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ppt课件.ppt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25054268 上传时间:2020-03-15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ppt课件.ppt(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八章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1 n 现代学校组织是由若干个班级构成 作为学校各 种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班级直接和集中反 映了学校组织的社会职能和社会关系 班级作为 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 有着自身的社会 特征和社会功能 学生在班级中进行学习和社会 交往 产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 因此 班 级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校教育管理有着特别的 意义 对班级进行社会学的分析 是教育社会学 微观研究的重要方面 第一节 班级组织的特性 n 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班级是履行着学校组 织的社会职能 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进行活动 有着一定社会关系结构的综合性群体 n 一 班级的社会属性 一 班级社会群体

2、具有较统一的目标 u就班级群体成员而言 他们都是基于在一定空间的直接接触而 结合到一起的 成员所共有的某种文化上的同质性在于他们所 追求的某些共同的目标 即完成预期的社会化 或者说是预期 的社会化的目标把他们统一起来 第一节 班级组织的特性 n 二 班级社会群体具有变化的群体结构 u由于班级群体规模比较大 成员之间关系密切且带有比较浓厚 的情感色彩 班级存在许多非正式群体 使班级中的分工和权 力分配经常变化 并且带有不确定的 临时的和偶然的特征 班级比其他社会群体的结构更加复杂 角色分配和人际关系也 具有更大的变动性 三 班级社会群体互动方式具有双重性 u班级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直接

3、的 面对面的互动 这是一种具有情感和理性双重性的互动 教师通常是以理性 为指导与学生进行情感交往 学生则常常以情感为途径 理解 和接受教师的教导和班级的规定 第一节 班级组织的特性 n 二 班级组织的特性 一 自功能性 u在现代教育中 班级组织的生存目标具有 内指向性 班级 组织所产生的首先是与其成员的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功能 二 半自治性 u1 从学生的自主意识水平来看 班级组织的运行趋向于半自治 u2 从学生的组织调控技能来看 班级组织的运行滞限于半自治 u3 从学生的相对地位来看 班级组织的运行被控于半自治 第一节 班级组织的特性 n 三 班级的社会功能 一 社会化功能 u学生的社会性是在

4、现实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形成和发展的 班级社会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情景 角色选择 和社会规范 为学生社会性的实践创造最佳条件和机会 二 选择功能 u班级社会体系为学生在多样化社会角色和多元化的社会价值中 提供各种选择的可能性和条件 使之获得相应的角色 机会和 地位 为今后的社会生活奠定了基础 第一节 班级组织的特性 n 三 个性化功能 四 监护功能 第二节 班级组织的结构 n 作为社会系统的班级 有一个正式结构和一个非 正式结构 他们同时并寸 意味着学生需要应付 两类价值观 而且也成为学生在班级中地位高低 的两个纬度 第二节 班级组织的结构 n 一 正式结构 班级正式结构主要把学生

5、看成是学习者 教师在教学 过程中表现出的并传递给学生的期望和行为 在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教育措施和教师的教学策略 同 时 学生的表现是由教师给予正式的心理报酬 如以 分数 表扬等表示 这种情形构成了班级成员在班级 结构中体现学术成就的主要基础 我国班级的正式结构 u班干部 这是班级正式组织中最重要的角色 u小组长 u小组一般成员 第二节 班级组织的结构 n 二 非正式结构 班级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 主要由学生个体之间的人 际关系决定 并以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为参照 一 非正式群体特征 u1 人数少 u2 吸引力强 u3 集体性 强 u4 沟通效率高 级组织的非正式结构 同样是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发

6、展 的文化资源 学生从自己在非正式结构中所处位置进 一步体验着社会地位差异 接受着群体水平上的肯定 或否定的社会评价 形成群体生活中的成功感 平凡 感 失落感或失败感 第二节 班级组织的结构 二 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的作用 u班级组织的非正式结构实际上反映了班级成员人际关系的复杂 结构 由于这种人际关系的形成并非建立在正式角色关系的基 础上 而完全建立在同学之间情感需要的基础上 它对成员的 功能具有两面性 u1 积极作用 u 1 满足学生的交往与表现自我的需要 u 2 促进班级组织内意见沟通 u2 消极作用 u 1 群体内部的过多接触 容易影响其成员对班级组织活动 的参与 u 2 群体利益的一味保

