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语段阅读:【21】 一、1.解词: 窥谷忘反 猛浪若奔 在昼犹昏 负势竞上 从流飘荡 泠泠作响 (发出)2、加点词词义相同的:( C )( B D ) A. 自富阳至桐庐 自非亭午夜分 B.从流飘荡 隶而从者 C. 猿则百叫无绝 哀转久绝 D.有时见日 日光下澈 A、四时俱备 犹得备晨炊 B、沉鳞竞跃 锦鳞游泳 C、一百许里 千百成峰 D、夹岸高山 夹岸数百步3.第一段总说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特点是什么?作者的评价是什么?(原句回答)(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简答富春江景色的总体特征(不得直接摘抄原文句子)(山水风光(山光水色)奇异,是天下独一无二的富春江山“奇”在哪里?描写高峰之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高 险峻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 水“异”在哪里? ( 千丈见底 急湍甚箭 ) 请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述富春江水流之急 富春江激流飞腾,比射出去的箭还快;波浪汹涌,像骏马在奔腾4.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观察角度是如何变化的?写景顺序? ( 加深感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低-高 远——近 形——声——光 总到分 水到山 )5.翻译下列句子,并解加点字;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6.观富春江山水,作者发出怎样的感慨?请翻译此句,并说出你怎么理解他的感慨?( 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窥谷忘反”的感慨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7、翻译句子,并比较思想感情的不同: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⑴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⑵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热爱自然,娱情山水 与谢灵运比肩的自得 ;避世退隐,鄙弃名利8、《三峡》与本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 凄清 悲凉 ),本文则通过猿鸣表现了( 环境的生机勃勃 )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9、你喜欢富春江的水,还是两岸的山?请说明理由1)喜欢富春江的水:水流清澈,千丈见底,游鱼细石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河段,水流又如疾箭,若奔马,势不可挡 (2)喜欢山: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争相竞高,直入云天10、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 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中表现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11、把下列表达的感情与文章最接近的诗句写在横线上:(A E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E、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F、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24】一、1、解加点词:录毕,走送之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媵人持汤沃灌 左佩刀,右备容臭 余幼时即嗜学 2、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 A 】 A、既加冠 既醉而退 B、益慕圣贤之道 写而不思则无益 C、足肤皲裂而不知 久而乃和 D、卒获有所闻 士卒不尽饮3、翻译句子: ①、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4.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5.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 ((1)得书之难 (2)求师之诚 (3)求学之苦 )从四方面叙述少时求学之艰,请加以概括。
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6、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 嗜学 )与( 家贫 )之间的矛盾决定的7、找出表现作者幼时守信用的句子 ( 计日以还 不敢稍逾约 )8、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①刻苦学习 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求教 、勤学好问 读书为乐 、喜爱学习(是根本原因 )9、联系文意,参考链接内容,谈谈作为当代青年学生的你应当怎样面对自己的学业《劝 学》 (唐)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二、阅读课文,答题:1.、解释加点词: 无从致书以观 走送之 援疑质理 俟其欣悦 寓逆旅主人 皆被绮绣 主人日再食 卒获有所闻 即嗜学 弗之怠 以是 既加冠 益慕 患无硕师 尝趋百里外 执经叩问 负箧曳屣 四支僵劲 烨然 缊袍敝衣 寓逆旅主人 皆被绮绣 持汤沃灌 右备容臭、加点字注音:嗜学 叱咄 容臭 曳屣 2.翻译: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3、文章从哪两方面叙写求学之难? (奔走之难 生活之苦)作从哪几方面谈自己刻苦学习经历的?(态度、行为) 4、作者写富家子弟衣饰华美,自己缊袍敝衣,用了什么写法?(对比) 有什么作用?( 突出我求学生活的艰苦,从而强调了我以学习为乐的特点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是什么?(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我们从中受到什么样的启发?(乐学、嗜学是刻苦学习,取得成就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5、结合课文,说说现代中学生应有怎样的苦乐观三、甲《送东阳马生序》 [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⑥ [勉]勤勉,努力1、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 B )( C ) 、A.既加冠 若既不出户 B.故余虽愚 虽有子羔、原宪之C.俯身倾耳以请 夫以孔子之圣, D.益慕圣贤之道 曾益其所不能 、A、无从致书以观 言行一致 B、益慕圣贤之道 益多弊少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降辞色 婉言辞谢3、解加点词:或遇其叱咄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若既不出户(有时 地方、区域交往 门)4、翻译句子:(1)尝趋百里外…… 执经叩问 ②余则缊袍…… 无慕艳意。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5、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同:①要勤勉好学,②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不同之处:甲文①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勉,②也谈了尊师之道; 乙文 ①谈“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 ②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 ③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6、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头悬梁,锥刺骨 闻鸡起舞四、甲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馕( nng )粥不充,日昃(z太阳偏西)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解加点字: ①晨人持汤沃灌:②腰白玉之环:③再适长山朱氏:④往往馕粥不充:( ①热水 ②挂在腰间(腰佩) ③到、往 ④够、充足 )2、译句子: ①余则缊袍……无慕艳意 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有时夜里疲倦了,就用水洗洗脸3.请你在[甲][乙]两文中各摘录一句表现生活条件艰苦的句子甲文:“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或“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乙文:往往馕粥不充,日昃始食4.[甲][乙]两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 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能够产生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促使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我们的生活条件不知比他们优越多少倍,我们应利用这优越的条件,学习他们刻苦勤奋的精神,使自己学业有成五、甲 [乙]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太夫人③以荻④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⑤士人家⑥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欧阳公]指欧阳修 [孤]幼年丧父[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 [荻d]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闾里]乡里 [士人家]读书人家 [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务,致力,从事 [文字]文章1.解加点词: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无从致书以观 ③弗之怠 ④家贫无资( 因此 得到 懈怠、放松 钱财)2.朗读停顿正确的:( B )A.余幼/时即嗜学 B.手指/不可屈伸 C.欧阳/公四岁而孤 D.多诵古人/篇章3.翻译: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及其稍长,家无书读②到了他稍稍长大些,家里没有书可读4.选项、简答: (1)说话、写文章常引用名人事例来印证观点[甲]段宋濂的事例可以用来印证下面哪个观点呢?( C ) A.崇尚科学、消除愚昧,社会才能进步 B.虚心请教、经常复习,有助于巩固知识 C.诚实守信、刻苦学习是成才的重要条件2)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请结合[乙]段内容谈谈例一:欧阳修母亲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画荻教子,使孩子不致因贫穷而放弃学习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 例二:欧阳修的成才,除了自身的发奋努力之外,与其母亲注意对他的启蒙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六、(甲)送东阳马生序》(乙)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宋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注】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皇帝自称 臧否:善恶1、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甲文写宋濂( 艰苦读书求学)的故事;乙文写宋濂( 实事求是 诚实 )的故事2、解加点词: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色愈恭,礼愈至 具以实对 宋濂尝与客饮3、翻译:(1)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2) 诚然,卿不朕欺4、选择一个角度,谈谈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25】《过零丁洋》1.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 (破碎的国家 不可挽救 ),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 漂泊无依)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