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语文4-3-2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502319 上传时间:2017-10-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8.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语文4-3-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1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语文4-3-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1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语文4-3-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1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语文4-3-2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1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语文4-3-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语文4-3-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篇 第 3 章 第二节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声振林木响遏行云李多奎逸闻叶君远天赋,加上这种宗教般的虔诚 ,便没理由不成 为一代名角。20 世纪前五十年京剧的繁荣,是由一大批像李多奎这样的艺术宗教信徒构建的。真正精彩的演出历久难忘,上点儿年 岁的戏迷准还记得当年李多奎和裘盛戎合作的那出赤桑镇。两位演员声情激越、韵味十足的对唱,博得了满堂彩。遗憾的是当时无录像,唯有录音。我无缘去剧场,不过单是听广播,就感受到了当时场面的火爆那真是这个剧目的绝唱。人们如今动辄给谁谁冠以艺术家的头衔,可又都知道,真够格的没几个。想当年不兴这么称呼,但李多奎和裘盛戎,却是名副其实的京剧艺术家。而今,听说

2、过裘盛戎的年轻人好像 还有一些,知道李多奎的怕是很少了。李多奎以唱功见长,其扮相为 老旦,他的 戏迷甚众。有一次,我和著名学者冯其庸先生聊起了李多奎,冯先生说,李多奎的嗓音条件太好了,高亮圆润, “轻描淡写”地就可以唱得极高,一点儿也感觉不到他的窘迫。低音照样打远,声贯满场,字字入耳。要知道,当时不用麦克风!听他的唱,你就能体会到什么叫“声振林木” 、“响遏行云 ”,并且他不是干卖嗓子,而是能以情带声,行腔极美,金少山形容其唱腔为“蜂蜜滋味秋凉韵” ,“蜂蜜滋味”好理解,“秋凉” ,是指秋凉时节的蝉鸣 。秋凉 时节的蝉鸣少了夏季的干燥,若断若续,缠绵苍凉,萦绕于心。我舅舅也对李多奎的唱极着迷,

3、他 讲过一则逸闻。 20 世纪 三四十年代,我舅舅家和李家后花园仅隔一堵墙。他发现,凡晚上有演出,李多奎必在后花园走一遍场子。得近水之便,他就站在条凳上,隔墙听蹭儿。每次都是琴师先来,李多奎再缓缓踱出。李口讷,不多说,一个眼神,就开唱。一晚上所有的唱段,临上台都要过一遍,一句不落,一句不敷衍,哪怕是他最拿手的钓金龟,也一定唱得神定气足。有时还用八张八仙桌拼成一个小舞台,走一遍台步。演出前走场子,当时不算新鲜 事,好些演 员都这么做。我舅舅还讲过另一则逸闻。当年他常到广和楼听戏,由于戏票不对 号,就去得特 别早,占好座。反正他年龄小,没什么事儿,下午一点开戏,上午十点就去了。当 时有一位在“富连

4、成”学戏的武生叫江世升,与袁世海先生同属“世”字辈儿,后来他成了名角,那时也快出科了,每次演出他肯定提前到,在台上先走一遍场子,嘴里打着锣鼓点子,其实演的不是压轴戏,可一样一丝不苟。不过,李多奎那样做,尤其让人敬重,一是他常年坚持,二是他早就是大腕儿了。如果没有对艺术的珍重和痴迷的爱,怕难以做到。李多奎,常让我想到西藏转经 不止的信徒,感 觉他就如同信徒,心系一处,把京剧艺术当成了佛来敬奉。今天的京剧自然无法与 20 世纪前五十年相比,繁 华不再。可是如果有像李多奎那样的演员演出,场面照样火爆,不信您去听听于魁智、张火丁的戏,就会相信我说的不虚。可惜,这样的演员太少了。(原文有删改)1阅读全文

5、,请概括文中用了哪些材料来介绍李多奎。答:_【答案】(1)上点儿年岁的戏迷仍记得当年李多奎和裘盛戎合作的那出赤桑镇 ,当时场面非常火爆。(2)冯其庸先生品评李多奎的嗓音。(3)李多奎演出前必走一遍场子。2作者为什么说“李多奎那样做,尤其让人敬重”?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一是他常年坚持,二是他早就是大腕儿了。如果没有对艺术的珍重和痴迷的爱,怕难以做到。3文章中多次出现“信徒”这个词,结合全文,请分析这个词的含义。答:_【答案】信徒一般是对信仰某一宗教的人的称呼。这里用来表示李多奎对艺术的珍重和痴迷的爱,他心系一处,把京剧艺术当成了宗教来敬奉,就如同信徒一样。4文章结尾说:“可惜,这样的演员太