7、护 容易导致群体发展成为班级组织 内的 独立王国 第二节 班级组织的结构 n 三 班级组织结构的关系 无论是从社会学或心理学特征上看 这两种结构都是 互为补充的 当学生感到一种结构不能满足其个人需 要和期望时 就会设法在另一个结构中得到满足 有 研究指出 当学生或家长对班级正式结构感到不满意 时 便会有意去支持班级非正式结构中那些突出的 非学术性的 甚至事实上是反学生性的不良倾向 如 搞小圈子 总之 无论是班级正式结构或非正式结构 都有助于学生的社会性学习 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一 种隐性文化 成为学校教育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 班级组织中的互动 n 如果说结构是班级组织的静态层面的话 互动则

8、是班级组 织的动态层面 班级的功能常常是多方面的 他们既包括知识的传递 与接受这种交往 也有情感方面的交流与分享 等等 班级应该满足学生六个方面的要求 懂 的满足 知识的认知领会 会 的满足 技能方面的进 步 变好 的满足 道德态度的转化 快乐 的满足 解放感的获得 得到承认 的满足 承认与被承认的问题 有用 的满足 贡献和成 果的问题 在实现这些功能的过程中 既有教师与 学生之间或学生与学生之间正式的角色互动关系 也 有他们之间各种非正式的互动关系 第三节 班级组织中的互动 n 一 师生互动 一 师生互动类型 u1 教师中心互动模式 u2 知识中心互动模式 u3 学生中心互动模式 二 师生互

9、动的过程 u1 教师对互动情境的界定过程 u 1 教师的一般观念 u 2 对学生的具体认识与期待 一种源自教师的特定框架 另一种来自教师的经验 u教师对学生期待的相对稳定性导致师生互动对班级组织成员具 有一种分化功能 首先 影响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机会 其次 影响到教师在师生互动中的言行特征 教师与 优生 互动 时的言行往往更符合教育要求 而与 差生 互动则常常会出 现 非教育性 的言行 从这个意义上说 师生互动会制造或 者扩大班级组织成员之间的差异也不过分 第三节 班级组织中的互动 u2 学生对互动情境的界定过程 u 1 学生的一般观念 u 2 学生对教师的认识与期待 u 3 教师与学生的碰撞

10、过程 u教师通常会设计一系列 生存策略 来维持其所规定的互动系 统 如 社会化 支配 磋商 亲善 等 u学生可能会采用一系列 捣蛋策略 来推测教师的容忍程度 寻求使教师接受自己的互动系统 如 形成群体 戏谑与 巧妙的反驳 挑战性的言语行为 非言语的挑战 等 第三节 班级组织中的互动 n 4 教师与学生的调整过程 1 师生互动过程并非教师 为所欲为 的过程 而 是师生双方相互界定 相互碰撞的过程 2 师生互动过程并非始终稳定不便的过程 而是师 生双方之间不断解释对方所作反应 并随时采取相应 对策的过程 第三节 班级组织中的互动 n 二 学生互动 一 根据参与者的互动行为分类 u1 社会的情绪领域

11、 与群体自身的生存有关的行为 u2 情绪中立的任务领域 与群体目标的完成有关的行为 二 互动行为类目系统分类 u 沟通 评价 控制 决定 紧张消除 再整合 三 学生选择互动对象的依据分类 u1 相似性 u2 互补性 第三节 班级组织中的互动 n 三 班级组织的发展水平 一 班级组织的发展水平 u1 孤立探索期 u2 横向分化期 u3 纵向分化期 u4 小群体形成期 u5 群体统合期 二 班级组织水平测量 u1 正向指标 u积极情绪扩展指数 A c N N 1 u内聚力指数 C ci j N N 1 2 u2 负向指标 u消极情绪扩展指数 P c N N 1 u离散性指数 D C0 N n u u n u u n u u n u u n u u 主讲人 吴文刚 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24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 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 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