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201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044134 上传时间:2020-03-1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201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201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201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201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201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201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201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远市清城区201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测试试题(2010、12)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谥号侍奉 糟粕血泊 模样模范 B隽英家眷 偌大诺言 牲畜畜牧C犒赏依靠 绯红扉页 熨帖熨斗 D商贾蛊惑 蜡烛污浊 禅让禅宗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成也国亡,败也国亡。越王勾践会稽山败于夫差,两年时间,勾践含污忍垢,居石屋为夫差精心养马,甚至亲尝夫差粪便识其病情,赚得夫差信任。归国后,卧薪尝胆,亲近百姓,拉帮结派,日夜操劳,寝食不安,完成了十年生聚,十生教训,宝剑一挥,兵民争先,终于洗雪大辱,灭亡吴国,成就了一方霸业

2、。勾践集复国兴邦智慧与归附人心才情于一身,倒是因国亡国复而名垂青史。A含污忍垢 B拉帮结派 C寝食不安 D名垂青史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12月3日,中国联通向社会各界做出郑重承诺:遵守国家有关法律,严格执行信息安全管理规定,绝不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包含淫秽色情等违法信息的行为。 B众多明星的加盟成为建国大业吸引观众追捧的卖点,首映4天半,以10147万票房和288万多观影人群,荣登本周排行榜榜首。 C一些食品安全专家认为,农夫山泉和统一企业3种饮料总砷含量超标的事件是由一连串不应该发生的“低概率事件”和“低级错误”构成的,如此巧合,实属罕见。D“80后企业少掌门寻找青春美丽校花”

3、一事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教育厅有关人士认为,学校一定要采取措施,严格执行校内日常管理规范,防止这种现象再次发生。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或称之为“贬官文化”。 , , , , 。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衬,俱著声名。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就恢复其名誉。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A B C D二

4、、本大题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

5、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佗之绝技,凡此类也。太祖闻而召佗。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

6、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 注 头风:头痛病。考竟:拷问,死于狱中。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尉黄琬辟 辟:征召 B若其虚诈,便收送之 收:收买C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恒:经常 D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节度:(服药的)禁忌和注意事项。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B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C无所知,因破取/佗

7、久远家思归,因曰D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7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华佗医术高明的一组是(3分)A 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佗之绝技,凡此类也B 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佗针鬲,随手而差C 语其节度,舍去辄愈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D 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华佗原是读书人,外出求学,通晓几种儒家经典,当时不止一人要他出来做官,他都不接受,但后来他对自己从事医业也常产生后悔之情。B华佗懂养生之道,医术更是高妙,特别擅长针灸、外科。他让病人饮用麻沸散进行麻醉,然后进行手术,开腹断肠,病人都没有感到痛苦。C华佗故意接受一位郡守

8、很多财物,又不为他医治,不久又退还财物走掉了,还留下一封信辱骂郡守。郡守被激怒,吐了几升黑血,病就好了。D曹操让华佗专为自己医治头痛病,后来华佗回家,迟迟不肯再来。曹操很生气,认为华佗不愿为自己根治头痛病,把他抓起来,在狱中拷打而死。9断句和翻译。(9分)来源:高考资源网(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曲线的句子断句。(3分) 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3分)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3分)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虞美人春愁陈 亮 东风

9、荡飏轻云楼,时送萧萧雨。水边台榭燕新归,一口香泥、湿带落花飞。 海棠糁径铺香绣,依旧成春瘦。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注】陈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曾多次上书孝宗皇帝陈述恢复方略,均无功而返。在长期的乡居中,被奸人陷害,屡遭牢狱之灾,几乎被杀。但他的志向丝毫未改,思为世用。(1)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其情感?(3分) 答:_ (2)这首词题为“春愁”,作者所愁的到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答:_1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_。求之不得,_。优哉游哉,辗转反

