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的黑斑病

上传人:极*** 文档编号:124959 上传时间:2016-11-25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针菇的黑斑病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金针菇的黑斑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针菇的黑斑病(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91 年首次在南京室内栽培的金针茹上发现。后来多种刊物报道过。(1)症状:发病初期,菌盖或菌柄上出现淡褐色小斑,扩展后,菌盖上的病斑呈圆形或半圆形(从菌盖边缘开始发病的病斑),直径 3右,黑色,凹陷明显,边缘清晰而整齐,菌柄上的黑斑则呈长椭圆形,其他特征与菌盖上的一致。不论是菌盖上还是菌柄上的病斑,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均可长出稀疏的白色霉状物,即病原的菌的菌丝、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病菌侵入菌肉。并可从菌盖表面向下扩展到菌盖下面的菌褶上,引起病处的菌肉及菌褶呈黑褐色腐烂;菌柄上的病斑可引起菌柄扭曲及弯折,这是该病的症状特征,与托拉斯细菌侵染引起的褐斑病或锈斑病的症状区别是:细菌性褐斑病的病

2、斑圆形,颜色较浅,边缘不甚明显,病斑不凹陷,病菌不侵入较下层的菌肉,病斑表面无白色霉状物,不引起菌盖变形和菌柄扭曲。(2)病原:由半知菌亚门的轮枝霉菌(侵染引起,从病斑上分离所得菌珠在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时,菌落灰白色,气生菌丝絮状,菌落下面的培养基不着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从菌丝上长出的分生孢子梗有规律的呈轮枝状辐射排列,每一节上长出的分生孢子小梗 34 枝,小梗与小梗之间呈等角度距离,小梗的大小及形状一致,梗短,瓶梗形状,由基部向顶渐尖细,梗顶端形成球状的分生孢子球,每一孢子球内有多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近圆形,微小,无色,单细胞。(3)发病条件:该病发生于子实体生长期,尤以菌盖开展

3、期发生多,发病温度在1015,湿度偏高有利于病原的发生。用从病斑上分离所得菌株在马铃薯培养基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配成的孢子悬浮液进行喷雾接种或滴液接种在健康无病的子实体上,湿度控制在 95%左右条件下,接种后 3d 即开始出现症状,5d 后症状典型,与自然发病的症状完全一致。但将病菌到佛罗里达平菇或糙皮侧耳的子实体上时,不论是刺伤接种还是喷雾接种,均不发生侵染,证明金针茹黑斑不能侵染平茹。(4)防治方法搞好茹房内外的环境卫生。控制好茹房的温度和湿度,将温度控制在 10左右,湿度控制在 85%90%之间可减轻病害。一旦发病后及时清除病子实体,带出茹房放在开水中煮死病菌或深埋地下,对其他未发病的子实体及时采收。采收完后喷洒 45%特克多(噻菌灵)1000 倍液或 50%敌菌灵 600 倍液或 50%多菌灵 600 倍液。 专利查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农作物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