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031959 上传时间:2020-03-1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西城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北京西城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北京西城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北京西城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北京西城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西城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西城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西城区2010年抽样测试高 三 语 文 试 卷 20101说明:1本试卷包括第卷、第卷两部分,共 12页。 2请用钢笔将所有答题内容写在另附的答题纸上。 3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 卷一、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风采 循序渐近 恫吓(h) 麻痹大意(p)B提纲 暴殄天物 诤友(zhn) 力能扛鼎(n)C艰巨 貌和神离 歼灭(jin) 强词夺理(qin)D模形 无上光荣 讣告(b) 栉风沐雨(zh)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沾化冬枣以其脆甜的口感赢得消费者青睐,但屡屡遭遇山寨货 围

2、攻,想突围却又苦寻无路。生活中,我们不怕困难,怕的是丧失前进的勇气;学习中,我们不怕 ,怕的是失去了目标。这篇文章构思新颖、匠心独具,平淡中显示出作者不凡的文学功底,确实是我们学习的 。A大力 停止 典范 B大举 停止 典型C大力 停滞 典型 D大举 停滞 典范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商业公司一般只让自己的业务员开拓市场,而不让其控制客户,以防备他们另起炉灶。 B因为被双规官员的情况仅在小范围内公布且语焉不详,民众的猜疑也就四处流传发酵。C在企业间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形下,没有什么联盟颠扑不破,所谓的价格联盟也不例外。D虽来自非洲小国,可作为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能在霸权面前保持尊

3、严,从不低三下四。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突发事件一旦出现,市民是否掌握应对不同灾害事故的安全知识和自救、救人的技能,将直接关系到能否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B一次性用品已经成为文明生活质量的标志,但是由于回收管理不及时、消费者随意丢弃以及产品本身降解困难的原因,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C“TPR教学法”的精髓就是要向幼儿提供充分的视听信息,使幼儿自己透过观察与模仿深入了解并加工信息,不知不觉地说出一口纯正的英语。D美国医疗协会所出版的一份专门刊物中指出,一剂对人体无害的广泛使用的综合药物,在患者服用之后,会持续地破坏维生素C达3个星期以上。5红楼梦中薛宝钗说:“一个香

4、菱没闹清,偏又添了你这么个话口袋子,满嘴里说的是什么:怎么是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又怎么是温八叉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放着两个现成的诗家不知道,提那些死人做什么?”下列对其中划线部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工部,杜甫,唐代诗人,曾为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风格“沉郁顿挫”。B韦苏州,韦应物,唐代诗人,曾为苏州刺史,故也称韦苏州。其诗风格闲淡简雅。C温八叉,温庭筠,晚唐词人,“八叉手成八韵,名温八叉”。其词风格浮艳靡丽。D李义山,李清照,南宋词人,其作品往往主题凄切,文辞难懂。其词风格隐晦含蓄。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表明,人人都有

5、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 , , , , , ,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放弃的事物。一旦别人代替自己做出选择 就会感到自己的主权受到了威胁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 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 而不愿意做被人控制的傀儡 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时A BC D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居之不疑。秦人笑之,尊卢沙曰:“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翩翩然南。迨至楚境上,关吏絷之。尊卢沙曰:“慎毋絷我,我来为楚王师。”关吏送诸朝。大夫置之馆,问曰:“先生不鄙夷敝邑,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承颜色日浅,未敢敷布腹心;他不敢有请,姑闻

6、师楚之意何如?”尊卢沙怒曰:“是非子所知!”大夫不得其情,进于上卿瑕。瑕客之,问之如大夫。尊卢沙愈怒,欲辞去。瑕恐获罪于王,亟言之。 王趣见,未至,使者三四往。及见,长揖不拜,呼楚王谓曰:“楚国东有吴越,西有秦,北有齐与晋,皆虎视不瞑。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刑白牲,列珠盘玉敦,歃血以盟曰:不祸楚国,无相见也!且投璧祭河,欲渡。王尚得奠枕而寝耶?”楚王起问计。尊卢沙指天曰:“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王曰:“然敢问何先?”尊卢沙曰:“是不可以空言白也。”王曰:“然。”即命为卿。 居三月,无异者。已而晋侯帅诸侯之师至。王恐甚,召尊卢沙却之。尊卢沙瞠目视,不对。迫之言,乃曰:“晋师锐

