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0-30课类文读练.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4936796 上传时间:2020-03-14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0-30课类文读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0-30课类文读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0-30课类文读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0-30课类文读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0-30课类文读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0-30课类文读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0-30课类文读练.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0、论语十则1填空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由 收集整理而成。孔子,名 ,字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 体散文,是我国古代的“四书五经”之一.其中,“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 、 、 、 。“五经”指 、 、 、 、 生活中用来教育人们要谦虚,不要狂妄,不懂装懂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乐乎( ) 三省吾身( ) 罔( ) 殆( ) 愠( ) 传不习乎( ) 弘毅( ) 凋( ) 恕(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16分)学而时习之 ( ) 不亦说乎( ) 人不知而不愠(

2、)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 是知也( ) 其恕乎( )不亦君子乎( ) 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 其恕乎( )见贤思齐焉(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士不可以不弘毅( ) 知松柏之后凋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 ) 死而后已( )4请写出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四个。(4分) 5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20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本文所选十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品德修养。请分别就这几个方面各举两则。(6分)

3、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品德修养: 7“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学而时习之( )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 学而不思则罔( )任重而道远( ) 择其善者而从之( )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9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10. 写出加点字的古今异义。学而时习之 古义: 今义: 。可以为师矣 古义: 今义: 。则其善者而从之 古义: 今义: 。是知也 古义: 今义: 。死而后已 古义: 今义: 。11.写出下列通假字并解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4、不知,是知也 知 诲女知之乎 女 不亦说乎? 说 答案1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儒家 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丘 仲尼 春秋时期 思想家 教育家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诗经、 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 Ln yn xn wn di 3“说”通“悦”, yu 愉快。 无“女”通“汝”,r 你 “知”通“智”,zh 智慧4生气、发怒 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 有害 听从,采纳 年 大概 儒家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5(一日三省 温故知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 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选四项6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

5、,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在温习学过的知识的时候,能够有新的体会,就可以把他当作老师了。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去学习就会有害。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学习态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想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8依次是:表顺接、表转接、表顺接、

6、表转接、表顺接、表顺接9、要有坚强的意志,要有自我修养。意思相近即可 10、略。1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意思相近即可 11.春 风 老 舍 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可是这两处不无相似之点。拿气候说吧,济南的夏天可以热死人,而青岛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冬天,济南也比青岛冷。但是,两地的春秋颇有点相同。济南到春天多风,青岛也是这样;济南的秋天是长而晴美,青岛亦然。 对于秋天,我不知应爱哪里的:济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岛的是海边。济南是抱在小山

7、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的草色在黄绿之间,松是绿的,别的树叶差不多都是红与黄的。就是那没树木的山上,也增多了颜色-日影、草色、石层,三者能配合出种种的条纹,种种的影色。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的躺着,躺到永远。青岛的山-虽然怪秀美-不能与海相抗,秋海的波还是春样的绿,可是被清凉的蓝空给开拓出老远,平日看不见的小岛清楚的点在帆外。这远到天边的绿水使我不愿思想而不得不思想;一种无目的的思虑,要思虑而心中反倒空虚了些。济南的秋给我安全之感,青岛的秋引起我甜美的悲哀。我不知应当爱哪个。 两地的春可都被风给吹毁了。所谓春风,似乎应当温柔,轻吻着柳枝,微微吹皱了水面,偷偷的

8、传送花香,同情的轻轻掀起禽鸟的羽毛。济南与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济南的风每每在丁香海棠开花的时候把天刮黄,什么也看不见,连花都埋在黄暗中,青岛的风少一些沙土,可是狡猾,在已很暖的时节忽然来一阵或一天的冷风,把一切都送回冬天去,棉衣不敢脱,花儿不敢开,海边翻着愁浪。 两地的风都有时候整天整夜的刮。春夜的微风送来雁叫,使人似乎多些希望。整夜的大风,门响窗户动,使人不英雄的把头埋在被子里;即使无害,也似乎不应该如此。对于我,特别觉得难堪。我生在北方,听惯了风,可也最怕风。听是听惯了,因为听惯才知道那个难受劲儿。它老使我坐卧不安,心中游游摸摸的,干什么不好,不干什么也不好。它常常打断我的希望:听见风响,

9、我懒得出门,觉得寒冷,心中渺茫。春天仿佛应当有生气,应当有花草,这样的野风几乎是不可原谅的!我倒不是个弱不禁风的人,虽然身体不很足壮。我能受苦,只是受不住风。别种的苦处,多少是在一个地方,多少有个原因,多少可以设法减除;对风是干没办法。总不在一个地方,到处随时使我的脑子晃动,像怒海上的船。它使我说不出为什么苦痛,而且没法子避免。它自由的刮,我死受着苦。我不能和风去讲理或吵架。单单在春天刮这样的风!可是跟谁讲理去呢?苏杭的春天应当没有这不得人心的风吧?我不准知道,而希望如此。好有个地方去“避风”呀!1请写出济南与青岛两地在气候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不同点:2本文是写春风的,可是为什么前文却用了大量的文字来写济南、青岛秋天的美丽呢?试谈谈自己的认识。3请仔细阅读第节,看看济南与青岛两地的春风给作者怎样的感受?4作者在文中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其表达效果。参考答案1相同点:两地的春天都多风,两地的秋天都长而晴美 不同点:夏天,济南很热,青岛是避暑胜地;冬天,济南冷,青岛温暖2 写济南、青岛两地秋天的美丽,是为了反衬春风的粗猛和寒冷,突出两地春风的令人不快。 3两地的春风给作者以痛苦而又无可奈何的感受 4示例:“到了秋天,小山上那黄绿的草丛,苍翠的松树,褐色的石层,仿佛给小山穿上了一件色彩斑斓的衣衫”用了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秋天小山的色彩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