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估有限公司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25011243 上传时间:2020-03-1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险公估有限公司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保险公估有限公司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保险公估有限公司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保险公估有限公司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保险公估有限公司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保险公估有限公司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险公估有限公司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山东*保险公估有限公司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公司山东*保险公估有限公司1.2 项目选址山东潍坊市坊子区1.3 投资人自然人两人,张三55%,李四45%。1.4 产品(服务)简介在全国区域内(港,澳,台除外)保险标的的承保前和承保后的检验,估价及风险评估;对保险标的出险后的查勘、检验、估损理算及出险标的残值处理;风险管理咨询;价格评估及当事人委托的涉诉财务价格评估(凭经营保险公估业务许可证开展经营);价格咨询服务。1.5 经济技术指标表1-1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单位:万元 科目 年份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收入租金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佣金支出营业税费合计支出税前利润税后利润1.6 编制目的与原

2、则1.6.1 编制目的(1)在对本项目建设经营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项目的特殊性,对项目的综合价值及投资前景进行合理的评估;(2)对项目的可行性与开发方案提出初步意见,并根据市场需求对项目的市场定位设计提出相应的建议;(3)对项目进行投资分析和风险分析;(4)结合项目的特点,探索项目开发经营的可行性方式。1.6.2 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2)保险代理人管理规定(试行)(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4)保险中介相关法1.7 结论与建议1.7.1 结论本项目符合相关规划要求,且项目功能定位科学,建设内容完善,方案可行,经济效益可观,社会效益显著,所以,项目建设切实可行。1.7.2

3、建议(1)在项目实施中要采用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商业模式,做好项目建设管理和运营管理。(2)要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的同时,选择优秀、有信誉的合作方,保障服务质量。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2.1 保险公估产生的背景首先,保险市场主体的增加,带来了保险市场的竞争,激烈的竞争从保险费率扩展到保险服务,并最终立足于保险服务的竞争,保险理赔是保险职能的体现,理赔服务是影响保险服务好坏的主要因素。由于在理赔过程中保险公司经常面临各种不同专业的技术问题,保险公司不借助外部力量,仅凭公司内部理赔人员的专业知识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因而就难以为客户提供优质周到的保险服务。因此保险公司如果既要做到合理赔付,又

4、要做好理赔服务、留住客户,就需要选择保险公估公司提供专业服务,避免和化解矛盾。其次,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人们的保险意识也逐步增强,在保险需求增加的同时,对保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保险有着其独特的专业性,就保险合同当事人双方而言,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往往处于弱势,他们很少掌握,或者不掌握保险专业知识,这样,在发生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后,为了充分地得到保险补偿,他们就需要选择保险公估公司来维护其利益。再次,随着保险市场向深度发展,保险覆盖面越来越广,保险的险种越来越多,保险的复杂性越来越强,加之保险财产中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和超大型标的的承保,使保险公司积累的风险越来越大。为保证

5、保险公司的稳健经营和承保效益,承保前的风险评估和承保后的防灾防损工作就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两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都急需要保险公估公司的专业服务。第四,对外开放也是中国保险公估业产生的一个因素。越来越多的外商到中国投资办企业,他们在中国投保时,也带来了出险后请保险公估公司鉴定的一个惯例,因而也带来了保险公估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1 市场发展的需要在国外成熟的保险市场上,保险公司自身承担的任务主要在新品开发、售后服务、风险管理等方面,而承保和理赔公估业务,多数由保险公估人经营。我国人世承诺下的保险市场已经在2004年12月l1日全面开放,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使得国内保险业与

