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及墓群文物保护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25009172 上传时间:2020-03-15 格式:DOC 页数:66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遗址及墓群文物保护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遗址及墓群文物保护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遗址及墓群文物保护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遗址及墓群文物保护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遗址及墓群文物保护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遗址及墓群文物保护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址及墓群文物保护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第一章 总论第一节 项目概况项目名称:XX县XX遗址及墓群文物保护项目建设地点:甘肃省XX市XX县XX项目建设单位:XX县文物局建设规模与内容:(详见第四章第二节建设规模与内容)项目实施进度安排:(详见第十章项目实施进度安排)总投资及资金来源: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所有项目的建设资金总计3923.1万元。其中资金的60%来源于国债资金,剩余40%地方自筹。即国债资金2353.9万元,自筹1569.2万元。第二节 编制依据1. 国家有关部门关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内容要求;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修正);3.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00);4. 文化部文化事业发展

2、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5. 甘肃省文物保护条例(2005);6.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7. 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8. 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9. 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2008);10. 关于5单位联合对XX县西汉水流域早期秦文化展开考古调查第一阶段工作的汇报;11. XX县大堡子遗址及墓群(即秦西垂陵园遗址)保护规划;12. 甘肃省政府和文物局对XX秦公陵园遗址总体规划会议记要精神;13. 甘肃XX县XX遗址及墓群保护规划;14. 与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及国家相关标准;15. 项目相关资料以及现场调研的资料;16. 甲方提供的其它有

3、关资料。第三节 研究范围本报告研究范围为“XX县XX遗址及墓群文物保护项目”开发建设可行性研究。依据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等文件规定的可行性研究深度及要求,通过对“XX县XX遗址及墓群文物保护项目”现状情况的调查,确定“XX县XX遗址及墓群文物保护项目”开发建设工程的建设内容和规模、建设计划、配套设施及规划设计方案、初步建设方案、项目建设条件、环保与节能、消防安全、实施进度计划、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管理机构等的分析论证,对本项目的建设必要性、经济合理性、实施可能性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为建设项目的立项批复及资金筹措提供科学依据。第2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第一节

4、项目背景一、XX市概况1城市概况XX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地与岷山山脉、黄土高原交汇地带,东邻陕西,南接四川,辖一区八县(一区即武都区,八县即两当县、宕昌县、成县、西和县、康县、文县、XX县、辉县),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区,总面积2.7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280万人,是甘肃省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2经济状况近年来,XX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和省委区域发展战略,按照市委总体发展思路和把握大局、确定目标,抓牢重点、强化措施,深度落实、加快发展的工作要求,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为主线,扎实推进灾后重建,着力壮大主导产业,全力夯实基础

5、设施,高度关注民生,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开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2008年XX市实现生产总值121.60亿元,比上年增长8.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5.59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2.12亿元,降低3.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3.90亿元,增长19.0%。第一、二、三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22.6%、-15.8%和93.2%,第一、三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市人均生产总值4396元,比上年增加329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调整为29.3:26.4:44.3,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上升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0

6、.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8.5个百分点。 2009年,XX市经济社会发展在克服诸多困难和压力的情况下,呈现出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全年生产总值增长9%,达到 13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9%,达到200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达到23.1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达到17.14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2%,达到17亿元。其中,市县级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5%,达到7.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5%,达到35.0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达到9477元,净增7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2.1%,达到

7、1995元(含灾后重建因素为2300元),净增215元;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完成了计划控制目标。3旅游优势近年来,XX市旅游业的宏观发展环境得到优化,初步形成了全社会支持旅游、发展旅游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旅游发展区域布局趋于合理、产业格局初步确立,基础服务设施也得到逐步改善,旅游发展有了一定基础。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约35亿元,有力地推进了建设进程,完成了十大名牌景区和十大重点景区(点)一系列开发建设工程,完善了景区(点)交通、环卫、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基础服务设施,新建了一批档次较高的宾馆饭店。同时,大力推进行业改革与发展,加强行业质量规范与管理,使旅游行业

8、规模不断扩大,企业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卓有成效的宣传推介工作使XX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提高。同时旅游商品开发力度、旅游文化内涵挖掘、区域合作也进一步加大。另外,XX市旅游发展目标明确。2010年XX市旅游工作会议召开。会上明确提出旅游发展五年目标:旅游实力显著提升、旅游特色更加鲜明、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旅游服务争创一流、旅游效益不断提高。同时确定今后五年的开发重点是:依托绿色生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三大旅游资源,全力建设宕昌官鹅沟、康县阳坝、文县天池、XX县秦西垂陵园、成县鸡峰山五大精品景区,完善提升武都万象洞、宕昌哈达铺、成县西狭颂、西和晚霞湖四大名牌景区,积极培育徽县三滩、两当云屏三峡

9、等有发展潜力的景区,五年内争创两个国家5A级景区,形成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全省叫得响的旅游拳头产品,以点带面,推动全市旅游开发整体上水平。二、XX县概况1基本概况XX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XX山区,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东邻天水、西和,西接宕昌、岷县,南连武都,北与武山、甘谷接壤。总面积4299.92平方公里,共辖2镇34个乡,总人口10.35万户,50.13万人。XX县深居内陆,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境内海拔最高3312米,最低1080米,平均气温9.9,年均降雨量488.2毫米,全年日照1968.1小时,无霜期183天。2区域优势XX县不仅遍布着许多很高价值的人文景观,而且山川