6、少了。 ”请结合全文,探究现在京剧繁华不再的原因。答:_【答案】(1)缺少像李多奎这样把京剧艺术当成宗教来敬奉的艺术家。(2) 现在的演员缺少李多奎等老一辈艺术家刻苦的精神。(3)时代在变迁,观众的欣赏口味也在发生变化。 (言之成理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告别一位老知识分子远去的背影周庆安2009 年 7 月 11 日,98 岁高龄 的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辞世了。国有一老,如有一宝。季羡林先生因为他的国学学养和真诚人格,在学术界受到广泛的尊重,如今他驾鹤西去,是中国学术界的一大损失。我们曾经有许多次机会向季老表达我们的敬意,我 们也确 实在许多场合向这位大师表达过敬

7、意。但是当季羡林先生真的告别我们的时候, 这一切都 显得微不足道,我们甚至会怀疑我们曾经表达敬意的真诚,以及老人接受敬意 时的心情;我 们也会忐忑地想起老人面对晚辈做的错事和傻事时,满脸宽 容背后的无奈。此刻,我们所有能做的事情,就是追忆、 怀念和学习。我们追忆季羡林先生,实际上是在追 忆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人们往往用自身的勤勉来作为成长的理由;但是有时候, 环境能够决定并给予人们更多成 为大师的机会。 这种环境并不能简单地用贫穷或者富裕来概括。大 师辈出的年代,是一个充满问题的年代,也是一个尊重知识、宽容“异端” 、追求平等的年代。自 20 世纪初开始,中国知识界在不断与历史争夺这种机遇。而

8、令我们景仰的学 术大师们,恰恰就 产生于每一个 转瞬即逝的机遇中。我们怀念季羡林先生,实际上是 怀念一个“以学术为业” 的群体。无 论陈寅恪、傅斯年,还是钱钟书、季羡林,这个群体中每一个人都以一种偶然出现,而走向一种必然。马克斯 韦伯说,在失去了神圣性和价值统 一性的世界上, “以学术为业 ”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能够独立思考。当然,所有的独立思考都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冷静的观察。今天的多元化社会,铸造着多元化的个人,终生“以学术为业 ”,并且能从其中找到 乐 趣和力量的人恐怕已经不多了。我们学习季羡林先生,实际上是学 习一种独立、自尊、诚实和执著的品行。无论是在“文革”年代、在改革开放时 期, 还是在

9、功成名就的晚年,季羡林先生都在不断地向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反思;无论在佛学、梵文还是宗教的学术领域,季羡林先生都在将一个问题执著地研究到底。这是知识分子难 能可贵的一种品行,也是一种有现实意义的品行。尤其在当代中国,象牙塔中也不平静。商业主义和权力文化的势力空前强大,浮躁、悸动的情绪在蔓延,季羡林先生用他自己的言行给我们提出了令人汗颜的问题。追忆是为了记录,怀念,是为了寻找,学习是为了再造。中国的知识分子其实很简单,他们已经放弃了所谓“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自觉性,仅仅在一个相对封闭的象牙塔中传道授业。但是知识分子又很重要,因为他们是传承文化、重建价值的一个群体,能够引导人们的认知和

10、行为,制 订对话和交流的规则。在繁荣的年代,当我们面对着 经济利益、学 术不端,甚至是学术交易的诱惑之时,对大师的追忆、怀念和学习能否在每个知 识分子的内心产生某种共 鸣?而尊重知识、尊重知 识分子是否能够永远成为这个社会的最高行为规范?季羡林先生走了。大师难再,修、齐、治、平恐成绝响;后生可畏,慎、笃、勤、温似已惘然。(选自新京报,有删改)5作者为什么说“国有一老,如有一宝”?请简要概括其原因。答:_【答案】这主要是为了说明季羡林先生以他的国学学养和真诚人格在学术界受到广泛的尊重,他的国学学养和真诚人格对我们来讲是一笔宝贵的财富。6 “修、齐、治、平”分别指什么?“修”在季羡林先生身上是如何体现的?答:_【答案】(1)“修、齐、治、平”分别是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无论是在“文革”年代、在改革开放时期,还是在功成名就的晚年,季羡林先生都在不断地向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反思;无论在佛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