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易错易混点整理(答案版)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124934970 上传时间:2020-03-1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65.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史易错易混点整理(答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古代史易错易混点整理(答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古代史易错易混点整理(答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古代史易错易混点整理(答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古代史易错易混点整理(答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史易错易混点整理(答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史易错易混点整理(答案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易错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 分封制下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易错点拨】西周建立后周王广泛分封,周天子虽被尊为“天下共主”,但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如设置官员、征派赋役等。到西周后期,王室衰弱,各诸侯国逐渐形成割据势力。这说明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调研1】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候,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表明分封制()A.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B.森严的等级制度特征C.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D.分权与制衡

2、的原则【调研2】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2、分封制埋下了割据隐患,但也孕育了统一的因素【易错点拨】分封制的实质是地方分权,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很大的权力。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微,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所以说分封制为分封割据埋下了隐患。但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可以通过层层分封管理地方,周文化也通过分封得到进一步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有

3、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调研3】有学者指出:“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强化国家意识B.存在国家分裂的隐患C.不利于维护宗族团结D.益于树立周王的权威【调研4】在分封制下,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家土地的一部分,这一认知直到春秋中叶都没有大的改变。这说明分封制()A.进一步强化了宗法等级秩序B.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C.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D.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区别

4、与联系【易错点拨】分封制是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其实施是为了有效地统治辽阔的疆域;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其实施是为了保证权力继承规范有序,保证王权的稳定。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宗法制为分封制的实行提供了原则和方法,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实施;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具体体现。【调研5】西周的封国与夏商时期的封国不同,不是在原部族居地上就地册封,而是把同姓王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由外迁人受册封者的氏族统一管理,这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 )A.对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起着制衡作用B.使边远和新征服的地区同内地周文

5、化一致C.使封国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发挥了作用D.使夏商以来的血缘族体逐渐走向瓦解【调研6】“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分封制度乃是对于宗法王权的一个制约因素。”材料意在说明周代A. 君主权力受到宗法关系限制B. 血缘关系对贵族政治的制约C. 家国一体政治架构开始形成D. 宗法分封对王权的双重影响易错点2 秦汉至宋元的政治制度1、 郡县制最早不是出现于秦朝【易错点拨】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表现。他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秦始皇的改革,成为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调研1】史记秦始皇本纪:“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

6、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据材料可推断,郡县制()A.由秦王赢政创立B.春秋战国已出现C.全面取代分封制D.加强了君主专制2、 封国制在汉初曾发挥了积极作用【易错点拨】西汉初年推行的封国制导致了后来的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但它的实行有一定的合理性,对汉初政权的稳定和地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调研2】散在郡县的侯国尽可能地利用自己有限的职权。招徕流亡,增殖户口,奖励开荒,以图增加地税收入许多侯国的户门迅速增长,远远超过了侯国以外郡县直接控制地区的增长;这说明()A. 封国制度整体上要优于郡县制度B. 强大的经济实力是王

7、国问题形成的根源C. 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发生是必然的D. 地方自主权的扩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调研3】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以长安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被划分成十五个郡,实行郡县制;对燕、赵、齐、魏、楚等地,则分封同姓子弟,实行分封制。刘邦意在()A.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B.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C.让郡县与王国之间相互牵制D.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 九品中正制实施过程中也曾重视才能【易错点拨】九品中正制在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与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士族完全把持了官史选拔之权

8、。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底为唯一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调研4】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由此可知当时()A. 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B. 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C. 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所操控D. 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4、 宋代官僚体制运行中的理性色彩【易错点拨】两宋时期,在士大夫们积极参与设计更革之下,设官分职体制中的理性化精神日益显现出来。官、职、差遣的分离,在缓和矛盾、着眼效率的同时,确立了职

9、级与事类的分立体系,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事权的明确与集中。【调研5】南宋时期实行宰辅互兼体制,宰相常兼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这一做法()A. 削弱了君主集权B. 体现了崇文的治国理念C. 加剧了冗官现象D. 提高了决策与行政效能5、 科举制下世家子弟仍具有入仕优势【易错点拨】科举制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技制度,将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制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科举制虽向社会各阶层开放,但由于当时门阀世族仍具有较大影响力,因此世家子弟仍具有入仕优势。【调研6】有研究发现,在唐代有案可稽的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

10、.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有11人,占15.07%;寒士出身的只有6人,占8.2%这反映出当时()A.与察举制相比选官方式相同B.上层社会具有人仕优势C.科举制录取名额受到限制D.科举制消融了阶级差别【调研7】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A

11、. 摧毁了门阀政治B. 扩大了政权基础C. 促进了社会公平D. 与人才培养脱节6、 元代行省权力大而不专【易错点拨】行省作为中书者的对外派由机构,掌管辖境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国重事,统领路、府、州、县,基本掌握地方的军政大权。但行行使权力时要到中央的节制,且行省内部也存在权力制约,行省权大而不专,这决了它只能为中央集权服务。【调研8】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行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这表明()A. 行省几有二元化特点B. 行省是临时性机构C

12、. 行省不是地方政府D. 行省与郡县无异易错点3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1、 宦官专权、外戚干政反映的是皇权的强化【易错点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上。但很多时候由干皇帝年幼或不理政事,会有人代替皇帝处理政事,因此便出现了宦官专权、外成千政的现象。不过,这些现象反映的不是皇权的削弱,而是皇权的强化,因为宣官、外威的权力皆来源于皇帝。【调研1】中国古代出现过不少皇帝权利受到凌夷,无力或不能执掌权柄的现象,这些人或受制于母后、外戚,或受制于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导致权力萎缩或丧失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 三纲五常受到挑战B. 君主权力至高无上C. 宗法观念丧失殆尽D. 皇帝权力暂时

13、旁落【调研2】1420年,明成祖在北京东安门内建立由宦官组成的“东缉事厂”,“专事缉访”,设掌印太监一员,掌班、领班、司房无定员。贴刑二员,“掌刺缉刑狱之事”。该机构的建立表明A中央行政体系更加健全 B中枢机构的运作更趋完善C皇权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D宦官专权的程度登峰造极2、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易错点拨】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皇帝处理政务。明成祖在位时,选技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由此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有了票拟权。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但是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

14、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调研3】按旧例,明代内阁除密奏君主的文书外,“凡有行移各衙门,皆用翰林院印”。这说明明代内阁()A.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B.阁臣权力有限C.提升了政府办事效率D.深受皇权控制【调研4】A.掌握最高行政权力 B.权力因皇权需要而浮动C.阁臣政治地位低下 D.无法影响朝廷政局发展【调研5】明世宗时严嵩任首辅,威权不可一世,后被阁僚徐阶扳倒。万历年间,张居正的首辅之位是密结司礼监冯保,逐高拱而得来的。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内阁A. 始终没有专门的衙署 B. 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C.使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D. 缺乏法定权力和地位3、 内阁有一定权力,且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易错点

15、拨】内阁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但它并非无任何权力,明朝后期,很多时候内阁都在履行宰相职权。此外,内阁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调研6】明代中叶,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已类似“汉唐宰相”了。朱元璋处心积虑加以废除的相权,很快就因为内阁制度的产生而复活。这说明当时A. 内阁首辅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B.阁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相权C.内阁成为强化君主专制的工具 D.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调研7】自嘉靖至万历初,内阁权势如日中天,在同六部的权力之争中占了上风。于是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这一变化表明A内阁完全取代了六部 B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C内阁是皇帝内侍机构 D内阁首辅的权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