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古代的思想文化.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053699 上传时间:2020-03-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古代的思想文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江苏省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古代的思想文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江苏省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古代的思想文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江苏省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古代的思想文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江苏省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古代的思想文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古代的思想文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古代的思想文化.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1(2016江苏镇江一模21)(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初儒生)即便对先秦儒家所追求的那个浪漫柔情的美好世界同样地执着,如果不想被历史和现实无情地抛弃,他也不得不清醒地面对眼前冷酷的事实。既然不能改变世界,那就只有改变世界观。 毛圣泰董仲舒对儒学的法家化改造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儒家有什么不足?(2分)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析】(1)此题问不足,“如果不想被历史和现实无情地抛弃,他也不得不清醒地面对眼前冷酷的事实。既然不能改变世界,那就只有改变世界观”说明儒学与现实不适应。 【答案】(1)不足:脱离现

2、实。(2分) 汉代儒学1(2016江苏南京、盐城二模2)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的“仁”和“欲”皆是为了“生”。“生”并没有善恶之别,只是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这才称其为恶。但是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致了人性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阳气即“本心”常被阴气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由此可知()A董仲舒借鉴了道教的阴阳五行说B程朱理学否定了董仲舒的人性观C两者皆认为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D两者皆认为三纲五常为万物本源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解析】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家等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东汉末年才出现道教

3、组织,但董仲舒是西汉儒家的代表人物,与材料中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这才称其为恶”“程朱理学认为本心常被阴气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表明两者的人性观有相似之处,故B项错误;材料中“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的仁” “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致了人性的差别”表明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三纲五常,故D项错误。【答案】C2(2016江苏镇江一模21)(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初儒生)即便对先秦儒家所追求的那个浪漫柔情的美好世界同样地执着,如果不想被历史和现实无情地抛弃,他也不得不清醒地面对眼前冷酷的

4、事实。既然不能改变世界,那就只有改变世界观。 毛圣泰董仲舒对儒学的法家化改造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 “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

5、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夫仁、谊、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春秋繁露等 材料三 董仲舒开启了儒家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请回答: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中哪些继承了先秦的儒家思想?(2分)在哪些方面发展了儒家思想?(2分)在此基础上概括指出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2分) (3)据

6、材料三指出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产生的影响。(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儒家思想在先秦和汉代的不同地位说明了什么?(2分)【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2)第一小问继承,“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夫仁、谊、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说明董仲舒的思想继承了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第二小问发展,“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体现了神化皇权和天人感应;第三小问问特点,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外儒内法和神学倾向回答。 (3

7、)此题问影响,“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体现了其奉为正统,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体现了有利于大一统、中央集权,“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体现了有利于中华民族心理特征的形成。 (4)此题问说明,从儒学在不同时代的变化可以看出思想要适应时代需要,与时俱进。【答案】(2)继承:民本、仁政。(2分) 发展:神化皇权、天人感应。(2分) 特点:外儒内法、神学倾向。(2分) (3)影响:有利于大一统、中央集权;奉为正统,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利于中华民族心理特征的形成。(3分) (4

8、)说明:思想要适应时代需要,与时俱进。(2分)3(2016江苏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一模21)(11分)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控制思想以儒家学说为核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董仲舒的社会控制思想是基于其特定理论基础之上的系统化思考,这一理论基础即是以思想、政治上的“大一统”为社会控制的理想目标,教而后善的人性论、天人感应的宇宙观为社会控制的理论前提和基础。 韩进军 刘永艳论董仲舒社会控制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 材料二 朱熹认为,只有在思想意识及封建纲常伦理上家族、宗族、国家、社会同构,才能保证国家对乡村的统治形式及有效秩序使儒家维护封

9、建纲常的价值形态获得更多更广泛的认同。 李禹阶朱熹的家族礼仪论与乡村控制思想 材料三 在一个排斥农民享有受教育权利的社会里,绅士社会掌握着知识和文化霸权,教化、伦理、法规、祭祀、宗族等一切社会责任与权力为一体,成为乡土社会的实际权威在全国范围内构造了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网络。国家所必须的思想意识包括国家的法令政策,就是通过这个网络突破了千差万别的地域性习俗与文化,渗透到那些看似封闭的乡村角落的。 杨阳王权的图腾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社会控制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目标。(3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为实现材料二中的构想提出的主张。比较材料一、二,说明董仲舒和

10、朱熹在社会控制方面的侧重点。(4分)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社会控制思想的认识。(4分)【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这一理论基础即是以思想、政治上的大一统为社会控制的理想目标,教而后善的人性论、天人感应的宇宙观为社会控制的理论前提和基础。”可知其内容为性善论和天人感应,其目标是实现思想、政治上的大一统。 (2)第一小问主张,根据材料二中“只有在思想意识及封建纲常伦理上家族、宗族、国家、社会同构”可知其提出的主张为把三纲五常视为天理,通过“存天理,灭人欲”来维护这个理;第二小问侧重点,根据材料一中“以思想、政治上的“大一统

11、”为社会控制的理想目标”可知董仲舒侧重于国家意识的形成,根据材料二中“保证国家对乡村的统治形式及有效秩序使儒家维护封建纲常的价值形态获得更多更广泛的认同。”可知朱熹侧重的是乡村宗族伦理。 (3)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三中“绅士社会掌握着知识和文化霸权,通过这个网络突破了千差万别的地域性习俗与文化,渗透到那些看似封闭的乡村角落的。”可知其观点为绅士成为乡土社会的权威,成为国家意识传播到乡村的媒介;第二小问认识,从中国传统社会控制思想的内容及影响分析作答即可。【答案】(1)内容:天人感应,独尊儒术。(2分) 目标:实现“大一统”。(1分) (2)主张:三纲五常即天理;存天理,灭人欲。(2分) 侧重

12、:前者侧重国家意识层面;后者侧重乡村宗族伦理。(2分) (3)观点:绅士成为乡土社会的权威,成为国家意识传播到乡村的媒介。(2分) 认识:传统社会控制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根本宗旨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任意两点,2分) 宋明理学1(2016江苏南京、盐城二模2)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的“仁”和“欲”皆是为了“生”。“生”并没有善恶之别,只是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这才称其为恶。但是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致了人性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阳气即“本心”常被阴气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由此可知() A董仲舒借鉴了道教的阴阳五行说B程

13、朱理学否定了董仲舒的人性观C两者皆认为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D两者皆认为三纲五常为万物本源【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解析】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家等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东汉末年才出现道教组织,但董仲舒是西汉儒家的代表人物,与材料中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这才称其为恶”“程朱理学认为本心常被阴气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表明两者的人性观有相似之处,故B项错误;材料中“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的仁” “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致了人性的差别”表明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

14、及三纲五常,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6江苏南京、盐城一模4)王阳明传习录载:“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由此判断,王阳明主张() 良知是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 良知在贤愚之间没有差别 致良知是成为圣贤的途径 良知需通过外在探求实现ABCD【考点】宋明理学;排列组合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根据材料中“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得出良知是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故正确;根据材料中“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得出良知在贤愚之间没有差别,故正确;根据材料中“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得出致良知是成为圣贤的途径,故正确;良知是通过内心自省,不是外在探求而实现的,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3(2016江苏泰州一模3)蒋传光在略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治”秩序中指出: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具有浓厚宗教性的“礼”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同时也就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由此可见宋明理学() 以“礼”为核心,构建新儒学体系 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发展 通过强化伦理道德来巩固统治 使儒学上升为正统思想、官方哲学ABC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