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2014届高三语文五月供题训练试题.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063261 上传时间:2020-03-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武汉市2014届高三语文五月供题训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湖北省武汉市2014届高三语文五月供题训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湖北省武汉市2014届高三语文五月供题训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湖北省武汉市2014届高三语文五月供题训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湖北省武汉市2014届高三语文五月供题训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武汉市2014届高三语文五月供题训练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武汉市2014届高三语文五月供题训练试题.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武汉市2014届高三五月供题训练(二)语文试题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赔偿(chng) 阐(shn)明 绯(fi)闻 物阜(f)民丰 B盎(ng)然 抨(png)击 奇葩(p) 忧心忡(chng)忡 C缜(zhn)密 脐(q)带 祛(q)除 日薄(b)西山 D挨(i)肩 窒(zh)息 熬(o)心 一蹴(c)而就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骤变 贬骨 蹑手蹑脚 沁人心脾 B惬意 谛听 迂尊降贵 阒无一人 C穹苍 廓清 逾扬愚昧 残叶簌簌 D孽生 暮霭 素昧平生 美轮美奂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

2、的一组是十一月的一天下午,在连续几天的暴雨后的 中,天空仍然阴云密布,空气中仍然 着雾气,我注意到湖水出奇地平静, 很难分辨出湖面来;它不再倒映出十月份的 ,而只有周围群山十一月份的灰暗颜色。 A平静 弥漫 因此 璀璨色彩 B沉寂 笼罩 因而 绚烂色彩 C寂静 弥散 可是 光鲜颜色 D孤寂 充斥 于是 闪耀颜色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余额宝取消”问题新浪微博被报道98700次,百度新闻被提及41900次,从而超越雾霾问题,位居热点话题榜首。 B我们这个社会如果价值观迷失、是非不分、善恶不辨,即便逞强一时,也是高楼盖在沙滩上,最终难逃衰颓倒塌。 C湖北因水而兴,因水而生,因水而名,因

3、水而美,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从古至今,文化内涵一脉相承。 D医患关系紧张、药价虚高等现象,折射出近年来医药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也严重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的最简单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孔子把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贯彻政治领域,提出“仁政”的学说。B“施仁政,行王道”是孟子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他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暴力治国,认为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重民轻君”。是他“仁政”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C红楼梦以爱情故事为中心线索,描写以贾宝玉和一群红楼女子为中心的人物的悲剧

4、命运,反映了具有一定觉醒意识的青年男女在封建体制和封建家族遏制下的历史宿命。D鲁侍萍正直、善良,备受凌辱和压迫,含着怨愤生活了三十年,使她认清了周朴园的本性;她以撕毁五千元支票的举动,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表达了她对周朴园的蔑视;她唯一的要求就是“见见我的萍儿”,表现出她纯洁、崇高的母爱。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自然与人生贺麟自然在表面上似乎与人生相反,在本质上却正与人生相成。人若不接近自然,就难于真正了解人生。通常一般人总以为只要在社会上多酬酢,接触各式各样的人,就可以了解人生。我常说:要想真正了解人生,必须“深入无人之境”

5、。所谓“无人之境”,是很可以耐人寻味的境界,其含义之一,应是自然。苏轼的名句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指出要了解一物,便须超出那物。世俗一般人成天在人群中忙来忙去,反而不能认识人生的真面目。所以我们这里讨论自然与人生的关系,主旨虽在教人回到自然,但也未尝不是归根于认识人生。自然与人生间这一种相反相成的关系,稍微了解辩证法原则的人,想来不难领悟。 自然和物质不同,物质普遍系指科学上的概念,如像原子电子而言。人类回到自然,当然不是回到原子电子。物质有时是指物质文明,如像战争的武器、交通工具、工商业的货品,这也不是自然。它们是自然的征服,不是自然的本身。还有讲唯物史观的人,虽然注重

6、物质,其实主要的是注重社会经济,这个意义的物质,和自然意义有所不同。 所谓人类回到自然的自然,是指具体的、有机的、美化的、神圣的外界而言,这个意义的自然,可以发人兴会、欣人耳目、启人心智、慰人灵魂,是与人类精神相通的。这是有说明有灵魂的自然。人生需要自然来作育。人生需要自然供给力量。自然是人生的“净化教育”。自然是人生力量的源泉。 人类对于自然感觉有这样伟大的意义,乃是近代精神的特征。崇拜自然,回到自然,认自然是神圣,皆是代表近代精神的看法,对传统的精神,多少有些革命的意味。因为中古时代的人受神学观念的支配,仰望天国,悬想来世,反对世界,蔑视自然,同时受礼教法律的束缚,颇有矫揉造作,违反人性,

7、不近人情的趋势。所以回到自然的运动,也就是一种摆脱传统的宗教和礼法的拘束,促人性自然发展的运动,在人的精神上颇有解放革新的力量。 接近自然,对于人类的身心,有许多的好处。这一些好处可以包括在两个德文字(Enquickung和Starkung)里边。前一个字包含有使人新鲜、活泼,加强活动,恢复健康等意思。因此接近自然可以治疗文明社会里好些的病态。如像自杀、疯狂、虚伪、狡诈,在常常接近自然的农夫、农妇、渔人、樵子,就不会多有。后一个字包含有使人强健、壮旺,增加生命力量等意思。这一种效果,也只有在接近自然中才能找寻得到。就语言来说,可以分两种:一种是矫揉造作的语言,这种语言是外交辞令、交际的工具,每