10、侧。(关雎)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李白蜀道难) (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_,行道之人弗受;_,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4)而宋荣子犹然笑之。_,_,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庄子逍遥游)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城市化的中国式歧义秋风城市化就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这似乎已成为常识。大量农民工因经济衰退失去在城镇的工作岗位,返回乡村,生活将陷入困境,于是,很多人提出,政府应当更为积极地推进城市化,“人口必须大规模集中在城市”。但是,这很可能是一个错误,一个已经造成巨大经济社会问题的错误。城市

11、化是什么?稍微观察一下当下中国就会发现,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是,城市存在较为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乡村则没有。人们之所以愿意生活在城市,就是看中了这些公共设施带给自己的收益。它意味着生活的便利、高效,也意味着文雅。这是城市对人们的吸引力所在。依据这一观察,人们当然可以说,要满足人们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但是,如果考察一下其他国家,就会发现,其实,这些公共设施在乡村同样存在。即使稍微差一些,也不会差太多。这样的事实足以让人们反思关于城市化的理念。确实,城市化意味着一系列现代公共品。它可以区分为有形的、无形的两大类。无形的公共品就是较为合理的治理制度安排,有形的公共品就是

12、公用基础设施。它们共同支持了城市较为高效、便利的生产和生活网络。从历史演化的角度看,在欧洲,这些公共品最早出现、发育并完备于城市。现代城市形成于中世纪,当时的城市是广袤的封建制网络中的孤岛。与当时的乡村地区相比,城市更为自由,较早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自治制度,当时有“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一语。同时,城市因为聚集了商业、工业,并卷入更大范围的交易网络中,因而,财富的生产效率更高,因而也就更有能力建设便利的基础设施。这样,城市就率先“现代化”起来,城市也就成为现代文明的发育点,伦敦、巴黎、纽约等现代化的城市后来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然而,只要政府没有对知识、人力、资源的流动施加人为的法律与政治限制,则形

13、成于城市的现代文明元素,必然逐渐扩展到乡村地区。如哈耶克所说,现代文明的特性就是具有“可扩展性”。这也正是欧美各国历史上所发生的故事。确实,在这些国家,大量人口聚集到城市居住了,国民的城市化率相当高。但另一方面,乡村地区的人口并未继续生活在原来比较低劣的环境。相反,乡村地区也引入了城市的制度,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换言之,乡村也城市化了。乡村人口不必迁徙到城市,同样也能够享有现代的各种基础设施。这样一来,一个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生活,基本上不再是在幸福与痛苦、机会与困顿之间进行选择,不是全有或全无的选择这其实根本不是选择。相反,只有当城市与乡村的公共基础相近的时候,才有选择可言。城市与乡村自

14、然地形成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们各有优劣,当其基础设施相近的时候,人们方可各依性情进行权衡抉择。因而,人们看到,在乡村城市化的国家,既有人从乡村迁居城市,但也有人从城市迁居乡村。同一个人,一生也可以在城乡之间多次来回迁徙,因为人生不同阶段的追求不同。城市化不等于人口大规模迁居城市。当然,在城市化发展之初,会有人口迁居城市的大趋势,但在中国,制度的不健全却使这种流动变成畸形的单向流动。户籍制度既限制人口从乡村流入城市,也限制人口从城市流向乡村。政府则基于现代化就等于城市化的理念,只在城市建设现代基础设施,基本遗忘了乡村。于是,在中国,现代化就只是城市的现代化。长期实行这种城乡歧视政策的结果是,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城市永远是公共品供应充分的城市,乡村永远是公共品恶劣的乡村。这样,乡村人口尤其是其精英被诱导长期地、大规模地迁入城市,哪怕他们在城市享受的公共品大打折扣。城市不断筛选、抽取乡村的精英,由此导致一个可怕后果:乡村丧失了自我发展的主体。专家们说,进入城市就是乡村人口享受幸福的前提。就当下的现实而言,这说法完全正确。问题是,我们能够设想一个全部人口都迁入城市集中居住、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