10、秀美,特产富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是一块亟待开发的宝地。主要有六大资源和七大优势。六大资源是:一是广阔的土地资源;二是丰富的水能资源;三是良好的气候资源;四是繁多的生物资源;五是丰富的矿产资源;六是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七大优势是:一是初具规模、久负盛名的经济林果开发优势;二是历史悠久、链条完整的畜牧产业开发优势;三是闻名遐迩、享誉海内外的中药材生产优势;四是潜力巨大、方兴未艾的蔬菜生产优势;五是蕴藏量大、梯级开发的水能资源优势;六是回报显著、前景广阔的矿产资源开发优势;七是富有特色、有待开发的旅游资源优势。三、项目建设用地概况1、遗址区位XX遗址及墓群文物保护项目拟建地点位于XX县县城东13

11、公里处永坪乡赵坪村和永兴乡文家村的交界处,距天水市区80公里,徐(徐家店)一XX(XX县)公路自东南蜿蜒从山前经过,区位条件优越。2、环境概况XX遗址及墓群属于黄土梁峁丘陵地区,北依大薄地峁塬,南滨西汉水,西临西汉水支流永坪河,遗址及墓群东部为开阔平坦的盐官盆地,西、南、北三面群山环抱,环境优美。墓葬区北面为徐XX公路,墓葬区内无正式修建的道路。所谓道路均为进出车辆及农民长期碾压所成。遗址区周围基本为农耕地,除散布的村落外无大体量建筑,视线较为开阔。本地区年平均气温10.6;最高气温338,最低气温-14,年降雨量504毫米,最大降雨量35.8毫米,年蒸发总量在12083毫米;无霜期在196天

12、左右;年平均日照18636小时。四、项目指导思想XX县XX遗址及墓群文物保护项目的实施,应该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贯彻“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以全面保护XX遗址及墓群文物,以合理复原秦早期陵园自然风貌为总体设想,以为考古科学研究、旅游、学习提供场所,更好地对遗址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为目的。同时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从而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对XX县XX遗址及墓群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正是基于以上指导思想而编制的。第二节 文物价值评估一、 文物考古价值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伟大民族,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在文化、

13、科技、艺术、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我国相继建成一批综合性保护陈列厅。甘肃省不但是文物大省,而且是文化遗址留存众多的地区,各种类型的文化遗存迄今已发现200处以上,像这种类型的遗址,在全国极为少见,对发展当地文化和旅游具有特殊的意义。 考古发掘表明,XX不是单纯的墓葬遗址,其不仅是秦国的第一陵园“西垂陵园”,且极有可能就是秦第一都邑西垂之所在。XX遗址及墓群应属于中国古代城邑、墓葬遗址。遗存年代为西周至秦汉时期。这一考古发现被评为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具有重大的考古价值。二、 历史文化价值史载秦国有四大陵园,一九八七年前,第二

14、、三、四陵园位置已确定。XX县XX秦公大墓及圆顶山秦国人墓葬区的发现,证实了XX遗址及墓群是秦国第一陵园“西垂陵园”所在地。XX遗址区内的建筑规划、墓葬形制、规格、葬品、葬式、葬俗等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信息以及历史、艺术价值,集中体现了西周至春秋初叶秦国早期文明的特征。和后来秦国历史上的三处陵园相联系,可以全面而系统地展现出秦国陵寝制度和葬丧文化的起源、发展、演变轨迹,以及秦文化渐次壮大的动态脉络。同时,为逐步探明秦国第一都邑西垂的地理位置,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方位依据。XX遗址及墓群的发现,使赢秦崛起于甘肃东南部那段辉煌而失落的文明公诸于世,印证了史记有关赢秦早期历史记载的真实性

15、,填补了秦史研究中关键段落的空白。对于探讨、认识赢秦族和秦文化的渊源、流变,以及秦文化与中原文化、西北犬戎文化的关系等历史问题,意义重大,不仅丰富了中华文明的体系和内容,也启发人们重新审视早期秦文化所达到的高度及其历史地位。XX遗址及墓群出土了数量可观、级别甚高的青铜、金、铁、玉、石、陶、漆、骨器,被认为是20世纪继敦煌藏经洞、秦始皇兵马俑之后考古学界的又一重大发现。遗憾的是上世纪90年代秦公陵区大量文物被盗掘,流失海内外,导致在墓地性质、年代、墓主身份等关键性问题上,研究结论长期以来未尽统一,所幸10多年来通过各级政府、文博机构、爱国人士、专家学者的多方努力,流落海外的10多件带“秦公”字样铭文的青铜鼎、簋已入藏上海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国内外民间所藏文物信息也不断披露出来,尤其是2006年在原中字型大墓西南10余米处发现一座大型乐器祭祀坑,出土了带“秦子”字样的28字铭文青铜编钟1套(14件)。这些对于科学破解XX墓地性质、年代、墓主身份等关键性问题,无疑是可喜的挽救性成果,也为今后该遗址及墓群的科学保护、开发及秦文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遗址及墓群本身即是秦文化的重要实物载体。加大对该遗址及墓群科学保护、开发的投入力度,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行传统文化、美育、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带动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给地方经济注入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