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诲人不倦》

上传人:x**** 文档编号:125139173 上传时间:2020-03-16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件-《诲人不倦》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课件-《诲人不倦》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课件-《诲人不倦》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课件-《诲人不倦》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课件-《诲人不倦》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件-《诲人不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件-《诲人不倦》(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年之计莫如树谷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管子 权修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诲人不倦 hu 字音提示 1 知 2 闵子骞 3 冉伯牛 4 仲弓 5 陈亢 6 悱 7 隅 8 谄 9 切磋 10 倩 11 绚 zh m n qi n r n zh ng g ng f i Y ch n cu qi nxu n qi 教育的作用 子曰 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 子曰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习染 上等的 下等的 这两章如何与 教育的作用 相联系起来 通 智 智者 形容词作名词 愚者 形容 词作名词 人的天性是相近的 通过教育使人的品行智力 千差万别 即教育可以改变人 对于天才或蠢才 教育是改变不了他们

2、的 副词 通 惟 独 只有 改变 指人的天性 探究 孔子一方面说 性相近 习相远 一方面又 说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 从孔子的整个言行来看 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 性相近 习相远 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 是反映 论 实践论的观点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 是先 验论 天才论的观点 孔子重视教育 主张因材施教 认为 君子不 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以与人为善的态度鼓励 难与言 的互乡人进步 这些都说明孔子在实践中基本是坚持反映论的 子曰 有教无类 种类 类别 教育的对象 类 在当时的社会可以依据什么样的标准来给人 分类 出身的贵贱 智力的高低 孔子

3、招收的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 他的学 生来自不同的家庭 身份也各不相同 只有少数是贵族子弟 如南宫敬叔 司马牛 和商人子弟 如 子贡 大多数是平民 如颜回 曾参 子路等 还有家无立 锥之地的 贱人 仲弓 出狱的犯人公治长 做过盗贼的颜涿聚 孔子是鲁国人 从地域看 他的学生也不限于鲁国 还有齐 宋 晋 楚 秦等国 从民族看 大多数是华夏族的 也有少数民 族的 孔子招收的学生是不分智愚的 所教学生的知识 智 能 学习态度都各不相同 如颜回 子贡的接受力较强 像高柴 曾参的智力却比较差 但经孔子的教育 最终都成为高才生 在学习态度上 颜回好 学 宰予懒惰 但孔子都招为学生 他们的年龄也不受限制

4、有 的比孔子小几岁 也有的比孔子小近五十岁 孔子并不歧视品行 上有缺陷的人 照样收他们为弟子 他们后为也都成为孔子门下 的优秀学生 当然 必须指出的是孔子虽然主张人人都 有受教育的权利 但他所说的 人 不包括占 人类一半的妇女 唯女子与小人不可教也 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没有一个是女性 我们 不能要求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具有男女平等的 现代意识 但孔子把妇女排斥在教育对象之 外 则是他 有教无类 原则的一个极大的缺 陷 教育内容 第4 7章 7 25 16 13 子以 用 介词 四教 省略 之 代 学生 文 指文献 古籍等 行 指德行 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忠 尽己之谓忠 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信 以实

5、之谓信 与人交往讲诚信的意思 第四章 7 25 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概括起来讲 就是书本知识 社 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 德文诗礼 陈亢问于 向 介词 伯鱼曰 子亦有异闻 指不同于 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 乎 对曰 未也 尝独立 鲤趋而 表修饰关系 可译为 地 过庭 曰 学 诗乎 对曰 未 学诗 也 不学诗 无以言 鲤退而 表承接关系 可不译 学诗 他日又独立 鲤 趋而过庭 曰 学礼乎 对曰 未 学礼 也 不学礼 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 听说 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 问一得三 闻诗 闻礼 又闻君子 之远 疏远 这里指不亲近 不偏爱 其子也 第七章 16 13 教育内容 教学方法与原则 教育内容 学

6、 诗 学礼 第4 7章讲述的是教育的内容 从此四章 里得出孔子的教学有哪些具体内容 历史文献 社会实践 待人尽心竭力 办事诚实可信 注重道德修养 注重表达能力 注重政事管理 注重文化典籍 孔子所倡导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中 心的 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 当然孔子的教育内容由于受时代的局限 很少讲到自然科学知识 而且尽管他自己博学多闻 但不重视科学知识 甚至鄙视生产 劳动知识 这是孔子教育内容的消极方面 子曰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 则 不复也 子贡曰 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 何如 子曰 可也 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 云 如 切如磋 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 子曰 赐

7、也 始可 与言 诗 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谓子贡曰 女与回也孰愈 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 知十 赐也闻一知二 子曰 弗如也 吾与女 弗如也 想求明白却不得的样子 8子曰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 复也 本章内容是教学的方法和原则 评析 在 雍也 一篇第21章中 孔子说 中人以上可以 语上也 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 这一章继续谈他的 教育方法问题 在这里 他提出了 启发式 教学的思想 从教学方面而言 他反对 填鸭式 满堂灌 的作法 要 求学生能够 举一反三 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 上 再对他们进行启发 开导 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 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教学过

