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2011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语文.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065416 上传时间:2020-03-1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2011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语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湖南2011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语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湖南2011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语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湖南2011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语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湖南2011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语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2011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语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2011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语文.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湖南长沙市一中2011届高三年级月考(五)语 文 试 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揶揄(y)伶俜(png)掮客(qin)赍志而殁(j)B妻孥 (n) 黢黑(q) 草屦(j) 椎心泣血(zhu)C渐染(jin) 临帖(ti) 转圜(hun) 剜肉医疮(wn)D扇凉(shn) 崴脚(wi) 琵琶(p) 鞭辟入里(p)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保持平淡的心境,便喜欢围着灶台,陶醉于锅碗瓢盆奏鸣的交响乐;或沏上一杯淡淡的清茶,在电脑前轻击健盘,让自己的思想、感悟像流水般淙淙流淌。B戊戌期间蓬勃兴起的报业,便得到过租界的庇护,

2、清廷虽虎视眈眈,但投鼠忌器,不像过去那样动则使用文字狱,这也是近代上海报业欣欣向荣的主因之一。C一路走来,我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璀璨、瑰丽、博大精深和恢宏气势;经过这么一次美的震撼和洗礼,我懵懂粗糙的内心世界变得温润优雅起来。D抬头望去,这时的草原空寂得像一副弃置已久的名画,天空像一面擦拭得异常锃亮的铜锣;他蹒跚地朝着那条被苇丛遮掩的河走去,走路的姿势显得笨拙。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苏宁电器要做百货,而且将百货商场直接开到张桂平苏宁集团旗下附近;“苏宁电器”和“苏宁集团”两大巨头均进军百货业且在同商圈对垒,预示着张氏两兄弟同室操戈在所难免。 B据长沙旅游市场有关负责人

3、介绍,春节前开始,飞速飙升的海南酒店房价让旅行社瞠目结舌,报价疯涨至平时的两三倍;节后,疯狂的海南游开始高台跳水,报价普降百分之二十:真是一日千里。C目前,“网瘾戒除”培训机构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评价标准,培训机构可以说是泥沙俱下;采取的各种“特训”方法是否科学,会不会造成严重后果这些问题基本上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D当你欣赏西游记这部神奇诡谲的作品,愉悦之情油然而生时;当你沉浸在作品涉笔成趣的妙境,以至于常常哑然失笑时:你不能不佩服作家那支生花妙笔,给小说所凝聚的诙谐意味是多么的浓郁!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充分体现志愿者的工作价值,亚运会前夕,广州亚组委志愿者部创造性地推出

4、了“志愿时”,即科学记录志愿者的上岗时间,并根据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予以激励。B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院长2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目前西方对缅甸的介入主要处于非政府组织层面,这还不至于从根本上动摇中国与缅甸的关系,但中国必须尽快提升对缅甸的战略认识。C凭借对研发的专注和对用户需求的朴素尊重,丁磊被业内人士视为最正宗的互联网人,而他所掌舵的网易,也因崇尚技术而被资深互联网从业者谢文认为是最接近美国硅谷主流气质的人。D虽然英超和西甲已经会为了照顾亚洲的收视率而提前比赛时间,虽然欧洲顶级联赛的赛场边已经开始涌现越来越多的汉字,但远在八个时区之外的欧洲赛场对于中国球迷还是不折不扣的旁观者。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

5、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近年来出现了所谓国学热。重要的不是意见之争,而是学理或技术性争论。就像自然生态需要多样性,不能随便说哪个物种是“坏的”,更不能随便认为哪种文化不应该存在。关于国学到底“好不好”这样的问题几乎没有意义。但居然演变成一种“轻浮”的文化争论,这就让人失望了。何况国学存在数千年,自有其伟大力量和深刻道理。过于随便地进行批判,没有任何建设性。国人对国学有兴趣,本是理所当然的事。A BC D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贻诸弟砥石命(并铭)唐舒元舆昔岁吾行吴江上,得亭长所贻剑。心知其不莽卤,匣藏爱重

6、,未曾亵视。今年秋在秦,无何发开,见惨翳积蚀,仅成死铁。意惭身将利器,而使其不光明之若此,常缄求淬磨之心于胸中。数月后,因过岐山下,得片石,如绿水色,长不满尺,阔厚半之。试以手磨,理甚腻,文甚密。吾意其异石,遂携入城,问于切磋工,工以为可为砥,吾遂取剑发之。初数日,浮埃薄落,未见快意。意工者相绐,复就问之,工曰:“此石至细,故不能速利坚铁,但积渐发之,未一月,当见真貌。”归如其言,果睹变化。苍惨剥落,若青蛇退鳞,光劲一水,泳涵星斗。持之切金钱三十枚,皆无声而断。愈始得之利数十百倍。吾因叹以为金刚首五材及为工人铸为器复得首出利物以刚质铓利苟暂不砥砺尚与铁无以异况质柔铓钝而又不能砥砺当化为粪土耳又

7、安得与死铁伦齿耶!以此益知人之生于代,苟不病盲聋喑哑,则五常之性全;性全则豺狼燕雀亦云异矣。而或公然忘弃砺名砥行之道,反用狂言放情为事,蒙蒙外埃,积成垢恶,日不觉寤,以至于戕正性,贼天理,生前为造化剩物,殁复与灰土俱委,此岂不为辜负日月之光景耶!吾常睹汝辈趋向,尔诚全得天性者。况夙能承顺严训,皆解甘心服食古圣人道,知其必非雕缺道义,自埋于偷薄之伦者。然吾自干名在京城,兔魄已十九晦矣。知尔辈惧旨甘不继,困于薪粟,日丐于他人之门。吾闻此,益悲此身使尔辈承顺供养至此,亦益忧尔辈为穷窭而斯须忘其节,为苟得眩惑而容易徇于人,为投刺牵役而造次惰其业。欲书此为戒,又虑尔辈年未甚长成,不深谕解。今会鄂骑归去,

