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4958820 上传时间:2020-03-14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内容预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称,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通过阅读分析,我们将-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2学习写作驳论文的方法。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

2、,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等。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二、写作背景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多舛,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

3、”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再则,它以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这是很巧妙的。若用陈述句或反问句,则太直白,没有张力;而现在的标题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或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和询问而这几方面内容又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就使标题内涵非常丰富。三、相关知识1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他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病情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和关注。2国联-“国际联盟”的简称

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政府间组织。“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书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3且介亭杂文,1935年12月编订,收入了1934年鲁迅创作的杂文。在这本杂文集的命名中,鲁迅用了“损形”的修辞手法,“且介”分别是租界二字的一半,即“租界”的意思。当时,鲁迅生活在上海北四川路,这是帝国主义越过租界范围以后修筑马路的区域,被称为半租界。鲁迅以杂文集

5、名告诉读者,这些杂文创作于“半租界的亭子间”,表达了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无比愤懑之情。融入文本一、跨越障碍1字音字形慨(ki)叹 玄(xun)虚 渺(mio)茫 省(xng)悟依赖(li) 麻醉(zu) 笼罩(zho) 脊(j)梁摧(cu)残 诬蔑(mi) 诓(kung)骗2词语注释玄虚 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渺茫 课文中指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也可以指因遥远而模糊不清。省悟 醒悟,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舍身求法 为了真理和正义而牺牲自己。光耀 课文中指光辉,光大。也可以指光辉照耀(多用比喻)。前仆后继 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

6、。摧残 (使政治、经济、文化、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诬蔑 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自欺欺人 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3形近字辨析摧:音cu,作“破坏,折断”解,可组“摧残、摧毁、无坚不摧”等词。催:音cu,作“使赶快行动,使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加快”解,可组“催办、催生、催化剂”等词。4多音字辨析省:读shng时,可组“省长、省钱、省略”等词;读xng时,可组“省悟、反省、不省人事”等词。二、整体解读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

7、,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地麻醉着自己。中国人现在是发展

8、着“自欺力”。“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驳斥论敌的论点和论据。】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9、。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从三个事实中概括出错误观点,树立了批驳的靶子。承上启下的过渡句。采用直接批驳的方式驳论证。运用层层深入的方法,指出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抨击其卖国行径,直接驳论证。采用间接批驳方式驳论点。正面歌颂有史以来中国就有前仆后继勇敢战斗的人,揭露反动派罪恶行径。根据批驳的对象不同,分两层。第一层,针对对方的三个论据,运用层层剥茧的方法,指出其虚伪性和欺骗性,抨击其卖国行径。第二层,正面歌颂我国有史以来前仆后继战斗着的中国人民,揭露反动派凶残毒辣的行

10、径,驳斥论敌的论点。总结全文得出结论: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上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三、问题研讨1把握文章的结构思路。2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3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

11、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要驳论证,关键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作者能拨乱反正。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的力量。4“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12、。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叫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灯下漫笔),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不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对于这一点,文中虽然没有提到,但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不能说没有这个因素。5“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

13、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他说:“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以为同志,是自引以为荣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6与记叙文、说明文相比,议论文在写作目的、写作内容、写作方法、写作思维运用及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甲生:从写作目的看,记叙文是作者通过人、事、景、物来表达感情,以感染和教育读者;说明文主要介绍人们在对自然界、工农业生产、科技、艺术品等领域的研究当中所总结的理性认识,以提高读者的认识水平;议论文则以理服人,诉之于人们的理智,提高人们的思想水平。乙生:从写作

14、内容看,记叙文所写的是人、事、景、物,并主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揭示事件的意义,描绘景物特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说明文所写的是自然界的一切、工农业生产、科技及艺术品;议论文所写的往往是一定形势下,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的尚待解决的各种问题。丙生:从写作方法看,记叙文通过对人、事、景、物的记叙和描写,通过人物形象刻画和景物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说明文主要是通过对说明对象的分析与综合,揭示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内在规律;议论文一般是运用判断推理逻辑思维形式,采用提出论点、组织论点、进行论证、作出结论的方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而驳论文一般的反驳方法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写法上,常破立结合,破中有立

15、,立中有破。丁生:从写作思维运用看,记叙文主要运用形象思维;说明文主要运用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议论文则运用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戊生:从语言运用上看,记叙文的语言通常形象生动;说明文以准确为主,或平实,或生动;议论文多用长句子,表达严密。师评:大家讲得都很好。四、语言品析1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唯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2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是诬蔑。(揣摩粗体字词的表达效果。)“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用替换练习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学习语言技巧,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