8、程中仍可以加以借 鉴 想求明白却不得的样子 想说却说 不出来的 样子 用 成语 不愤不启 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 不去 开导他 不悱不发 不到想说出来而不能的时候 不去 启发他 举一反三 一隅三反 从一件事类推知道其 他许多事情 提问 这一章 可看出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答案 启发式 诱发启导 9子谓子贡曰 女与回也孰愈 对曰 赐也何敢望 回 回也闻一知十 赐也闻一知二 子曰 弗如也 吾 与女弗如也 本章内容是教学的方法和原则 评析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 他勤于学习 而且肯 独立思考 能做到闻一知十 推知全体 融汇贯通 所以 孔子对他大加赞扬 而且 希望他的其他弟子都能像颜 回那样 刻苦

9、学习 举一反三 由此及彼 在学业上尽可 能地事半功倍 提问 这一章 可看出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答案 谈话式 对话式 激励式 讨论式 成语 闻一知十 形容人很聪明逻辑推理能力强 10 子贡曰 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 何如 子曰 可 也 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 云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 子曰 赐也 始 可与言 诗 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评析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 都能够达到贫而 乐道 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 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 育中 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 贫而乐道 富而好礼 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 位 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 在 这段

10、对话中可以看出 子贡能独立思考 举一反三 因而 得到孔子的赞扬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大概 这 宾语前置的标志 说 句末语气词 过去的事 未来的事 动 词作名词 11 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子曰 绘事后素 曰 礼后乎 子曰 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本章内容是教学的方法和原则 评析 子夏从孔子所讲的 绘事后素 中 领悟到仁先礼后的 道理 受到孔子的称赞 就伦理学说 这里的礼指对行为 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 礼节仪式 素指行礼的内心情 操 礼后于什么情操 孔子没有直说 但一般认为是后于 仁的道德情操 孔子认为 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 应是统一的 如同绘

11、画一样 质地不洁白 不会画出丰富 多采的图案 提问 1 这一章 可看出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答案 谈话式 对话式 激励式 讨论式 绘画的事在素地之后 省 略句 状语后置句 什么 说 宾语前置 句 提问 2 绘事后素 其中 绘事 素 分别指什么 答案 绘事 指礼 素 指仁义 成语 绘事后素 指先有白色的底子 才能进行彩绘 比喻礼乐产生于仁义之后 比喻做事先从简单做起 然后 逐步深入 12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 如之何 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 求 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赤也惑 敢问 子曰 求也退 故进之 由也兼人 故退

12、之 本章内容是教学的方法和原则 评析 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 例 在这里 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 也不要过头冒进 要进退适中 所以 对于同一个问题 孔子针对子路与 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 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 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 即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的对象 采 取相应的教育方法 之乎 这 吗 所以 使 进 他 子曰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子贡曰 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 何如 子曰 可也 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 者也 子贡曰 诗 云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 子曰 赐 也 始可与言 诗 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13、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子曰 绘事后素 曰 礼后乎 子曰 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谓子贡曰 女与回也孰愈 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 知十 赐也闻 一知二 子曰 弗如也 吾与女 弗如也 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 求也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赤也惑 敢问 子曰 求也退 故进之 由也兼人 故退之 启发示教学 谈话式教学 答疑式教学 答疑式教学 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子曰 予欲无言 子贡曰 子如不言 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子曰 述而不作 信而好

14、古 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 吾自卫反鲁 然后乐正 雅 颂 各得 其所 教育者素养那么弟子们传述什么呢 天说了什么呢 提问 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 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 并加 以评析 3分 答案 教学原则 学生主体原则 答 自主学习原则 亦可 注重身教原则 答 无言之教 或 教是为了不教 亦可 教 是为了不教 1分 子欲无言 这是孔子提倡 的一种教学境界 不是不说 只是少说 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应留一点 空白 充分发挥学生的才华 这是 不教 1分 在课堂上 如果老师一切都讲了 学生就会没 有思考的余地 不符合教学规律 1分 提问 1 对孔子的 述而不作 你怎么看 五年高考 P196 答案 观点一 反映了孔

15、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 完全遵从 述 而不作 的原则 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 就不再会 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观点二 阐述了自己性格中好古的一面 谦逊地指出 自己对古代文化的贡献是 述而不作 正因为孔子的 述 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 2 课文P55课后练习三 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 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 你如何评价这种主张 答案 所谓 述而不作 是指只综合 阐述和宣传古代前贤 的理论 学说 主张 而不创新立异 自立新说 这是孔 子谦虚的说法 也跟他的政治倾向有关 孔子提倡 复礼 向往周朝的礼仪 制度 文化 而当时 现实是 礼崩乐坏 所以他更认为要大力宣扬古代文化 对于 述而

16、不作 一方面说明孔子 复古 的政治立场 以 古代礼乐作为最高的标准 但另一方面 孔子在综述古代 文化中形成自己的体系 有创新在 并非 传声筒 更非 今天一些 学者 东拼西凑 剪剪贴贴可比 成语 信而好古 信奉并爱好古代文化 9 15子曰 吾自卫反鲁 然后乐正 雅 颂 各 得其所 本章内容是教师素养 提问 这对教师提出了什么要求 答案 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 要给学生 一杯水 自己要有 一桶水 甚至是一条小溪 一条河流 成语 各得其所 多指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置 1 2 3 4 7 8 12 13 15 教育的作用 教育的对象 教育的内容 教育的方式 教育者的素养 提升素质 有教无类 德文诗礼 因材施教 以身作则 诲人不倦 总结 四 典型问题阐释 例1 阅读下面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11 22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 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 求也问 闻斯行 诸 子曰 闻斯行之 赤也惑 敢问 子曰 求也退 故进之 由也兼人 故退之 面对子路 冉有的同一问题 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 的 这使得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很困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