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l四年级下册: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4957102 上传时间:2020-03-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l四年级下册: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l四年级下册: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l四年级下册: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l四年级下册: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l四年级下册: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l四年级下册: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l四年级下册: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l四年级下册: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学习目标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A案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准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

2、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同桌间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小组内初步交流。自主读书,诱导感悟同学们

3、,我们已经充分自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间轮读。(学生自主读书)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第二课时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一)结合上节课的自1读和交流来填空,并说明理由。伽利略是一个(_)的科学家。(二)小组交流。(三)集体汇报交流,引导结合重点语段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25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人

4、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善于思考。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老师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图示法等)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妄下结论。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a.学生汇报:在当时,人们都信

5、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教师引导理解“信奉”)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a.学生汇报: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升华情感,体会写法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

6、。(出示插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一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随文练笔(出示插图幻灯片):想象一下,试验结束后。人们又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

7、言、动作的描写。推荐课外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B案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检查预习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预习了课文(板书课题),这个试验是谁做的,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的?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连起来说一说。指导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正确。注意正音:着地违背的确固执自读自悟,汇报交流提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练习把课文读流利。画出你最受启发的句子,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小组交流自读情况。全班交流。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流利。说一说自己受到的启示。如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或者人们身上各有什么不同的启示。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随机解决问题,有价值的问题留待下一课时。如,

8、当时人们为什么那么信奉亚里士多德?(可补充介绍亚里士多德的伟大成就,确实值得人们敬仰)伽利略是怎样思考才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的?伽利略试验已经成功了,为什么还要到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巩固生字词指名读生字,自主记忆字形。指导书写:辩(注意中间是言字旁)奉(下面是两横)妄(上面是亡,不要多点)执(右边是丸,不要少点)释(右下边不要多一横)抄写生词。第二课时创设情境,合作研讨(出示插图幻灯片)这就是意大利闻名世界的比萨斜塔,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要在这里做试验,楼下是想看他出丑和围观议论的人们,当然也有记者。在这个名垂千古的试验中,你是想扮演做试验的伽利略还是做见证现场的记者?(学生自由选择)请大家认

9、真研读课文,思考:如果你是记者,应向伽利略提什么问题?如果你是伽利略,有可能回答什么问题,怎样回答?在文中勾画重点语句,并在空白处进行批注。同一组中扮演相同身份的同学互相交流: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回答才更加严密。全班交流,深入体会(推选代表进行采访,同样身份的同学可以补充)您是怎样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话有错误的?我先假设他的话是正确的,但是却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觉得无法解释,所以产生了怀疑,又经过反复的试验证明他确实错了。你能不能更简单明白地说一说“一个事实,两个相反结论”的意思?(引导学生共同研读第三自然段,以公式法、图示法、描述法等进行说明,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您的试验已经成功

10、了,为什么要到比萨斜塔上来做公开试验呢?因为人们过于崇拜和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但他的话的确有错误。而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盲目迷信只会阻碍科学的发展。我要通过公开试验来让人们改变观念,那就是不要盲从,要追求真正的真理。(教师指导:当时人们是如何信奉亚里士多德,又是如何讥讽伽利略的呢?请同学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胆大妄为”和“固执”)通过采访,你对伽利略有了怎样的认识?(不迷信权威,执著追求真理,为了科学勇于献身等)受到启示,延伸课外到底实验结果怎样呢?(演示课件,范读最后一段,并出示最后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指名朗读这句话,说出自己的理解并读出来。(突出“才”字,人们原来一直信奉亚里士多德,直到伽利略登上斜塔,仍在说他“胆大妄为”,直到看试验后才恍然大悟;突出“大”和“全”,像亚里士多德这样伟大的哲学家,也有说错话的时候,更何况常人。所以不要迷信任何人,应该追求的是真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本课给自己的启示。现在,如果老师把课文题目改成两个球同时着地,你认为可以吗?请课下仔细研究,并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