6、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接轨的工作必须加快,而我国专业公估机构和专业才均滞后于市场的要求,无论是机构和专业人员的数量还是技术水平、公估机构的管理水平等都还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大力发展保险公估业。2.2.2 保险业发展的需要保险展业、保险核保和保险理赔是保险行业发展的三个重要环节,保险公估业又与这三大重要环节紧紧相扣,它们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紧密联系、密切合作。按照保险合同约定,保险事故发生后,造成保险标的损失,作为合同双方当事人对赔付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分歧,保险公估人的介入能正确、合理而且客观地估损,免去一些不合理赔付、冤枉赔付、滥赔、错赔等行为,保证保险业的健康

7、发展。2.2.3 政府职能转型的需要目前我国保险标的物发生损失后的价格评估,大多数由物价、公安等政府执法部门成立的一些评估机构“承担”,比如,各地的“事故车辆车物定损中心”利用行政权力垄断市场。随着政府职能的转换,这些评估机构必须脱离原所属政府部门,原先进行的定损评估需要相关的组织进行,而保险公估机构将成为最佳的选择。第三章 市场环境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机制的深化,品牌发展战略将成为国内保险公估公司培养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走向国际现代企业及突破瓶颈实现跨越式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品牌发展战略对行业与行业机构而言,应当既是一种宏观战略思维,又是一种可实施战术。3.1 保险公估业品牌发展历程

8、起步于21世纪初的保险公估业,其发展与品牌建立都处初级阶段。行业低起点的生产力发展,最先使营业规模作为各公司简单的品牌比较。自中国保监会有年度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以来,营业总额与市场份额占比就成了社会了解公估公司实力的惟一官方标签。虽然2007年保监会开始引入社会评价机制及扩大评估指标范围,试图通过综合指标的评估全面反映各公估公司综合实力,但以营业总额与市场份额占比的规模而论,目前仍处主导地位,变化是随着经营主体的增加与市场规模的扩大,报告一贯罗列的行业前十名公司改为罗列前二十名。各公估公司在生产力发展的初级阶段,也莫不以进入行业年度前十为追求。具体来看,发育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保险公估业

9、,公司品牌的发展变迁乃至趋势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人脉市场人脉加品牌品牌市场。这三个阶段难有明显的分界线,对行业而言,各阶段进程取决于行业的整体生产力水平与市场环境、政策引导等的变化;对各公司而言,取决于公司决策者的经营理念及对市场政策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公估业发展的人脉市场阶段,也是行业生产力发展的原始阶段,2004年以前,属于这个阶段的典型时期。脱胎于保险业理赔部门、商检部门的我国保险公估业,在行业初创时期,创始者大都与保险公司、商检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依靠人脉的市场拓展既是生存发展的压力,也是动力。在此阶段,早期公司基本完成人才队伍、组织框架的基础建设、执业经验积累与拥有了一定的市场资源

10、,并且最重要的是以人脉关系为基础的市场巩固,出现了此时人脉关系垄断的市场垄断。2004年度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相关数据表明,当年营业总额行业排名前十的公司拥有行业市场过半的份额,行业马太效应初步形成,虽然这种依靠人脉的市场垄断不是全部原因,但至少是重要原因。此时的公估市场集中于体现公估价值的非车险理赔公估领域。公估业在走过10年左右发育期的人脉关系市场拓展后,随着早期公司的基础队伍建设完成与执业经验积累,一批凭专业技术崭露头角的公司使原来的人脉关系形成的市场垄断转化为集聚高端人才、高端技术形成的技术垄断,在2004年打破市场高度集中于几家的局面,形成行业十强的市场垄断,以专业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

11、品牌概念在行业初露端倪,但绝大多数后起公司在严酷竞争环境中的生存发展,仍然不得不借助于产业链上游人脉关系的拓展,并且实力公司既有的人脉资源在技术品牌基础上成为获取公估大案委托的重要筹码。2004年行业马太效应强化,原因之一就是人脉市场垄断转化为了技术市场垄断,典型如上海天衡作为行业黑马突出,以水险公估专营取得行业专业市场龙头地位,由此我国公估业发展进入人脉加品牌发展时期。2004年行业市场业务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除上海天衡水险公估专营形成的专业市场外,车险公估市场专营出现并形成随后三年狂飙突进的增长。3.2 保险公估业品牌发展的内在驱动行业目前正处在从人脉加品牌向品牌市场过渡时期,低起点高速发展

