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陕西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023371 上传时间:2020-03-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陕西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7届陕西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7届陕西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7届陕西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7届陕西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届陕西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届陕西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届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宋代童蒙教育与前朝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突破了门阀士族严格的等级制度,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其原因主要在于:宋代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强化,促进了庶族地主阶级与小农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社会阶级基础;宋代最高统治者提倡的“兴文教,用文人”,改革科举制度,为宋代童蒙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开辟了现实途径。宋代童蒙教育对象,除了赵宋宗室子孙和一般官僚地主家庭的子弟以外,相当一部分是出身于平民的农家子弟。此外,历来位居四民之末的商人也非常重视对其子弟的教育

2、。农工商各教子读书成为宋代社会的一道独特风景。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童蒙教育目的多元化趋向的形成。宋代童蒙教育除了以理学为核心的道德教化目的进一步彰显,以及为科举之预备目的进一步强化以外,童蒙教育为生计和职业准备的目的初步显现。由于科举考试竞争十分激烈,能及第者毕竟是少数,当人数众多的农工商子弟的科举之梦在屡试屡败中破灭时,其读书目的往往也随之发生变化。袁采在袁氏家训中明确指出: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宋代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促使童蒙教育重心下移至民间,童蒙教育出现了事实上的双轨制,即一是包括专为皇室、贵族子弟

3、设立的官学教育系统,二是包括专门为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子弟设立的私塾、义学、家塾以及其他民间教化形式在内的私学教育系统。私学教育系统中接受教育的主要是人数众多的田夫牧子和工商小民,他们的天职无非“辟土植谷”“作巧成器”“通财鬻货”,因此,他们所读之书系“杂字”、百家姓之类。广大中下层平民及其子弟在常读熟记中了解五谷杂粮、农什器具、日用家什以及生产、生活方面的基本技能,进而达到上账不难等基本技能的掌握的目的。此外,宋代许多著名学者如朱熹、吕祖谦等,在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蒙童进行一些自然、科学常识的教育,以培养博学、广闻的儿童。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宋代童蒙教育内容中不仅有云维

4、何兴,以水之生。雨维何降,以云之蒸等自然常识,也出现了以欧阳修的州名急就章、方逢辰的名物蒙求等为代表的专讲名物制度、自然常识及科技知识的童蒙教材。宋代童蒙教育凭借其大众化的特点,不仅促进了整个宋代社会文化的相对普及和下层民众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上层精英文化向下层大众文化的传播和转变,对维护封建宗法社会的稳固和延续封建统治发挥了独有的文化效应。同时,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也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童蒙教育社会化普及化发展的先河。(摘编自郭娅试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宋代童蒙教育呈现出大众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宋代教育突破了门

5、阀士族严格的等级制度,普通百姓有了更多的受教育的机会。B宋代童蒙教育的目的渐渐地发生变化,其原因之一是科举考试竞争激烈,大多数农工商子弟根本无法实现一举成名的梦想。C宋代童蒙教育体系包括为皇室和贵族子弟等设立的官学教育系统,及面向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普通百姓子弟设立的私学教育系统。D宋代许多著名学者对童蒙教育做出过贡献,如袁采、朱熹、欧阳修等人,他们或提出过童蒙教育的理论主张,或编写过相关教材。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宋代最高统治者提倡“兴文教,用文人”,改革科举制度,这些因素为宋代童蒙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发挥了一定作用。B“农工商各教子读书”反映了宋代童蒙教育

6、对象非常广,除了赵宋宗室子孙、一般官僚地主的子弟外,还有众多的田夫牧子和工商小民的子弟。C宋代童蒙教育的目的虽然仍包括道德教化和为科举考试做准备,但是更加重视自然、科学常识教育,注重传授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基本技能。D宋代以百家姓州名急就章名物蒙求之类的书作为童蒙教育的教材,帮助孩子们识字、认识名物,并且普及自然常识和科技知识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宋代童蒙教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系统,教育目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逐渐多元化。B宋代的童蒙教育不仅保障了官僚贵族子弟能够读书,而且为平民百姓子弟也提供了上学读书的机会,客观上推动了

