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下)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065481 上传时间:2020-03-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七年级(下)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语文七年级(下)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语文七年级(下)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语文七年级(下)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语文七年级(下)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七年级(下)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七年级(下)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七年级(下)第四单元教学设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课文就是反映人类文化艺术生活的文章,内容包括古今中外文艺样式,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涵。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口技中的民间艺术,安塞腰鼓、观舞记中的舞蹈艺术,竹影中的绘画艺术。但学习的内容并不限于文化艺术。像社戏中,更主要的是反映孩子们天真可爱的童年生活,安塞腰鼓让我们感受生命的力量,竹影有童贞童趣的精彩表现,观舞记让我们了解印度艺术,获得美的享受。通过本单元学习,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家们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一、 单元指要(一)、知识和能力1、积累和

2、丰富词汇量,理解语言的修辞效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个性解读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作品的能力。3、品味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鉴赏能力。4、学习艺术描绘的技巧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二)、过程和方法1、整体感知课文,迅速提取课文信息,把握课文内容。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3、将课文学习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密切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开展大语文教学。(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理解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由此生发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2、开阔视野,接触各类文化艺术形式,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陶

3、冶自己的情操,积淀自己的人文底蕴。二、 单元设想1、 本单元课文均有精美的段落,作为美句美文,必须通过美读来领悟课文所表现的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课文的朗读训练,尤其是对精美段落的涵咏,从而使学生获得审美享受。2、 虽然本单元课文均是反映艺术方面的,但它们各具特色。针对每篇课文的不同艺术内容和风格,设计不同的课型:生活体验课、审美感悟课、审美鉴赏课、课程整合课、文言积累课、读写结合课、综合研究课等,引领学生既走进课文,有走出课文。3、 重视学生的个人见解,保护学生的创造萌芽,让学生在创造性阅读和研究性阅读中,品析作品的艺术形象,读出“我”眼中的“哈姆雷特”。4、 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

4、不但从书本中学语文,更从生活中学语文,把语文与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社戏教学目标1、 整体感知课文,迅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情节结构。2、 理解课文的景物美、人情美、故事美,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3、 以“取名”习俗为切入口,开展研究性学习。4、 体会作者对淳朴、健康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纯真无私、诚挚善良的品质的歌颂。教学重点1、 优美多姿的景物描写。2、 质朴动人的艺术形象。课型第一课时:生活体验课 第二课时:综合研究课第一课时一、 深情导入教师与学生一起深情回顾:“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夹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这是鲁迅对他童年乐园“

5、百草园”的真情描绘,今天,我们再一次随鲁迅一起作客他的童年乐土平桥村。(板书:社戏)二、 整体感知1、 课文的中心情节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情?看社戏:戏前波折月下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详写)2、 除了看戏外,还写了其他的活动或事件吗?随母归省,钓鱼捉虾,公公送豆(略写)3、 请你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全文中心。记叙“我”在平桥村和农家少年看社戏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三、 局部品析 读了这篇课文后,你对文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最喜欢的段落是哪些?(一)、月下行船1、朗读“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2、品味美词美句:从色彩、气味、声音、心情、

6、动态等方面品味。如:(1)、“碧绿”、“淡黑”、“朦胧”用得好,好在它们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豆麦、连山、月光的色彩美。(2)、“潺潺”、“婉转”、“悠扬”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水声美和笛声美。(3)、“清香”从嗅觉的角度,写出了乡村特有的气息美。(4)、“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但却还以为慢。”这句利用生动的比喻,从侧面表现我迫切的心情。(5)、“自失”、“弥散”准确地表现了我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中。(二)、归航偷豆1、分角色朗读“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摸样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3、 写偷豆时,有一句人物语言很能表现人物性格,找出来,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憨厚无私)4、 根

7、据本段内容,并联系全文,用“我喜欢文中-(人物),因为他(他们)-(评价其性格、品质),比如-(举人物表现)”的句式,写三言两语,简笔勾勒人物性格。如:(1)、我喜欢文中的这一群农家少年,因为他们很聪明,比如,他们中间年长的几个摇船,几个生火,年幼的和“我”剥豆,分工明确,有组织。用了八公公的盐和柴,如果挨骂,就要他归还枯桕树,堵他的嘴,考虑很周到。(2)、我喜欢文中的双喜,因为他精明能干,是这一群少年中的领袖,比如,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娘知道要哭骂的,就又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去偷了一大捧,又比如,双喜用“船头大”、“迅哥儿不乱跑”、“我们识水性”三大理由说服母亲和外婆让我随小伙伴去看戏。四、

8、体验探究1、怎样理解“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好豆”、“好戏”并非真的指豆还吃、戏好看,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代表了作者对天真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2、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体会吗?如:没有再好的饭小学时师生野炊;没有再好的菜饥肠辘辘时的水煮豆腐;没有再好的饮料风雪夜归时的红糖姜茶;没有再好的游戏晒场上柴堆里的捉迷藏;没有再好的电影小区里免费放映的露天电影等。五、 布置作业以童年乐事为题,写一篇作文。第二课时一、 导入鲁迅说过:“一个简括的诨名,比用头号字印发成的一篇文章的题目,还要不容易忘记

