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040940 上传时间:2020-03-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年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图1为我国某沿海地区等高、等深线图(单位:米),图2为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同答14题。ad1下列区域中有明确界线的是A文化区域B行政区域 C气候区域D商业区和住宅区2最不适合在该地区发展的经济活动是 A晒盐 B建港口 C滩涂养殖 D海滨旅游3图l与图2剖面图相符合的剖面线是 Aaa Bbb CCC Ddd4图l中CC剖面线最大高差H为(单位:米) A64H65 B69H70 C74H75 D70H80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

2、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结合下图回答56题5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第三产业的发展 D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6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 AABCBCABCBCADBAC7热红外遥感影像亮度可反映地物表面温度,地物的表面温度越高,在影像中就越亮晴天正午时刻,下列地物在同一幅热红外遥感影像中最亮的是

3、A公路B菜园C鱼塘D果园图中示意某GIS软件显示的某校部分建筑分布的地图窗口及其属性(如用途、建筑面积、建筑高度等)的浏览窗口(面积单位:m2;高度单位:m)读图,完成8-9题8若图中浏览窗口中的建筑物属性与地图窗口中的图形对应,此时浏览窗口中选中的对象对应的图形是 ABCD9某兴趣小组要对学校所在城市的公交布局进行研究,提出合理化建议,运用了GIS系统,在GIS数据库中,须调用的专题图层有下列中的地形图层交通图层气候图层人口图层商业网点图层水系图层管网图层城市图层ABCD截至xx年,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2.3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读我国xx年(与xx年相比)荒漠化类型

4、动态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10我国水蚀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于 A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11我国土壤盐渍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气温升高,蒸发加大B灌溉方式不合理,只灌不排等 C地势低洼,地下水溢出地表 D过度放牧,草场大面积退化 12影响图示荒漠化面积动态变化的人类活动主要有 A洞庭湖区推行退田还湖政策 B“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 C呼伦贝尔草原煤矿大规模开采 D云贵高原开荒种植玉米如图为“某地区土地退化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13图中所表示的土地退化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我国的19.3%11.0%3.4%强度退化中度退化轻度退化水蚀风蚀化学退化物理退化A黄土高原B华北平原C西北内

5、陆D南方低山丘陵 14为避免该区域土地的进一步退化,下列做法合理有效的是 A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B引水灌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C严禁乱砍滥伐和过度放牧D广泛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5该固定沙丘 A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B深层土壤含水量低C68月土壤含水量低 D68月土壤含水量高16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风速较大蒸腾量较大气温较高降水较少ABCD右图为我国某河源地区不同海拔和坡向的草地退化率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7该河源地区

6、草地退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过度樵采B过度农垦 C过度放牧D过度利用水资源 18当地人类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可能位于 A东坡 B西坡 C南坡 D北坡19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主要沙源 A河流从上游携带堆积B风从西北沙漠地区带来 C河湖水位低泥沙裸露D当地草场退化地表裸露 20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可采取的最可行有效措施是 A植树造林B设立阻沙墙C及时清扫积沙D禁止放牧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变化统计图,完成下列各题。211937xx年,该区域 A荒漠化面积扩大了近5倍 B人均耕地面积增大 C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增加幅度相当 D人口总量大致翻了一番22导致该区域荒漠化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环境

7、的变迁B耕地面积的变化 C人口数量的变化D放牧强度的变化读图,回答2324题。(注:X1、X2中一条画法正确,另一条错误;Y1、Y2亦然。请选择正确的曲线作答)X河 Y河中国最长两条河流部分河段沿程水温变化图23海拔2000米河段,X河7月水温和Y河2月水温,分别大约是A20和12 B 11和12 C21和6.5 D18和6.524X河上游与Y河上游共同的特点是A流量小 B含沙量大 C有冰期 D水能资源丰富右图为“xx我国四个地区各类耕地比重统计图”。读图,回答2526题。25据图可知A东部地区有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在全国最大B25以上坡耕地比重小的地区,灌溉设施多C耕地比重大的地区,25以上坡

8、耕地比重大D东部地区25以上坡耕地面积大于中部地区26关于四个地区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有B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旱涝灾害发生频次高于东北部地区C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完善,中部地区机械化水平高D东北部地区与中部地区耕地面积相等,农业生产差异小 右图中,、间为海区,地附近有著名的河口三角洲,、的附近都有重要海港和重要铁路经过或连接。据此回答27题。27关于港口的说法正确的是A濒临海域属于我国重要内海 B输出的物资中水稻等农产品比例最高C其经济腹地主要为黑吉辽三省区 D该港是我国北方沿海航线的中心港口下左图为我国某地区区域图,下右图为甲河流上一水文站测到的某月连续两天流量随时间变化曲线,乙地区是浙江纺织服

9、装业向新疆转移的主要地区之一。回答2830题。28根据右图信息推测甲河流在图示时间内流量变化特点及成因最有可能是A第一天降水量大,流量大 B第二天降水量小,流量小C第一天天晴,流量变化大 D第二天天晴,流量变化小29乙地区吸引纺织工业转移的区位优势是A原料丰富 B劳动力充足 C生产协作好 D交通便利30大型纺织集团在乙地区建立“农场轧花厂纱线厂”产业链,主要原因是(A产业基础雄厚,人才技术优势突出 B土地资源丰富,利于扩大生产规模C优惠政策多,基础设施完善 D可形成集聚效应,降低生产成本第II卷非选择题(40分)31读“甘肃省地理简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简述图示区域降水的空间分布

10、特点,并指出主要影响因素。(4分)(2)图中200mm年等降水量线向西北方向弯曲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3)分析古丝绸之路从图中山脉东北麓经过的区位优势。(4分)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西藏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面积约120万平方千米,人口约317万人。近年来,西藏凭借天然环境和无污染草原、耕地与水土等优势,发展有机农牧业生产,积极开发高原有机康食品、高原保健药材、心灵休闲旅游和清洁能源,推动“净土”健康产业发展。下图示青藏地区。 (1)说明“净土”健康产业的特征。(4分)(2)推测“净土”健康产业对西藏地区发展的有利影响。(6分)(3)分析西藏发展“净土”健康产业的有利条

11、件。(6分)33阅读青海省图(下图)及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材料一 青海省B地区牧场牧草变化表(数字越大,牧草质量越差)。13级4级5级6级总面积(平方千米)198509265213386111 17219970048351710 793材料二 青海省过去的经济模式是挖矿、卖原料,把初级产品输入到东部地区进行加工。2010年3月15日国务院批复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总体规划,重点规划建设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1)图甲中B地区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草场退化,据表说明该问题的具体表现,并简述该地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10分)(2)在各循环经济工业园中,通过清洁生产,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说明该模式的主要效益。(4分)xx上学期xx级第七次双周练地理答案一、单项选择题(6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BBACDBADCA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BCCCBCCCB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CCDDCBACAD二、综合题(40分)31(10分)(1)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海陆位置。(4分)(2)该处为山地,海拔高,对气流抬升作用强,降水较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