7、教育的大众化。C宋代童蒙教育在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为宋代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宋代文化等方面的发展。D宋代童蒙教育促进了下层民众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因而上层精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向下层大众传播,维护了封建统治。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王继恩,陕州人,周显德中为内班高品,太祖召见,赐名,累为内侍行首。 雍熙中,王师克云、朔,命继恩率师屯易州。自岐沟关、君子馆败绩之后,河朔诸路为契丹所扰,城垒多圮。继恩按行增筑之,后改皇城使。李顺乱成都,命为剑南两川招安使,率兵讨之。军事委其制置,不从中覆。管内诸州系囚,悉得

8、以便宜决遣。四月,继恩避大道由小剑门路入研石砦破贼,斩首五百级,贼众望风奔走,杀戮溺死者不可胜计。获顺及铠甲、僭伪服用甚众。朝议赏功,中书欲除宣徽使。太宗曰:“朕读前代史书,不欲令宦官预政事。宣徽使,执政之渐也,止可授以他官。”宰相力言继恩有大功,非此任无足以为赏典。上怒,深责相臣。继恩握重兵,久留成都,转饷不给,专以宴饮为务。每出入,前后奏音乐。又令骑兵执博局棋枰自随,威振郡县。仆使辈用事恣横,纵所部剽掠子女金帛,军士亦无斗志。州县有复陷者。继恩初事太祖,特承恩顾。太宗忠之,自是宠遇莫比。喜结党邀名誉,乘间或敢言荐外朝臣,由是士大夫之轻薄好进者从之交往,每以多宝院僧舍为期。有潘阆者能诗咏,卖

9、药京师,继恩荐之,召见,赐进士第。及真宗初,继恩益豪横,颇欺罔,漏泄机事,与参知政事李昌龄缄题往来,多请托,至有连宫禁者。素与胡旦(人名)善,时将加恩,密诿其为褒辞。又士人诗颂盈门。上恶其朋结黜为右监门卫将军安置均州籍没赀产诏中外臣僚曾与继恩交识及通书尺者自首不问。咸平二年,卒于贬所,遣使将其家属还京师,假官舍处之。四年,听归葬。(宋史列传第二百二十五宦者,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上恶其朋结/黜为右监门卫将军/安置均州/籍没赀产/诏中外臣僚曾与继恩交识及通书尺者/自首不问/B上恶其朋结/黜为右监门卫将军安置/均州籍没赀产/诏中外臣僚曾/与继恩交识及通

10、书尺者自首不问/C上恶其朋结/黜为右监门卫将军/安置均州/籍没赀产诏中/外臣僚曾与继恩交识及通书尺者自首/不问/D上恶其朋结/黜为右监门卫将军/安置均州/籍没赀产/诏中外臣僚/曾与继恩交识及通书尺者/自首不问/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高祖、太宗,这些称谓是古代帝王的庙号,一般是开国皇帝称谓高祖、世祖等,第二代多称太宗等,如汉高祖刘邦。B咸平是宋代的一个年号,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只能拥有一个年号,如康熙皇帝、乾隆皇帝。C“朕”,意思是“我”,在秦朝以前,普通人自称朕,秦始皇开始,用于皇帝自称时的专用字,以后沿袭下来。D “路”宋时行政区域