8、遂置石于书函中,乃笔用砥之功,以寓往意。欲尔辈定持刚质,昼夜淬砺,使尘埃不得间发而入。因书为砥石命,以勖尔辈,兼刻辞于其侧曰:剑之锷,砥之而光;人之名,砥之而扬。砥乎砥乎,为吾之师!仲兮季兮,无坠吾命乎! (选自唐文粹,江苏古籍出版社)【注】兔魄:月亮的别称。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意其异石,遂携入城 意:猜想,料想B意工者相绐,复就问之 就:趋向,前去C愈始得之利数十百倍 愈:胜过,超过D此石至细,故不能速利坚铁 利:锋利,锐利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生前为造化剩物 如今人方为刀俎B吾遂取剑发之 杳不知其所之也C今年秋在秦,无何

9、发开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D日丐于他人之门 而君幸于赵王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吾因叹以为金刚首五材及为工人铸为器复得首出利物以刚质铓利苟暂不砥砺尚与铁无以异况质柔铓钝而又不能砥砺当化为粪土耳又安得与死铁伦齿耶A吾因叹以为金刚 / 首五材 / 及为工人铸为器 / 复得首出 / 利物以刚质铓利 / 苟暂不砥砺 / 尚与铁无以异 / 况质柔铓钝 / 而又不能砥砺 / 当化为粪土耳 / 又安得与死铁伦齿耶B吾因叹以为金刚 / 首五材及为工人 / 铸为器复得首 / 出利物以刚质铓利 / 苟暂不砥砺/ 尚与铁无以异 / 况质柔铓钝 / 而又不能砥砺 / 当化

10、为粪土耳 / 又安得与死铁伦齿耶C吾因叹 / 以为金刚首五材 / 及为工人铸为器 / 复得首出利物 / 以刚质铓利 / 苟暂不砥砺 / 尚与铁无以异 / 况质柔铓钝 / 而又不能砥砺 / 当化为粪土耳 / 又安得与死铁伦齿耶D吾因叹 / 以为金刚首五材 / 及为工人铸为器 / 复得首出利物 / 以刚质铓利苟 / 暂不砥砺尚与铁无以异 / 况质柔铓钝而又不能砥砺 / 当化为粪土耳 / 又安得与死铁伦齿耶9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离家一年多的舒元舆给弟弟们寄磨刀石时写的一封信,对弟弟们进行谆谆的告诫。B由宝剑锋从磨砺出,作者推想到人的品德学问,也要努力磨炼才能进步,

11、否则就要后退。C为勉励几位弟弟砥砺德行,作者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教育弟弟们,可谓用心良苦。D作者在家的弟弟被生活所困,忘记了砥砺品行节操,对此作者深感忧虑和悲伤。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常缄求淬磨之心于胸中。(3分)(2)然吾自干名在京城,兔魄已十九晦矣。(3分)(3)砥乎砥乎,为吾之师!仲兮季兮,无坠吾命乎!(4分)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11阅读下面的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曲江对酒唐杜甫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注】这首诗写

12、于乾元元年(758)春,是诗人最后留住长安时的作品。此时诗人虽仍任拾遗,但有名无实,不受重用。霏微,迷濛的样子。判,读“pn”,甘愿的意思。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1)简析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2)“桃花细逐杨花落”一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你认为这样修改之后好不好,为什么?(4分)12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1)雁过也,正伤心, 。(李清照声声慢)(2)袅袅兮秋风, 。(屈原湘夫人)(3)登东皋以舒啸,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4)落霞与孤鹜齐飞, 。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分。其中,选择题

13、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经典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精神源泉,而经典阅读则是传承与激活民族文化精神的关键环节。经典阅读曾经只限于少数学者,并通过相对固定的教育场所得以薪火传递。当今,我们则可以借助大众媒体的多元途径,将经典阅读推向大众。在此过程中,有两种选择:一是由学者个体阅读引导大众阅读;二是由学者个体阅读取代大众阅读。显然后者更受欢迎。这标志着传统的经典阅读与传授方式的重大变化:一是在对象上,由知识阶层转向大众群体;二是在空间上,由教育场所转向媒体空间;三是在方式上,由讲读互动转向单向传授。学者、媒体与大众群体三向合力,意味着一个新的经典传播时代经典“代读”时

14、代的到来。经典“代读”热的兴起,是大众传媒与学者群体携手合作、一同满足大众精神需求的时代产物。以上三者在经典“代读”中融为一体,是基于以下原因:一是大众媒体的泛生活化。在当今时代,媒体内化为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知识精英的抗边缘化。面对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与商业逻辑的残酷选择,日益趋于边缘状态的知识精英渴望走出书斋,重返文化中心舞台。三是经典崇尚的中介化。随着大众精神追求的高涨,崇尚经典成为新的时代风气,然而大众群体普遍无法自主阅读,不得不求助于学者“代读”,以获得对经典的了解和体会。央视“读书时间”与“百家讲坛”的兴替交接,自然地成为其典范性的标志。从大众传媒时代本身的发展历程与规律来看,经典“代读”之火爆或缺陷,都具有某种历史必然性。早在20世纪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率先经历了类似的历史阶段。其中法国电视二台创办于1975年1月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