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调研考试题.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4959944 上传时间:2020-03-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语文调研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三语文调研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三语文调研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三语文调研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三语文调研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三语文调研考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语文调研考试题.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口中学初三语文调研考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010.10一、 基础知识及运用: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错的是:( )3分A.烦躁zo 地窖jio 取缔d 诘责jiB.狩猎shu 挑衅xn 吞噬s 锃亮zngC.干涸h 烂漫mn 不逊xn 咫尺zhD.白蘋pn 忿恚hu 休祲jn 崩殂c2.下面短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3分A.惟妙惟肖 油光可鉴 美味佳肴 深恶痛疾B.抑扬顿挫 轻而易举 不可明状 冥思暇想C.销声匿迹 袖手旁观 左右逢源 一视同仁D.鸿鹄之志 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免冠徒跣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3分把语文对话融入唱歌之中,这

2、种_的教学方法,颇受同学们的欢迎。只有拥有一颗纯真的心,才可以_烦恼和枷锁。最近有关部门联合行动,迅速_黑网吧,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华益慰,从医56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_了伟大的人格。A.新鲜 摆脱 取消 树立 B.新颖 摆脱 取缔 塑造C.新鲜 驱散 取消 树立 D.新颖 驱散 取缔 塑造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刚刚结束的世乒赛中,中国军团不负众望,包揽了所有项目的金牌。B.这次考试,大家的成绩都很好,不及格的只有凤毛麟角。C.由于天气变暖,夏季气温特别高,各大商场的空调销售络绎不绝。D.他的这篇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

3、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是:( )3分A.篮球场上十位队伍正在激烈地比赛。B.再就业工程能否顺利实施,是能否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条件。C.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D.这首歌是备受广大音乐爱好者欢迎的。6.下列作家作品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3分A.岳阳楼记范仲淹 醉翁亭记欧阳修B.五柳先生传柳宗元 出师表诸葛亮C.月夜刘方平 隆中对陈寿D.商山早行温庭筠 陈涉世家司马迁7按要求默写古诗文。(8分)过尽千帆皆不是,_。_,人迹板桥霜。_,只有香如故。了却君王天下事,_。描写秋景的诗句:_,_。出师表中表明先汉兴隆的原因的句子是:_,

4、_,此先汉所以兴隆也。8.诗歌赏析:(6分)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首诗上片记叙_的盛况。下片以抒情为主,其中“_,_”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重新受到皇帝任用的愿望。9.在初中三年,你一定读过不少名著,试完成下列填空.(5分)水浒的作者是_。此书中梁山好汉有_将,其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位英雄的名字是:_,与他相关的精彩故事是_。10、从下列消息内容中,提取四个关键词语并填写在横线上。(4分)2010年4月30日20点,举

5、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开幕式在上海世博文化中心举行。开幕式上,文艺演出精彩纷呈,焰火晚会美妙绝伦,灿烂的烟花与绚丽的水景在黄浦江上交相辉映。法国总统萨科奇、荷兰首相鲍肯内德等20位外国领导出席了开幕式。本届世博会开幕式堪称盛况空前。关键词语: _ _ _ _ 二、文言文阅读.(14分) 蛛蛇之战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备身飙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

6、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其脑,果腹而去。【注释】:飙(bio):暴风。这里指迅速。盬(g):吸饮。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有错的是:( )3分A. 蜘蛛引丝疾上 疾:疾病B. 如是者三四次 如是:像这样C. 踞蛇之首 踞:盘踞D. 果腹而去 去:离开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复昂首欲吞之 B.若将追蛇者 辍耕之垄上 若为佣耕C.以首俯地 D.而势稍不及 徒以有先生也 出淤泥而不染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中“布”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3分A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B.一狼洞其中C.以光先帝遗德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文中的蜘蛛是在蛇_之时,乘其