11、名;“宫禁”一般是指帝王和王后居住的地方,也泛指皇宫内部。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王继恩领兵打仗,富于谋略,驻屯易州的时候,他修补了被敌人毁坏的城墙堡垒;讨伐李顺时,又出奇兵,夺取了成都,立下了赫赫战功。B王继恩虽是宦官,但几代皇帝对他都宠爱有加,太祖赐名,太宗给予与战功相等的官职,真宗给予非常的宠遇,荣耀一时。C王继恩贪图富贵,纵情享乐。在成都出行时,前后吹奏音乐,沉湎于享乐,他的奴仆、下属们放纵不法,军纪也非常混乱。D王继恩接受请托,结党营私,即使在京城卖药的,他也敢向皇帝推荐;暗中让人为自己写赞辞,欺上瞒下,泄露机密。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12、语。(10分)(1)管内诸州系囚,悉得以便宜决遣。(5分)(2)宰相力言继恩有大功,非此任无足以为赏典。(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北郭贫居孟郊进乏广莫力,退为蒙泷(1)居。三年失意归,四向相识疏。地僻草木壮,荒条扶我庐。夜贫灯烛绝,明月照吾书。欲识贞静操,秋蝉饮清虚(2)。【注】(1)泷,指草木茂盛之地。(2)清虚,指风露。8关于“贫居”,诗中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5分)9结合全诗内容,分析作者写最后两句有什么用意。(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2)

13、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用疑问语气指出了秦朝在财富搜刮与挥霍上的反差行为。(3)曹操观沧海中“ , ”两句,描写了水波汹涌澎湃、岛屿高高矗立的景象。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25分)求画郑武文闲暇之时,县令喜欢执一柄轻罗小扇,着布衣软鞋在潍河边漫步。因公务颇多,等忙完大都已是黄昏,家家炊烟袅袅,出处倦鸟归林。这日不禁多走出了几里,肚子开始不争气,兀自咕噜噜地乱叫。此时恰好一股诱人的鱼香传来,县令的脚就不

14、听自己使唤了。泥坯小房没有院墙,一位清秀的老者正在院子里煮鱼。看到县令进来,老者呵呵一笑,如同是邻居串门,只是拿了一个小凳请县令坐下。老者三缕长须,面皮白净,倒似读书之人。相比之下,倒是县令面皮黑瘦,几根乱哄哄的胡子,让他更像风雨中谋生的样子。二人坐下,略微寒暄几句,老者拿出粗瓷大碗,从锅里舀上一碗鱼肉,再倒上半碗自酿的老酒。似心有灵犀,两人一碰酒碗,哈哈大笑。夜色渐深,蟋蟀、青蛙不停鸣奏,却是月朗星稀,正是阴历的十五,县令得知老者确是读书之人,姓王,是一名落魄秀才,卖点字画为生,兼到面前的潍河里打些鱼虾,自己食用。虽清苦,却清闲自在。县令怕老者惶恐,并不透露自己身份,只道江南之人来此做点儿生

15、意,以求温饱,看看天色愈晚,县令方才起身告辞。隔几日再来,县令自备了一些酒肉,把酒言欢,谈古论今。二人颇有相见恨晚之感。县令发现王秀才正在作画。微微摇头,却不说话。过几天再去,问老者:“王兄的画卖得可好?”王秀才苦笑一声,指指身后的画轴:“生意颇苦,难抵米炊。”县令说:“老兄的画,匠气颇重而力道不足,还须改进。”随即拿起案上的笔,轻轻一描,顿显虬枝劲骨,力道遂出。王秀才不禁惊呼一声:“先生神笔也,可否收小生为徒?”县令扶起跪拜的王秀才,呵呵一笑:“收徒不必了,咱互相切磋,我倒可勉强指点一二。”于是教了王秀才几处地方,告知要循序渐进,就告辞了。过了几日又来,看王秀才所画并没长进,不禁叹了一口气说:“看来王兄作画,还需要时间。在下不才,卖弄一下,给你画一幅图画,你只需每日临摹,过一段时间再说。”王秀才很高兴,拿来一张大宣纸,说:“老叟眼有点儿花了,还请先生画大一点儿,看得清楚。”县令也不推辞,心说人到这般年纪尚且如此好学实属不易,于是尽力画好。画的是一幅墨竹图:竹在月光下被清风刮得折向一边,却有一股宁折不弯之势。画完题词:一肩明月,两袖清风。王秀才在旁边看呆了,待到最后,扑通一声跪到地上:“父母官大人请盖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