9、。”日常生活中,姓名不仅仅作为称呼人物的简单符号,更多的融入了文化传统、社会历史、价值取向、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风俗,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人物取名更是别具匠心、丰富多彩。二、 准备1、 课外阅读鲁迅的故乡、祝福、阿Q正传孔乙己、长命灯、风波等作品,找出富有特征性的人物姓名,并将其归类,体会作品人物取名的艺术色彩。2、 从身边收集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亲辈及同辈的姓名,并将其归类,分析不同时代取名有何异同。三、 交流(一)、整理、展示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姓名1、劳动妇女(“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卑贱地位)祥林嫂、杨二嫂、柳妈、吴妈、秀才娘子2、下层农民(姓名不过是代表个人的符号)六一公公、七斤、阿

10、Q、小D3、 豪绅(对尊者的称呼)鲁四老爷、赵太爷、赵老爷、七大人4、 少年(趋福避祸的迷信心理)双喜、阿发、水生、宏儿5、 革命者(革命行为不为世人所理解)狂人、疯子6、 诨名(抓住人物某方面的特征)孔乙己、阿Q、假洋鬼子、红眼睛阿义、驼背五少爷(二)、确定研究题目1、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取名艺术谈(1)、反映人物尊卑身份:如、鲁四老爷、七大人;孔乙己、祥林嫂、七斤(2)、概括人物思想性格:如、假洋鬼子、红眼睛阿义(3)、暗示人物悲剧命运:如、孔乙己、祥林嫂(4)、透露时代风云变化;如、狂人、疯子、假洋鬼子(5)、表现趋福避祸的民族心理:如、闰土、水生、阿发、双喜2、鲁迅作品中的“无名之名”(1

11、)、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如、阿Q、假洋鬼子、红眼睛阿义、驼背五少爷(2)、揭示妇女谦卑的社会地位:如、祥林嫂、杨二嫂、秀才娘子(3)、暗示人物悲剧命运:如、孔乙己、祥林嫂、阿Q(4)、高度概括人物性格:如、狂人、假洋鬼子、红眼睛阿义3、从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取名看中国人求吉祈福的民族心理4、文学作品中人物诨名的妙用(黑旋风、小二黑、过滤嘴、旱烟袋-)(三)、整理、展示生活中收集的姓名1、曾祖父、祖母辈(代表人物的简单符号,以性别、排行-)王二老、金小阿大、姚大妹2、祖父、祖母辈(求吉祈福的民族心理)孙进财、林根发、冯福宝4、 父母辈(紧跟时代的政治色彩)张文革、马中华、郑革修5、 同辈(寄意明志的

12、美好手段)蔡修远、徐宇新、顾姝婷(四)、确定研究题目如、名字文化与时代变迁四、 写作根据上述分析,自己选择一个角度,确定一个题目,写一篇有关“名字文化”的文章。安塞腰鼓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句子赏析。2、 理解文中短句的运用及排比、反复的作用。3、 感受生命的律动,感受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教学重点1、 排比、反复的修辞及作用。2、 精读重点句子,感受生命的力量。课型审美感悟课教学过程一、 播放视频,形象感受1、 播放安塞腰鼓视频,调动学生情绪和想象力。提问:你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2、 屏幕展示(以安塞腰鼓为背景):安塞腰鼓产生于距延安四十公里处的安塞县,是产生于北方黄

13、土高原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志和西北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二、 自由朗读,感知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用下面的格式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的安塞腰鼓,因为。”如:1、 粗犷雄浑的安塞腰鼓,因为它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类似于西方的摇滚和劲舞,它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俗等浑然一体。2、 宣泄生命的安塞腰鼓,因为它疾猛的节奏,铿锵的鼓点,体现了生命的激昂,是一种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3、 人鼓合一的安塞腰鼓,因为它的成功,在于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人借鼓势,鼓助人威,相得益彰,酣畅淋漓。三、 精读赏析,

14、问题探究1、 找出自己觉得精彩的句子,反复朗读,并进行评点。2、 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并通过自主、合作的方法进行探究。如:精彩之处1、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排比、比喻,想象、联想,气势恢弘。)2、 这腰鼓,使冰冷的-(排比句式,使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难解之处1、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2、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四、 理解主旨,感悟生命1、 作者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歌颂了什么?多角度思考。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歌颂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歌颂承载这一生命的黄土地;歌颂黄土地上生活的人。-2、 将课文置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去思考,谈谈自己的理解。我们的民族和这片黄土地一样古老,一样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和磨难,太多的束缚和挫折,但我们总能神奇地重新崛起,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走进一个令人振奋和自豪的新时代,只要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大胆创新,勇于开拓,我们就一定能够再造辉煌。五、 布置作业,写作迁移学习本文,使用排比、反复、比喻的修辞,运用短句,进行合理想象,描写一个令你难忘的场面。观舞记教学目标1、 整体感知课文,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了解舞蹈是以身体、神态、服饰、动作表现内容的。2、 体会卡拉玛姐妹舞蹈的艺术美,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3、 学习作者将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的艺术描写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