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提纲.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052395 上传时间:2020-03-15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提纲.doc(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年高中历史水平测试复习讲义历史()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纲要求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内容测试要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新增)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原为了解)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删去)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了解秦的统一了解“始皇帝”的来历和秦朝的三公(表述改变)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原为了解)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新增)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原为了解)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理解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原为了解)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

2、会发展的影响考点突破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1了解先秦时期的朝代变迁: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之后商朝建立。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2西周宗法制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是其主要特点。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和余子分封制(小宗),这样通过层层分封从而由血缘的亲疏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是分封制,又是分封制的连接纽带。影响:

3、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和享有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维护周朝的统治秩序,对后世社会影响很大。3西周分封制(分封者:周武王)目的:周王为巩固和扩大统治。对象:对王族子弟有血缘关系、功臣和先代贵族贵族无血缘关系等进行分封,成为诸侯。权利与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主要诸侯国:燕召公之子、鲁周公之子伯禽、宋亲周旧贵族微子。影响: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和周朝统治,有利于加强境内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但地方权力过大,易形成地方割据,是春秋战国割据纷争的根源。诸侯争霸局面出现后,周天子权威削弱。二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

4、制度的形成1秦朝的统一历史条件:a春秋战国长期的战乱,倍受苦难的人民渴望统一;b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大增,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c秦王嬴政雄才大略;d秦国“远交近攻”的统一策略灵活有效。时间和人物: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意义:a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b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人民的生产生活,促进了境内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c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标志着我国进入大一统的政治时代;d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2皇帝制的创立秦统一后,秦王嬴政为加强统治,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建立皇帝制度,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大权

5、独揽,集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于一身。其特点是:皇帝至尊“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皇权至上集行政、司法、军事权于一身,具有奖赐和惩办、提拔与贬斥、生杀予夺等大权。3了解“始皇帝”的来历(1)由来: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 首创于秦始皇。(2)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4秦朝三公制秦始皇在中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史称“三公”,丞相有左右二员,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三公相互牵制,从而集权于皇帝。5郡县制目的:秦始皇为加强中

6、央对地方的统治,接受了李斯的建议,推行郡县制。构成:秦朝的郡县制中,郡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管行政、兵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少数民族聚居地设“道”),县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兼管公文传递的“亭”)。特点:该制度与分封制相比,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的长官由皇帝和朝廷直接任免,不得世袭。影响:该制度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秦朝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广大人民的统治。奠定了中

7、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了解汉朝郡国并行制(地方行政制度) (1)目的:为巩固封建统治汉初,(2)内容: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3)影响:诸侯国威胁中央皇权(4)解决方法:景帝至武帝逐步削弱王国的势力。特别是汉武帝在汉景帝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5)结果: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衣食租税。2元朝的行省制度目的:确保元朝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内容:元朝在中央设立中书省,行宰相权,领六部。以行中书省作

8、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简称行省或省,全国分为十个行省;今江苏属于当时的河南江北行省和江浙行省。(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构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称之为“腹里”;二是宣政院管理西藏、四川和青海的少数民族地区。)特点:行省是最高地方行政区(下设路府州县),但受中央直接控制(设置监察机构,省官互迁,集民事、军政、赋税等权力于中央,定期向皇帝述职)。影响: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设置: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

9、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3唐朝三省六部制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1)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2)六部:(尚书省下设)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3)概况: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 工六部。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当时在门下省设立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政的场所;后来凡参加政事堂议政者身份也等同宰相。(4)意义:三省的长官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

10、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4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历了“世官制”(主要推行于先秦时期,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汉武帝创立,魏晋南北朝时期演变为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隋唐开始,考试选官)三个阶段。夏商周时期,主要是世官制(世袭)、汉朝的察举制(孝廉)、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门第)和隋唐至清末的科举制度(读书考试)。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朝废除丞相制度鉴于宰相“专权乱政”,妨碍皇权行使,明太祖朱元璋正式下令罢除丞相职位,使吏、户、礼、兵、刑、工

11、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这样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然而又导致繁杂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2内阁制的设立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丛杂政务集于皇帝一身。设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影响: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机构,君主专制大大强化。为防止内阁演变成事实上的宰相,威胁皇权,皇帝又以司礼监的太监 对内阁加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朝政治黑暗的重要原因。)3军机处设立目的:清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始设军机房,后改名军机处。职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须由皇帝钦

12、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特点:a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无决策权;b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小(简速密);c政治决策具有的封闭性。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4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巩固封建统治。弊:皇帝个人独断,难免决策失误;官吏唯上是从,必然导致官场腐败,行政效能低下。地方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导致中国社会保守停滞,拉大东西方差距

13、,为近代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埋下祸根。专题二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考纲要求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测试内容测试要求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了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了解黄海海战了解台湾军民发割台斗争(新增)了解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新增)侵华日军的罪行了解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了解南京大屠杀和日军进行细菌战的罪行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了解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抗战的重大史实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的史实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14、建立和作用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并认识其意义考点突破一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对中国的侵略1列强侵华的史实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发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首先打开了中国大门,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国和法国发动,战争期间及战后俄国侵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日本发动,和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德、奥、美、法、英、意、日、俄发动,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的实现。中国战败,签订了辛丑条

15、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主要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南京条约(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最能体现当时列强侵略的主要意图和时代特征)。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内容:割辽东半岛(后俄法德干涉未能得逞)、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最能体现当时列强侵略的主要意图和时代特征)。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列强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