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专项测试题.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4956971 上传时间:2020-03-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1.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专项测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专项测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专项测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专项测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专项测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专项测试题.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专项测试题(四)(不带答案)境 界 李国文 有一次,游名山,朋友们都登绝顶而去,我懒得爬山,便在山脚闻名遐迩的宝刹憩息。天很热,我坐在井边纳凉,寂寞寺院,寥落蝉声,显得少有的寂静。只见一位和尚,一担一担地挑水,去冲洒殿首的青石台阶。他年纪不大,话也不多,但言谈得体,识见不俗。这样我知道他是个游方的僧人,好像是佛家规矩,凡挂单者,总得为寺院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 忽然,钟磬齐鸣,佛号长诵,原来从海峡那边来了一位法师,以及随同多人,都披着金光灿烂的蓑裟,在正殿里做法事,并布施若干万元。然后,又看到方丈引路,长老陪同,住持拈香,几乎所有僧众都簇拥着贵宾,瞻观膜拜。相比之下,这位穿着

2、直极短打的行脚僧,看来只有自食斋饭,自宿僧房,无人搭理的冷落了。我说,同是佛家子弟,何必厚此薄彼?但他很坦然,继续挑着一担担井水,不紧不慢,将大雄宝殿前面,冲洗得干干净净,尘埃不沾,暑气尽消。 我打量这位增人,不由肃然起敬。整个下午,我看他从井筒里,至少挽有四五十担水,每一次把水筲从井口提出来的时候,都是绳直而不弯,水满而不盈。然后将水再倒进铁桶里,几乎很少泼洒在井拦上。担水一路,步履安详,也不见溅溢出来。这种从容不迫,举止得当的神态,令我神往。我想换了我,是做不到的,尤其那些有钱的和尚在身边走来走去的时候,大概是无法沉得住气和大度起来的。 于是,我向他请教心静之术。他合十说,佛是不许打诳的,

3、他没有想得这么多,甚至根本不曾想,心里只有这桶水,也就不可能生出其他杂念了。他虽然不是高僧,但他的话,他的行为,却透出一种颖悟。从此,每当我感到心烦意躁之时,就想想这位担水的和尚,顿觉有习习凉风,由腋下生起,不由轻快许多。其实,杂念即欲。人世间的许多烦恼,皆固太在乎那桶水外的名欲和物欲,纠缠其中,才不能自拔的。如果只求挑好自己那桶水,摒除杂念,力臻宁静淡泊的境界,我想,无论对己,还是对人,都会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通常,人老了,意味着成熟。作家老了,尤其应该如此。我特别钦佩文学长者笔下,那种对于命运的领悟,人生的豁达,世情的谙悉,社会的了解,所言所行,常常于不期然中所闪烁出的智慧之光,足使我们这

4、些后辈于迷蒙中清晰,混沌中了然,而获益匪浅。因此,我总感觉到这些老者的人品,风范,学问,乃至于炉火纯青的文章,由于经过了长时间的历练磨砺,虽岁月迁移,世道变幻,已无碍于那光辉的存在。于是在我脑海里,对这些敬仰的前辈,遂凝固成一个如玉之润,如石之坚,如水之静,如海之深的永恒印象。 不知道这是否可称之为在历史中的永恒,读者心目中的不朽? 有一年的冬天,我去积雪覆盖着的托尔斯泰的庄园参观。那庄园叫亚斯纳亚,位于离莫斯科不很远的图拉附近。也怪,那天也不知为什么,偌大的庄园,银装素裹,一望皆白,竟再无其他来参现的人,显得十分地落寞。当时,我心中涌上来很冷清,也很凄凉的感慨。因为看不到大多脚印的雪地,是冷

5、落的最好见证。 托尔斯泰就这样很不起眼地埋葬在他的庄园里,一条平平常常的土路旁边。 他的坟墓只是稍稍隆出地面的一块小丘,除了周围的参天高树外,别无任何明显的标志。那些照例有的,也应该有的碑石啊,祭坛啊,十字架啊的装饰,在这里是看不到的,真是平凡得无法再平凡的了。要不是插在不远处的一个小小的木板上,写了两行字,我们就全走过去了。 这两行字,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意是这样:请你把脚步放轻些,不要惊扰正在长眠的托尔斯泰! 多好!一片洁白,万籁无声,连时间也仿佛凝固了。这一块普通的木板上的两行字,倒体会出这位大文豪朴素中的伟大磊落,淡泊中的高风亮节。我忘了查考这是谁的手笔,但使我豁然贯通,眼下这

6、份寂寥空廓,不正是这位文学巨人,最后走出亚斯纳亚,在风雪中追寻不知所终的辽阔苍茫的境界么? 虽然陪伴着这位文学巨人的,是那晶莹的雪和那冷冽的空气,但他的智慧之光,却全永远点亮世人的心。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1)憩息( ) (2)簇拥( ) (3)步履( ) (4)淡泊( )2游方僧人“年纪不大,话也不多”,“挑着一扭扭井水”。他令作者“肃然起敬”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3文章第四段作者谈到“只求挑好自己那桶水”,这句话的普遍意义是什么?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简要分析。 4请在第五段中找到兼用比喻和排比两种修辞方法的一句话,完整、准确地抄写下来。 5文章第五段、第六段中作者深情礼赞文学长者的光辉

7、。除托尔斯泰外,你最敬佩的文学家是谁?请结合他(她)的一部名著谈一谈你的收获。 6仰视文学巨人托尔斯泰,作者感悟到怎样的人生境界? 7游方僧人的言行和托尔斯泰的坟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境界的思考。生活中的哪件小事触发了你的思考?从中你有何感悟? 牵着母亲过马路 周末下午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莱招待我们。母亲说:“你们回来,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呀!”我便说:“我陪你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到菜市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横穿一条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显得很不灵便。她提着菜

8、篮,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我宽容地耐心地听她诉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母亲这把年纪,自然絮絮叨叨,别人不愿听,儿女们还能不听? 穿过马路,就是菜市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篮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 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学校在城东,厂在城西,母亲担心我出事,每天都要送我,一直把我送过马路才折身回去上班。横穿马路时,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牵着手走到马路对面。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嘱:“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 2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长成一双男子汉

9、的大手,昔日的泥石路已经变成柏油路,昔日年轻的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她一生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像掠头发一样一一掠散,但永远也抹不去爱子的情肠。 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她的手,对她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鱼网1第段中写“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第段中写“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1)母亲为什么喜不自禁? (2)母亲为什么眼里闪过惊喜? 2第段中“我的心灵震颤起来”的原因是什么

10、? 3“我”周末回家做了些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分三点概括。(每一点不超过8个字) 4第段叙说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惟独母亲“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这样写采用了什么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5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二项是( )A.这篇散文的重点是写“我”牵着母亲过马路,文中也回忆了小时候母亲牵着“我”的小手过马路的情景。B.文中的母亲,不仅仅是“我”的母亲,也是包括读者在内的大家的母亲,同时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C.这篇文章以叙事为主,精选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将炽烈的感情寓于字里行间,语言平白如话,质朴无华。D.文章最后一段连用两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表露了母亲欣慰、满足和喜悦之情,增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