的要注音,以下各课一样):1、论

4、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2、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3、时习:经常地复习。4、说( ):“悦”的古字,愉快。5、愠( ):生气、发怒。6、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7、吾:人称代词,我。8、日:每天。9、三省(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10、信:真诚,诚实。11、传( ):老师传授的知识。12、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3、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4、殆:有害。15、女:通“汝”,人称代词,你。16、是知也:这是聪明的。是,此、这

5、。知,通“智”。17、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18、弘毅:刚强,勇毅。19、凋:凋谢。20、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二、翻译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3、温故而知新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5、士不可以不弘毅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三、理解。1、填空选文中讲学习方法的句子是学而时

6、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学习乐趣的句子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讲学习态度的句子依次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讲思想道德修养的句子依次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写出出自选文的六个成语,并任选其中三个写一段话。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择善而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写一段话:3、“己所不欲,勿施

7、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请你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观点。答案:回答时应该要肯定这种说法。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二)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

8、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

9、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关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贫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

10、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课文下面注释:选自孟子告子上。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如使:

11、假如,假使。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勿丧:不丢掉。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10、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助词。11、蹴( ):用脚踢。12、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13、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14、辩:通“辨”,辨别。15、何加:有什么益处。16、奉:侍奉。17、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18、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通“向”,从前。19、已:停止,放弃。20、本心:本性,天良。文后练习:说说下面

12、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1与,读y,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与,给。2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而,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3于,介词。表示比较。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4是,指示代词。这个,这样。是,这样看来,由此看来。附加练习1、从全文来看,文章开头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作者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比喻。这样写通俗易懂,并由此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哪句名言?古

13、人的看法对我们的有什么启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说明了人宁可死去也不失去人格和尊严这一做人原则。补充典故:(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2)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3、文中说“此之谓失其本心”,你认为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失穷乏者得我。4、文章表现了孟子怎么样的人生态度?“义”的重要,在“生”、“利”、“义”的抉择面前,宁愿放弃生与利而取义,把义置于“利”、“生”之上的人生态度。 (舍生取义)-就是文章的观点5、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辩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失其本心。6、文章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

14、读完此文后你有何见解?人生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辨礼义,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要保持善良的天性,见利忘义,苟且偷生的行径是不可取的。(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用种

15、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课文下面注释:选自孟子告子下。舜发于畎( )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30岁时被尧起用,后来成了尧的继承人。发,起,指被任用。畎亩,田间、田地。傅说( )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