12、过程所产生的问题及逐步增长的实力,成为行业公司发展战略调整的内在驱动。(1)有效供给严重不足我国现代保险公估业在20世纪90年代完成其发育,经过本世纪初的高速成长(2005年2007年年均增长67.2%),至2007年底行业机构有254家,首度出现亿元规模的公司,17家公司跨入千万级门槛,年度产险赔款公估核损比例由2004年前不足5%上升至目前的13.6%。但相对产业链上游的国内保险业与国际接轨的高速市场化,以及保险业发展对高品质公估服务合作的要求,差距却是越来越大。至2007年底,254家行业机构中237家营业总额平均额刚刚迈过百万门槛。保险业与公估业,已由当初接不接受的冲突逐渐转化为能否跟

13、上节拍、满足需求的矛盾。在市场国际化的当今时代,必然是国际竞争的国内化。我国公估业在产能上尚且有效供给不足,更别说承受即将面临的国际公估业品牌服务竞争的压力以及展开国际国内两种市场的竞争。(2)有限资源集聚低端市场2004年成为我国保险公估业发展历史的一个拐点,其标志包括:机构年内新增68家,总数至182家,60%的增长率成为历史峰值;行业营业总额首度突破亿元达到1.54亿元;继深圳民太安2003年下半年分立车险公估公司后成立的深圳同益公估公司,以车险公估专营首度位列行业十强。其后三年,车险公估市场增长狂飙突进,年均增长率为104%。2007年行业营业总额7.2亿元,其中车险公估营业收入3.8

14、8亿元,占比53.9%。稳居行业前四的均为以车险公估为核心业务的公司。2007年,行业前20名中除天衡及外资的罗便土、平量行等3家公司坚守在非车险公估的高端市场外,后起的基本也是靠车险公估市场的突破一年成名。行业近三年市场规模年均增速虽高达67。2%,但非车险公估年均增速只是27.6%,总额占比也由2004年前的超过90%滑落至2007年的46.1%。行业2005年首度盈利2023万元,利润率6.81%;2006年利润率3.52%,2007年利润率3.16%,绝大多数公估公司处于亏损状态。(3)垄断竞争市场模式及其深化我国公估业起步于国家经济开放时期,保监会进退宽松与门槛放低政策引导的自由竞争

15、状态及各公司起步时间、资金、人才、管理水平等的差异,推动行业垄断竞争市场模式形成,由2003年的少数几家寡头垄断竞争转化为2004年的行业十强的垄断竞争。2005年2007年,行业前十公司市场份额分别为62.2%、59.6%、53.9%。2008年1季度,行业前十公司营业收入总值10819万元,市场份额51%。我国保险中介业界,公估市场2004年至今维持相对集中状态,但资源却分散于260家大小公司。经营微利、资源低效使用、成本高企等原因迫使各公司萌生合成规模经济共生共存的强烈意愿。泛华集团2008年4月注资控股方中、普邦、天衡等三家行业前列公司,资本重组公估业大幕由此拉开。可以预见新形势下的公估业,资本重组公估集团的发展将成为主要形式,具体也将是多种形式的并存。小规模公司生存空间进一步逼窄成为大小集团公司的吞并对象;资本纽结品牌公司形成强劲的集团品牌竞争优势,迫使中等规模公司以互补整合作出应对。在行业整体生产力低下的当前时期,资本重组公估集团总的趋势将是相对的强强联合,由此前众多机构竞争明显的马太效应转化为主要是一批寡头之间更高水平的竞争。3.3 保险公估业品牌发展的外在驱动我国公估业向品牌发展的过渡,除了行业竞争发展的内生动力,另外就是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与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