8、每言不由衷,是在文明社会里,摆绅士架子的装饰品,根本是没有力量的语言。另外一种语言,是发乎本心,出乎真情,基于机体的真实需要而产生的语言,虽出言未必雅驯,但坦白率真,特别有支配行为和感动他人的力量。就一个民族来说,假如一个民族,还能够保持朴厚的天真,便是有元气、有精神、有生命的民族。反之假如一个民族,已经丧失掉纯朴的天真,只有虚伪的形式,没有诚朴的素质,专门注意仪式礼节方面的繁文缛节,这种民族,表面上也许文明,实际上就是生命力枯竭的民族。 (选自贺麟选集,有改动)6下列对“自然与人生”关系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如果能真正接近自然,就能顺利地了解人生。 B要进入自然的“无人之境”,就

9、必须跳出自然看人生。 C自然与人生看似不同甚至相反,其实两者是相反相成的。 D自然使人生得到“净化教育”,人生供给自然以力量源泉。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物质系指科学概念,不能与自然混同,但两者又是交叉交融的关系。 B自然是有生命有灵魂的,它能发人兴会、欣人耳目、启人心智、慰人灵魂。 C崇拜自然,回到自然,是对传统精神革命的观念,体现的是自然辩证法的原则。 D接近自然,可以摆脱传统的宗教和礼法的约束,可以治疗现代文明病。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指要了解一物须超出那物。 B注重物质,注重社会经济,就是引导人们回归自然

10、,征服自然。 C仰望天国,蔑视自然,是与近代精神相违背的,很有些违反人性,不近人情。 D如果一个民族能去除繁文缛节的礼仪,保持朴厚的天真,便是有生命力的民族。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张鲁传鲁字公旗。初,祖父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辄出米五斗,故谓之“米贼”。陵传子衡,衡传于鲁,鲁遂自号“师君”。其来学者,初名为“鬼卒”,后号“祭酒”。祭酒各领部众,众多者名曰“理头”。皆校以诚信,不听欺妄,有病但令首过而已。诸祭酒各起义舍于路,同之亭传,县置米肉以给行旅。食者量腹取足,过多则鬼能病之。犯法者先加三原,然后行刑。不

11、置长吏,以祭酒为理,民夷信向。朝延不能讨,遂就拜鲁镇夷中郎将,领汉宁太守,通其贡献。 韩遂、马超之乱,关西民奔鲁者数万家。时人有地中得玉印者,群下欲尊鲁为汉宁王。鲁功曹阎圃谏曰:“汉川之民,户出十万,四面险固,财富土沃,上匡天子,则为桓、文,次方窦融,不失富贵。今承制署置,势足斩断。遽称王号,必为祸先。”鲁从之。鲁自在汉川垂三十年,闻曹操征之,至阳平,欲举汉中降。其弟卫不听,率众数万,拒关固守。操破卫,斩之。鲁闻阳平已陷,将稽颡归降。阎圃说曰:“今以急往,其功为轻,不如且依巴中,然后委质,功必多也。” 于是乃奔南山。左右欲悉焚宝货仓库。鲁曰:“本欲归命国家,其意未遂。今日之走,以避锋锐,非有恶

12、意。”遂封藏而去。操入南郑,甚嘉之。又以鲁本有善意,遣人之。鲁即与家属出逆,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邑万户,将还中国,待以客礼。封鲁五子及阎圃等皆为列侯。 鲁卒,谥曰原侯。子富嗣。 (选自后汉书张鲁传)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祭酒各领部众 领:率领 B诸祭酒各起义舍于路 舍:筑舍 C其意未遂 遂:成就 D鲁即与家属出逆 逆:逆行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张鲁善于决断、抢占先机的一组是(3分) 犯法者先加三原,然后行刑 关西民奔鲁者数万家鲁从之 欲举汉中降 于是乃奔南山遂封藏而去 A B C D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鲁设驿站

13、,供客人饮食起居,对犯法的人网开一面,因此各地民众都心悦诚服地归附他。B张鲁被任命为镇夷中郎将,兼任汉宁太守,后来有人挖出一块玉印,众人想要推举他做汉宁王。C张鲁在汉川将近三十年,听说曹操大军来征讨就想投降,鉴于他的弟弟张卫被斩首而作罢。D张鲁因在率众奔往南山的途中有封好仓库的实际行动,加之本就有归降之意,而备受曹操赞赏。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皆校以诚信,不听欺妄,有病但令首过而已。(3分) (2)遽称王号,必为祸先。(3分) (3)今日之走,以避锋锐,非有恶意。(3分)13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短文画线处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臣闻古之君

14、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战国策)14阅读下面王安石的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钟山即事涧水无声绕竹泣,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注:这两首诗是王安石在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日游钟山时的所见所感。 (1)请提出第一首诗的诗眼并做分析。(3分)(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两首诗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不同。(5分)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2)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3)制芰荷以为衣兮, 。(屈原离骚) (4)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 (5) ?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6)采之欲遗谁, 。(涉江采芙蓉) (7) ,环佩空归月夜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8)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贾谊过秦论)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