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试题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509898 上传时间:2017-10-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8.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3-2014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满分:120 分 考试时间:120 分钟)班级 姓名 分数 一、单项选择(24 分)1、下列各项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子监( jin )烦躁(zo )窸窣(z ) 瞋(zh n)目B 欹(j)侧 燧(shu) 木 绵亘(gng) 汗涔涔( yn)C 款塞(si)青冢(zhng)整饬(ch ) 谛(d)听D 迥(jing) 乎 妲(dn)己 鸦噪(zo ) 藩(f n)篱2、下列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A、暗然失色 急风劲草 洪荒 和协 B、扑朔迷离 瞬息万变 端倪 酣睡 C、摧山拆地 步履维坚 嗫嚅 撕哑 D、浅尝辄止 震聋

2、发聩 啃噬 幽辟3、下列词语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清谈:谈话简单,没有渲染。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B、 端倪 :捉摸、推究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C、 整饬 :整顿、修整 步步为营:比喻行动谨慎,防备严密。D、恻隐:对遭难的人表示同情 一蹴而就:轻而一举,一做就成功。4.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还不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寄人篱下的日子究竟到了什么时候为止?2这是决战的最后五分钟了!这一班劳苦功高的“英雄” ,手颤颤地举着“胜利之杯” ,心头还不免有些怔忡不定。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他就及时向老师请教,非要弄个水落石出才满意。他博览群书,才思敏捷,提起笔来,文不加

3、点,一挥而就,真可谓文章魁首。5、下列句中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有北海的白塔那么高。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吗?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A、拟人 设问 反问 拟人 B、夸张 反问 设问 拟人C、夸张 设问 反问 摹状 D、拟人 反问 设问 摹状7、6、下列句子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B、上星期,我们参观学习了兄弟学校开展课外活动的先进经验。C、这位语言大师笔下的

4、人物个个栩栩如生,仿佛活的一般。D、如何防止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生在学校周边免遭抢劫是一件大事。7、 、下列句子出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汪曾祺八月骄阳B、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着九万里。庄子逍遥游C、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李白菩萨蛮D、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8、 、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3A、司马迁,西汉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他的代表作品史记是编年体史书,共 130 篇。B、杜牧,人称杜樊川,唐朝诗人,和李商隐有“小李杜”之称。C、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三大历史学家。翦伯赞写有中国史纲等作品。D、王

5、羲之有“书圣” 之称,他的兰亭集序有“ 天下第一行书”之称。9、下列各句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道芷阳间行.籍吏民,封府库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项伯杀人,臣活之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B、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C、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道芷阳间行11、下列加点的词语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C、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D、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12、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合纵缔

6、交,相与为一B 蒙故业,因遗策C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D 而倔起阡陌之中二、阅读理解 (34 分)(一)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答题:(16 分)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4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

7、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意义。 (4 分)弃甲曳兵而走 。 谷不可胜食也 。 申之以孝悌之义。 王无罪岁。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3 分)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8、。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说明活用的情况。 (3 分)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翻译下列句子。 (6 分)A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B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C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答题。 (10 分)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 “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 张良

9、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 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张良曰: “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 “君安与项伯有故? ”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 孰与君少长?”良曰: “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0、。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 “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 此沛公6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

11、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 ) (2 分)A、素善留侯张良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吾得兄事之 D、常以身翼蔽沛公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2 分)A、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C、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D、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3、下列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A、为之奈何? B 、不然,籍何以至此?

12、C、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D、大王来何操?4、翻译下列句子。 (4 分)(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2)若属皆且为所虏。(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8 分)绿的歌冰心我的童年是在大海之滨度过的,眼前事一望无际的湛蓝湛蓝的大海,身后是一抹浅黄的天地。7那是,我的大半个世界是蓝色的。蓝色对于我,永远象征着阔大、深远、庄严我很少注意到或想到其他的颜色。离开海边,进入城市,说是“目迷五色”也好,但我看到的只是杂色的暗淡的一切。我开始向往看到一大片的红色,来振奋我的精神。我到西山去寻找枫林的红叶,但眼前这一闪光艳,是秋天的“临去秋波” ,很快便被朔风吹落了。在怅惘迷茫之

13、中,我凝视着这满山吹落的红叶,而“向前看”的思路,却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起来。“落红不是无情物” ,它将在春泥中融化,来滋润培养它的下一代。这是,在我眼前突兀地出现了一幅绿意迎人的图画!那是有一年的冬天,我回到我的故乡去,坐汽车从公路进入祖国的南疆。小车在层峦叠嶂中穿行,两旁是密密层层的参天绿树,苍绿的松柏,翠绿的是竹子,中间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色调深浅不同的绿树,衬以遍地的萋萋的芳草。 “绿”把包围起来了,我从惊喜而汇入恬静,静静地、欢悦地陶醉在这铺天盖地的绿色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绿”象征着:浓郁的春光、崇高的理想,热切的希望绿,是人生中的青年时代。个人、社会、国家、民族、人类都有其生

14、命中的青年时代。我愿意以这支“绿的歌”献给生活在青年的社会主义祖国的青年们!1、文中“临去秋波”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2 分)2、作者见到了“绿”感到“惊喜” ,甚至“陶醉”了,这是为什么?(3 分)8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A 作者“离开海边,进入城市”后, “看到的只是杂色黯淡的一切” ,这里的“黯淡”是指城市空气被污染,到处昏暗压抑。B、文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引自明代诗人顾炎武的诗作,其下句是“化作春泥更护花” 。C、文章的题目是绿的歌 ,作者却先写大海的湛蓝,城市的杂色,枫林的红色,这是为突出后面的绿色作铺垫。D、文章运用比拟的手法,分

15、别赋予蓝色、杂色、红色和绿色以人的思想感情。三、基础知识填空 (16 分)1、 过秦论作者是 ,西汉人,文章中心论点是_。2、 鸿门宴节选自_ ,作者是_,西汉人,伟大的_家、_家。被鲁迅称为 , 。3、 “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的主要经典,其中“四书”指_、_、_、_。4、是日也, , 。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四、仿句 (6 分)例句:脆弱的时候,就看山,因为大山有一种硬度。得意的时候,就眺海,因为大海有一种风度。五、作文 (40 分)9乐手在拉琴前,总要轻拨琴弦,把音高调准在预定位置,以免跑调,那么人生是否也应有个定调呢?爱迪生说: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人们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读了上面的材料,它引发你想些什么?请以“目标”为话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