7、甚,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王怒,囚之三年,劓而纵之。尊卢沙谓人曰:“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终身不言;欲言,扪鼻即止。 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媒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然则尊卢沙之劓,非不幸也,宜也。 (取材于宋濂宋文宪公全集)【注】君子:指作者宋濂自己。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姑闻师楚之意何如 师:以为师。B王趣见,未至 趣:催促。C闻晋约诸侯图楚 图:谋取。D或可少售其妄 售:实现。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瑕客之,问之如大夫

8、/ 顷之,烟炎张天B尚得奠枕而寝耶 /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C盖往往藉是以媒利禄 /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D然则尊卢沙之劓,非不幸也 /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尊卢沙“大言无当”的一项是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 不祸楚国,无相见也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 是不可以空言白也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 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A B C D10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尊卢沙大言不惭,声称自己能游说楚王,因此一到楚国就受到楚国官吏的礼遇。B尊卢沙的大张声势和故作高深的表现,帮他先后几次过关,终获机会进见楚王。C尊卢沙以对晋等诸侯图楚形势的分析打动了楚王,并且很

9、快就被楚王任命为卿。D尊卢沙大言无当以致于最后被劓鼻,作者认为他的引祸上身实际上是自作自受。第 卷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8分。11第卷文言文中说:“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意思是说,凡是没有真本领而故作高深欺骗人的,都没有好结局。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生活中这一类现象的认识,并作简要分析。要求不少于200字。(10分)1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3分)今夫水非火则无以济非木则无以屯非金则无以节非土则无以比是故夫智不丽乎仁则察而刻不丽乎礼则慧而轻不丽乎义则巧而术不丽乎信则变而谲俱无所丽则浮荡而炫其孤明 (取材于周易外传卷一)13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8分)渡湘江

10、 杜审言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注】唐中宗时,杜审言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边陲。这首诗是他在这次流放途中所写。迟日,春日。诗经七月:“春日迟迟,采繁祁祁。” 京国人南窜,意指从京城放逐至峰州。(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一句,诗人春天经行一处园林,回想它秋天时的荒芜和破败,不禁悲从中来。B第二句,写到了南下途中鸟语花香的美好,也传递了诗人即将渡江赴边的愁苦。C第三句承上启下,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感湘江北流,皆因“京国人南窜”。D结尾句中作者借“湘江水北流”点破诗题,又以“不似”寄托自己的无奈慨叹。(2)诗中的

11、“悲”“愁”情绪,作者是运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的?请结合这首诗的前两句作简要分析。(5分)14在下面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7分)(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 (韩愈师说)(3)少焉, ,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前赤壁赋)(4)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5)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国殇)(6)暧暧远人村,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7)风急天高猿啸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四、本大题共

12、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劳动力要素的可流动性是实现社会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重要前提。近年来,尽管农村劳动力个体通过不同的非农化路径走出了农业环境,但传统的地缘、亲缘、血缘关系的纽带仍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大量的由农民工结成的“同乡会”“老乡会”,扎根于各地城市,其中一部分已逐渐具有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我服务的自发的非正式组织的性质,发挥着“制度外”的某些重要功效,因此被泛称为“地缘维权组织”。“地缘维权组织”是对体制改革、结构变迁条件下的经济社会的功能性适应。有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在流动方向的选择、资源获取能力的提升方面受自身以及社会资本的限制,很难在城市中将

13、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纳入到市民的关系网络中去,很难在城市中积累自身的社会资本,也就难于利用社会资本来寻求更好的机会。于是,只能转向因同乡关系、亲缘关系等建立起来的社会资本。因此,“地缘维权组织”成为其成员寻求发展资源的有效途径,也成为其成员权益缺失时的主要依赖对象,前者如就业、教育、医疗等,后者突出表现为在劳动关系、劳资关系中的权益损害和权利侵害。在地缘、亲缘、血缘的纽带作用下,“地缘维权组织”成员靠传统的互帮互信维系,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自发”的秩序。他们在“能人”的领导下,通过集体寻找优势资源、集体诉讼、集体维权等集体行动,能够大大提高成功的机率,减少风险。其成效,有时表现为一般的交流、沟通、济危解困、内部矛盾分歧的调节等,更强势的体现是在外部化的维权等行动方面,即在外部谈判、调解、诉讼等活动中,提高了维权的力量,也降低了福利损失,在客观上减少了个体采取极端手段或默认不语现象的发生,化解了某些不必要的代价。在市场经济的一些基础性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农民工保障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地缘维权组织”有其突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