7、不备,致蛇于死也.(请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文中揭示的一个道理是_。3分三、 阅读说明文,完成文后各题。(共12分)低碳生活处处可为低碳生活首先源自碳足迹。碳足迹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 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的碳足迹都可以分为第一碳足迹和第二碳足迹。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套因它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第二碳足迹

8、。女性消费化妆品除了会有氟利昂排放增加温室气体外,还会因为化妆品的包装、运输等增多第二碳足迹,因而增加环境负担,甚至间接破坏环境。 低碳生活就是在生活和生产中极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为方式。例如,通过一个专门设计的“碳足迹计算器”来测算,你用了100度电,就等于排放了大约78.5千克二氧化碳;你自驾车消耗了100公斤汽油,也就等于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 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还尤其体现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直接和间接加速全球变暖,所以,所谓的低碳生活还包括降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所有温室气体,而不仅仅是二氧化碳。 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主要包

9、括水汽、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臭氧、氟利昂或氯氟烃类化合物。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在产生和制造温室气体,如工业生产、使用石化燃料。甚至连我们吃的粮食也是温室气体的重大来源之一。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它的排放量介于电热生产和尾气之间。中国是一个水稻生产大国,而水稻生产排出的温室气体可能并不被人们所知。水稻生产期间,植株及稻田会释放出大量氧化亚氮,而每千克氧化亚氮相当于296千克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量。全球农业生产中氧化亚氮的排放占全球氧化亚氮总排放量的84%。 尽管农作物生产和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会危度环境,但我们却不可能因噎废食,只能从其他方面来

10、加以改善例如,种植氮素高效利用水稻,不但可以减少氧化亚氮排放对环境的破坏,还可以节约费源和资金。同理,研发和使用生物燃料也可以节约资源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冯云 有删改)1下列说法与“低碳生活无关的一项是:( )A低碳生活指的是在生活和生产中极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为方式。B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C所谓的低碳生活还包括降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所有温室气体。D种植氮素高效利用水稻,可以减少氧化亚氮排放对环境的破坏。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B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还尤其体现在人类的生产活

11、动中。C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直接和间接加速全球变暖。D女性消费化妆品的碳足迹仅属于第一碳足迹。3对文章第三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下定义 分类别作比较 B分类别 举例子打比方C列数字 分类别 打比方 D下定义 举例子 列数字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去掉后,语意变化不大的一项是:( )A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在产生和制造温室气体,如工业生产、使用石化燃料。甚至连我们吃的粮食也是温室气体的重大来源之一。B通过一个专门设计的“碳足迹计算器来测算,你用了100度电,就等于排放了大约78.5千克二氧化碳。C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还尤其体现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D温室气体是指大

12、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主要包括水汽、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臭氧、氟利昂或氯氟烃类化合物。四、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1-7题。(23分) 上天种的花古草记得小时候,在院子的墙根处,看到一朵异样的植物,正在玩耍的我们姐弟仨惊奇地叫起来。这绝对不是一般的植物,以前从没见过,它白白的圆而厚的叶盘,肉鼓鼓肥嘟嘟的,支撑它的也是胖乎乎的根茎,憨态可掬的样子,让人欣喜不已。整个模样,像一把白色的伞,忍不住用手轻轻地触摸它。我叮嘱弟弟妹妹小心点,唯恐一不小心,碰坏了它。它的形状和我们以前见到的“狗尿苔”有点类似,但那种狗撒尿而形成的植物,长着灰不啦叽、薄薄的几乎没有一点厚度的叶片,细而瘦弱的茎杆,看着就让人生厌,没过两天就被太阳晒得蔫巴了,无精打采地耷拉下它被风干而裂成几个口子的叶片,最终萎缩、瘫倒在地面上。眼前这个是什么呢?从没人种植,怎么凭空生出了这样一个让人喜欢的东西?它肥硕的根,扎在浅浅的墙根上,阳光照不到它,雨水淋不住它,又没有肥沃的土壤,如此贫瘠的环境,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